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家在巨石阵发现一种动物腿骨,惊诧地道:难道古人吃这个

 历史解密坊 2022-12-07 发布于辽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饮食习惯基本已经固定,比如肉食类主要就是猪肉,牛肉和羊肉,以及鸡鸭鱼等,很难再有一些其他的食材出现作为主要肉食。不过,在古代社会中物资极度匮乏,古人竟然吃一种如今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而且考古专家们还在巨石阵中发现了证据。究竟古人吃的是什么呢?如果您也好奇想知道,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巨石阵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城,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末的祭祀遗址,距今也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西方的考古学家们都致力于对巨石阵的研究,以期望能破解巨石阵的一系列未解之谜。

此外,在历次对巨石阵的发掘过程中,专家们也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兽骨等,也都向我们反映出了当时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研究兽骨的时候也收获颇多,比如发现了鱼骨,鹿骨和猴子骨等,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焦骨,顾名思义就是烧焦了的骨骼。

这些焦骨陆续发现的数量很多,但是都不大,最长的也不过5厘米,因为都烧焦了,所以一时间也难以辨析是什么动物的骨骼。于是,专家们取了一些样品送到实验室鉴定,可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这些焦骨竟然都是一种蛙类,按照现在的生物性状相比较可知就是癞蛤蟆。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专家也百分之百确定烧焦的骨是癞蛤蟆的腿骨,其年代距今也有6000多年,由此说明了当时的先民以癞蛤蟆为食物,而食用方式就是架在火上烤,或者扔到火堆里面烧。对此,专家们都感到头皮发麻,因为癞蛤蟆我们都见过,浑身长有麻麻赖赖的小疙瘩,所以长相也十分难看,最关键的是它还有毒性,古代先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科学研究表明,癞蛤蟆身上的疙瘩是皮脂腺,里面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可以分泌一直白色的毒液,还有在头部的耳后腺也同样如此。如果误食了癞蛤蟆的毒液,将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出现头晕,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让人意识不清,昏厥和呼吸减弱,危及到生命安全。

专家们表示,当时巨石阵先民吃癞蛤蟆的时候或许也中毒过,但是他们一直在吃就说明找到了一种安全食用癞蛤蟆的方式,比如将癞蛤蟆的皮剥下来。对此,专家们也做了一次试验,他们从野外抓取了几只癞蛤蟆,先化验了他们的皮肤确认有毒,然后再将皮都剥下来,接着又化验了肉和骨头,结果发现虽然也还是有毒性,但是毒性轻微了许多。最后,专家们将剥皮的癞蛤蟆肉用火烧,烧熟之后再化验就已经没有毒性。



如此一来,就说明了癞蛤蟆虽然有毒,但只要食用方式对一样能吃,比如我们都知道河豚有毒,但吃河豚的也大有人在,还有发芽的马铃薯也有毒性,但只要高温加热煮熟也没问题。

在西南地区,比如云南和广西就有一种癞蛤蟆美食,而且都是人工养殖的癞蛤蟆。这里吃癞蛤蟆的方式是油炸,将癞蛤蟆去皮之后裹上面粉,然后下油锅炸的酥脆金黄,最后再撒上孜然和辣椒面即可,吃过的人都对其赞口不绝,还表示比牛蛙的口感好。不过,虽然癞蛤蟆是一道美食,但却也是极少数人的喜好,难以成为一种符合大众的食物。



通过癞蛤蟆我们也能发现,虽然它长得难看,被定义为无颜值,但这却拯救了它的性命,很多人都因为它长得丑才难以接受。因此,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对我们来说也要从中有所启发,不要认为当下的不如意就是弊端,或许也还有另外一种机会呢?正所谓古人常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万物也都皆有两面性。

参考资料:
《食物改变历史》作者:罗格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