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贤上功、亲亲上恩,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齐国、鲁国,各有千秋

 梦想童年594 2022-12-07 发布于江西

#show出历史##头条萌新进阶计划#

导读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山东人在外有豪爽、好客、山东大汉之说。其实从3000多年前的周朝开始,齐鲁大地上分布着若干个小的诸候国,到西周后期,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一些小的诸候国逐渐被大国所灭,形成了以鲁中山区为界的南北大两个国——齐国和鲁国。

当初周武王伐商成功以后大封诸侯,其中将以曲阜为中心的地段分封了武王之弟周公;把山东东部营丘一带封给了姜尚。两人在就国之前有过一次闲谈,据《吕氏春秋·长见》记载:

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大致意思是说:姜尚与周公两个人的关系不错。姜尚主张以“尊重贤人、崇尚功绩”治国,周公主张以“亲近亲人、崇尚恩爱”治国。姜尚说按你的思路以后鲁国会衰败的。周公说,鲁国可能衰败,齐国命运也未必长久。以后各自按其治国理念运行,齐国到24世时被田氏取代,鲁国多齐国多运行10世,最后为楚所亡。

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天壤之别的结果,下面笔者分别从两国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进行对比阐述。

一、信仰及价值观的取向

周朝在完成了政权更迭以后,周公并没有亲自到鲁国,而是委派其子伯禽就国,自已留在了西岐协助武王,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周礼”,周礼是一套庞杂的制度体系,上至军事、政治,下至衣冠陈设,这些制度的中心思想就是本着忠、孝、信、义原则,目的是“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要求各类人员在周礼的规范下生活劳作。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周公又辅佐成王几年,直到成王长大亲政。这段时间又是周公巩固和大力推行周礼的阶段。因此周礼在各诸候国中得到很好的执行,而鲁国更是其忠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由于鲁国与周王室的特殊关系,鲁国在物质上和政治上又享受一些特权,其中就包括鲁国也可以行天子之礼,允许其“郊祭文王”等。周文化的教化作用在鲁国得到完美体现,渗透到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鲁人行事唯恐逾矩、越礼。

周礼忠城的践行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阐讲和提倡周礼的主要代表。在价值取向上,他代表了春秋之前重义轻利的主流思想。他在不同场合曾言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

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是不齿于言利的,相对于利益来说,仁义要重要的多。孟子作为儒家主要继承人也秉承了重义轻利的思想。在《孟子》中有如下记载: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如果君臣、父子、兄弟最终丧失仁义的品德,心怀功利的心思来相互合作的话,不可能不灭亡的。在这种重义价值观引导下,鲁人把取义上升到为一个衡量道德的标杆。在一次齐国攻伐鲁国的的战争中,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本来是抱着小的领着大的,看到成队的军兵到跟前,就把大的抱起来,放下小的。齐兵看到以后,就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这个大的是我大伯哥家的孩子,小的是我自已的孩子,在大敌来临时,我保护别人的孩子,是处于公义,而我自已的孩子则是私爱,我怎么会因为私爱而放弃公义呢。

表现在伦理观上,《礼记·王制》以及儒家大师的有关言论中提及: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 车从中央。”“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

鲁国人也是恪守的。鲁宣公的女儿伯姬嫁给了宋共公,七年以后共公去世,伯姬守节30多年,一天夜里,伯姬房中失火,家人劝她赶快出逃,她因为“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的礼训拒绝出屋而死。另外柳下惠、鲁男子的行为也为当世所崇。

作为周王室的齐国则是批判地接受并消化周礼,并有所发展。齐国虽然也具备周礼中吉、 嘉、军、宾、凶五种礼俗,但能够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呈多元化状态,所以风气更加开放。在对待义、利上,主张利益、仁义并重。齐相管仲认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只有人们满足了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提高道德水平。在这点上,倒与后世西方马斯诺等人提出的人的五层次论有相似之处。在名节上注重立大志,重大节,以为国建功立业为重,不拘泥于个人的小节小耻,牺牲小我以完善大我。所以齐人有争名逐利的冲动和欲望。

在伦理上齐国也没有鲁国那么严格,《诗经·齐风》就有两篇专门描写男女私会的记载。《史记》中也记载了齐桓公与其姑表姐妹之间私通的事。在婚娶过程中也不象周礼要求的那么繁琐。另外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遵守上也很宽松,齐国女人开拓自立,且屡有象缇萦、钟离春等智勇女子出现。

在学术讨论与影响上,齐国谡下学宫聚积了邹衍、淳于髡、慎到、环渊、接予、 慎到、环渊等各家学派70多人,可谓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在尊贤尚功思想指导下,齐国统治者召纳天下英才,广开言路,思想特别活跃。

鲁国表现为儒学为尊、一家独大局面,思想领域相对单一。在这种主流思想支配下,其他学说、思想文化在鲁国是没有市场的。

�二、工商型经济与农耕型经济

姜尚立国之初,齐地原为未开化的东夷族所居,“地舄卤,人民寡”,意思是盐碱地,居民稀少,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姜尚采取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的措施,利用东靠大海的地理优势,开发鱼盐产品,通过打鱼制盐进行贩售以获取利润。还有就是开展手工业和商业以弥补农业的不足,同时对盐碱地又进行治理,慢慢将农业也发展起来。到桓管时代,又按士农工商几个不同的行业划分了行政区划,在原来鱼盐基础上,又大力发展了制陶业、冶铁业、皮革业、纺织业,对来往各国的客商采取减免关税、免费提供食宿等优惠措施,丰富的商品和八方云集的客商为齐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经济的繁荣又奠定了齐桓公称霸的雄厚基础。到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形成了人口35万左右、人民生活富足、人挤人、车碰车的繁华大都市。在消费理念上齐人尚奢,齐相管仲就是奢侈的首倡者。不仅自己生活奢靡,还将奢侈上升为政策高度,提倡人们也要仿效。管仲提倡高消费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发展经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充分利用人们普遍趋利和攀比的大众心理,达到大力发展经济的目的。在普通民众生活中,一个普通宴会也要搞到很大的排场,而且特别注重厚葬,以厚葬水平来显示子孙的孝德。这种奢侈的消费风气影响久远,及至汉代,齐地的奢靡之风依然存在。甚至到现在,山东人待客也喜欢搞上一大桌子菜,一是表达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二是也有好面子、夸富之嫌,特别是喜酒宴上,菜品食用量达不到30%,大量的精美食物在客人走后被浪费掉。

鲁国封地在殷商时代是有经商传统的,有记载记述,当时有农民在冬闲时期用牛车载着货物到远方去经商,以赡养父母的记录。伯禽就国后,采取抑商重农政策,引导当地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当然鲁国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也适合发展农业。不过长时间的单一农业经济也使鲁国积贫积弱。所以在消费观念上,鲁国提倡当时的主流理念——动不违时,财不过用,提倡节俭,反对奢华。特别是到了鲁国衰落时期,公室和上层社会也公开提倡节俭:以至于出现鲁之相国孟献伯“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无衣帛之妾,居不粟马, 出不从车”的穷困景象。

鲁人循礼守旧,始终秉承保守的守业观,是农业社会的典型,明显落后于齐国先进开放的工商型经济。因此鲁人在先秦典籍中都是以穷人的形象出现,并拿来与他国做对比,如《列子·杨朱》中便讲到 鲁国的原宪非常贫穷,而卫国的子贡做生意非常富有。

三、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的两种不同政治制度

在用人上齐国由于秉承选贤任能原则,所注重的是人才能力,而不拘泥于是否与宗族血缘远近,只要能为国建功立业就大胆启用。象管仲、晏婴、宁戚、孙膑、淳于髡均不是齐之近亲,有的出身甚至很卑贱,但在齐国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而鲁国统治者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理念,大权始终掌握在周公后世子孙手中,其他人员很难介入到统治阶层。

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不能一概而论哪种绝对好,哪种一定不好。在建国初期,鲁国这种父子相承的做法还是与当时政治形势相适应的。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政令统一。但经过若干世以后,其间的血统关系渐远,旁支所分到的田产越来越被稀释,嫡长子与庶子之间的地位、利益差距巨大,也必然引起强烈的矛盾纷争。另外一代一代的优厚生活条件,也易养成贵族子弟不思进取、理念陈旧、思想狭隘的习性,导致发展迟缓、不断落后的局面。而齐国这种广开政门,大胆用人的方略对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确实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实践过程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这种主贤臣能的格局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主要贤能,有足够强大的驾御能力,可以把握大局,不致大权旁落。到战国初期,由陈国早年迁入的田氏家族,在姜氏治理不利的情况下,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实行亲民攻略,同时制造姜氏、国氏、田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取而代之。从齐国与鲁国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来看,无论采取哪种任人方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必须具备德、能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毕竞国君的利益和权力在一国中是最大的,这本身就有强大的诱惑力,如果没有足够的驾御能力,大权旁落的情况则有很大的发生概率。不仅齐国如此,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内频频发生臣弑君、权臣换君的情况,鲁国也免不了三桓之乱这种情况发生。

四、军事

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齐国统治者很明白强者生存、落后挨打的道理,把军事建设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齐国的军事文化是系统的,姜尚本身就是一代大军事家,在武王伐纣过程就立下不朽功勋,并且著有全面论著战争思想的《六韬》,可谓兵家之始祖。后来的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或理论家,主要军事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司马兵法》等,对后世军事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在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下,齐军赢得了与魏国的“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故事久盛不衰。公元前286年的一场灭绝宋国的战争也让齐国的军事实力达到一个高峰期。之后田单复国的各类军事奇计也多为人称道。但最后田建执政以后,听信各类奸佞之辈谗言,不修武备,才使得秦军轻而易举地消灭齐国。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孔子又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所以鲁国是讨厌战争的,在武备上也少有建树。鲁国处在晋国、齐国、吴国、楚国夹缝之中,中间又无山险与河阻可屏,经济落后,军事薄弱,在立国之初,靠着周天子的威仪,地位和经济自然很有保障。但从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都自顾不暇,自然不会罩着这位远方亲戚。所以齐国强大了,它追随齐国,晋国强大了,它追随晋国,最后终于没能抵挡楚国的进攻而灭国。

结语

在整个周朝800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前半场周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以宗亲、功臣为主的统治集团,各诸候国内也相应地一级级分封,这种大家长式的宗亲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统治形式,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是适应的。鲁国作为周天子的近亲,也作为天下诸候的表率,在制度文化、经济地位上是当时的佼佼者。处在地寡人稀东垂的齐国,也不得不对鲁国甘拜下风;随着三百多年发展,原来的嫡亲渐离渐远。周天子对各诸候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在各诸候国内部,也出现很多公卿分权、以下犯上的事件。特别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仅作为名义的统治者存在。多数小的诸候国被兼并,大诸候国也产生分裂,可以说谁的拳头硬,谁家经济军事力量强大,谁就有发言权。齐国首先开创争霸事业,势力弱小的鲁国不得不仰齐之鼻息生存。最后都直接或间接被势力更加强大的秦国所灭。

只能说,各国政策和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合理性和适应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了,就会促进各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潮流了,其治国理念就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梏轾。

之所以以仁义治国为中心思想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兜售市场,而在汉唐宋明时代就被奉为治国精典,倍受推崇。只能说明了,处在乱世之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和军事势力,并牢牢地控制国家权力的话,谁就能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在和平环境中,为了长治久安之计,必然要在制定基本规则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培育民族文化,推行经济、军事、文化并重的治国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行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