分享

辛弃疾最沉痛的一首词,全词仅四十四字,却道尽了家国沉沦的悲痛

 云端书馆 2022-12-07 发布于河北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他面对山河残破的时局,明知道回天无力,却还积极奔走,渴望金瓯无缺。他痛苦过,也失落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曾经出任过江西路提点刑狱,负责掌管刑罚一类的工作。那一天,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远望,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宋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之水滚滚而去,不知这水中藏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遥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那无数高山耸立。但青山怎能把涛涛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滚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之时,我正满怀愁绪,忽然听到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凄厉。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将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比做行人的眼泪,将满腔的悲愤化做悲凉的诗句,既写了“实”,又写了“虚”。“实”指人民当年饱受的战乱之祸,“虚”指以无尽江水喻人民所受苦难的深重。

辛弃疾多么希望,可以亲自上阵杀敌,收复故土,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朝廷却只愿意偏安一隅,他的想法得不到支持,他的内心怎能不孤独惆怅呢?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而不得,可见词人的心里是多么落寞。

“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等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

汉杨孚《异物志》说:“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北宋张咏有《闻鹧鸪》诗:“画中曾见曲中论,不是伤情却断认。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对在前村。”正可与此词参看。

辛弃疾就是一个南来的北客。他自二十三岁渡江南归,开始的十余年,徘徊江上,还算近北。这次再南迁而至赣州,离开中原则愈行愈远了。“但南不北”的鹧鸪之声,正道出了他此时此地的不幸遭遇。而且“但南不北”,还预示着北归之途与恢复之期更属渺茫,终于使得辛弃疾听到这种啼声而不胜其哀了。这样理解“江晚愁余”与“闻鹧鸪”之间这层隐秘关系,触及了辛弃疾南归后有志难伸、事与愿违的内心隐痛,含意十分深沉。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得十分沉痛悲愤。一方面,他对于流离失所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他对于朝廷的一味妥协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读完这首词后,内心不禁悲凉不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