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盛学昌:大师风采——周敦颐与濂溪书院系列(叁)

 黄之中 2022-12-07 发布于上海




周敦颐除了做官、授徒、从事理学研究,他所做的最成功的事情,似乎就是修书堂(即书院)了。

图片
图片
周敦颐像
图片



图片



一个腰缠万贯的商贾,感到钱多得花不完了,或者想在社会上捞点儿乐善好施的好名声了,捐点银两,建几座书院,既风雅,又不伤经商之大体,真的是件利人利己的大好事,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理应青史留名。但是,比之于像清代的武训那种靠行乞办义学的行为,这就有天壤之别了。周敦颐既不属于那种富得冒油的巨商,也不属于武训那样的行乞者。作为一位大小也算个中等官宦的绅士,周敦颐的生活实在是不够富裕。据朱熹《濂溪先生行实》记载:“先生自少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其奉己甚约,俸禄尽……妻子粥不给,旷然不以为意。”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说,周敦颐在知洪州南昌县时,他曾到周府去看望重病的周敦颐,发现周敦颐果然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不管这些记载是否夸大溢美,周敦颐人品的正直廉洁和生活的贫寒清苦是不容怀疑的。在这种清贫的情况下,周敦颐一不求升官,二不求发财,而把主要精力乃至于微薄的财力投入到讲学和修建书堂(书院)之中,当然就特别令人肃然而起敬佩之心了。

图片
图片
叠山书院明伦堂两进之间有回廊相连
图片



图片



周敦颐修建的第一家书院,是康定元年(1040)在分宁(今修水)创办的景濂书院。当时,周敦颐任分宁县主簿。在分宁期间,周敦颐一边广交学界朋友,切磋学术,一边创建书院,收徒讲学。据说他创办的这家书院,规模还不小,有楼台、亭阁,四周还有围墙。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从书院围墙的修建可见出他对书院寂静环境的重视。

图片
图片
明伦堂是叠山书院的主体建筑,前后两进。历代学子在此研习诗文,坐而论道
图片



图片



周敦颐修建的第二家书院叫宗濂书院,时间在庆历元年(1041)。当时他兼任袁州萍乡县芦溪镇监税官,因袁州地方追随他的士子太多,他便利用职务的便利,把在芦溪镇的办公室也就是所谓的“公廨”改成书院。可能当时的师生间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商业性关系,因此,周敦颐倒也没获致任何与以权谋私沾边的恶评。

图片
图片重庆江津聚奎书院院门。“聚奎”就是会聚文事,办学育人。门上石刻楹联“德星长聚五百里,广厦颜开千万间”即寓此意图片


图片



周敦颐所建的第三家书院,是他在做郴县县令时所建的书堂。据度正《年谱》记载,他一到郴县,就“首修学校,以教人”,“士之从学者甚众”。但是,书院的名字,现在已经无考,也许这座书院根本就没有名字,因为建书院者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讲学,而不是创一个品牌,更不是为了扬名。

图片
图片聚奎书院阶梯走廊,将院舍各处相连接图片


图片



周敦颐所建的第四家书院,是前面提到的濂溪书堂(清溪书院),时间是嘉六年(1061),41岁的周敦颐任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市),中途经过江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市,第一次领略到匡庐的如画美景,不禁怦然心动,“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意”。1065年,周敦颐从虔州调任南昌知府。他再次登匡庐,览胜景,不由心旷神怡,诗情遄飞:“天风拂襟袄,缥缈觉身轻。”在山北莲花峰下,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从山洞流出,注入湓江,与周敦颐日思夜想的故乡溪水非常相似。周敦颐望着小溪,心潮起伏。当他得知此溪尚无正式名称时,分外激动,他来到溪水边,“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于是周敦颐在这里购地筑堂,一以传道讲学,一以隐居终老。周敦颐曾作《濂溪港》诗以自遣:“庐山我久爱,置田山之阴……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墓箴。”从诗中可以看出,周敦颐追求的物质生活,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生理满足,是一种乡村式的节俭清苦,而在精神层面,他追求的是一种高标自恃的隐者风范,是一种圣者和仁者之“静”境,与喧喧嚣嚣、蝇营狗苟的名利场生活完全不同的别一种境界。

图片
图片聚奎书院房舍图片


图片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