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痛经,请学习此方:升阳气,补气血,解决普遍问题

 人老颠东 2022-12-0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实用月经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有一个读者在后台跟我说,她的女儿,一到冬天就痛经,而且痛得很厉害,抬不起腰那种。她问,这个情况怎么办好。

文老师觉得,这是冬天相对普遍的一个现象。许多女性朋友,冬天痛经。原因,多种多样。因为冬日寒邪所带来的影响,就多种多样。

今天,文老师在这里给你聊的,是其中最为多见的一种因素,这就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少导致的痛经。

我给你说一个医案故事吧。

图片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26岁,一直以来未婚。

这个人,早在半年前,月经开始不规律了,提前或者错后,色淡质稀。后来,渐渐出现痛经。冬日来临以后,痛经加剧,每一次都如刀扎刀搅,腰痛如折,直不起腰,走不了路。甚至有几次,因为痛经而晕厥。

后来,因为这个事儿,此人就去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脉沉迟,苔薄白。细问得知,除了痛经外,患者还食少便溏,爱出汗,平时气短,手足发凉。白带也比较多,色清。痛经发生后,如果有热水袋焐着,感觉会好一些。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当归10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炒艾叶10克,吴茱萸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在月经来临之前,用药一周。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两个月之后,诸证悉平,痛经现象完全消失。

这是1993年,在《中医杂志》上刊发的验案。

读者朋友,你看,这个患者就是典型的阳气不足,气血虚少。

你记住啊,这个冬天痛经,多和寒邪有关系。这个寒,包括外界的寒邪,也包括患者本身阳气不足带来的虚寒。外寒侵袭,会进一步伤及患者阳气,加重虚寒。两者互相影响、叠加,这就让寒邪特别厉害了,直接收引经脉、阻滞气血,引发痛经。

图片

为了改善这个寒,患者就喜温喜按,得温痛减。由于素体阳气不足,所以平时容易手足发凉,白带量多色清。

阳虚,当然也容易影响到气血的生化。所以,患者可能气血不足。医案里的患者,脉沉迟,便溏、月经量少色淡,这体现出气血不足的一面。尤其是便溏食少、汗多气短,还暗示我们其重点在于脾阳不足。

这个时候,很显然,就得补养气虚,恢复脾阳。

现在,我们再看医家当时的配伍——

当归10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炒艾叶10克,吴茱萸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

这里头,当归和黄芪补气养血,改善气血不足的问题。桂枝和干姜,用于温暖脾阳。艾叶、吴茱萸,用于散寒止痛。白芍配炙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和木香,理气止痛。

这里的核心,就是当归、黄芪、桂枝、白芍的运用。这是归芪建中汤的路子。

现在,我请读者朋友们,把这个方子记下来。它对于气血不足、寒邪凝滞引起的冬季痛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老师不能说,这方子谁都能用,谁用都好使。我只能说,它代表着中医在面对这类病情时,所应该有的一般思路。用药,也中规中矩,朴实无华。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读者朋友,我们要吸收其精髓,将来好提高临床技艺。

总之,冬季痛经,你要记住,和上述因素有很大关系。当然,这里也有因为寒凝血淤而痛的,也有肝郁气滞而痛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归芪建中汤加减,也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办法。

另外,为了改善症状,有此类困扰的朋友,也可以借助艾灸。艾灸所需的穴位,你根本不用记那么多。记住一个准则,就是哪儿疼,灸哪儿。月经开始前两周,你就艾灸,每天坚持,往往见效。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