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朝花夕拾 全世界有三个丽水,两个在中国
2022-12-07 | 阅:  转:  |  分享 
  
朝花夕拾 | 全世界有三个丽水,两个在中国全世界有三个丽水,两个在中国,一个韩国(位于韩国南海岸中心。韩国丽水的名字始于高丽时代,即中国五代
,或意为“秀丽之水”。与中国丽水互为友好城市)。中国的两个丽水,一是浙江丽水,一是云南丽江。山清水秀、秀山丽水,两个“丽水”,一东
一西,经度相差近20°,纬度大致相当,都是依山傍水的山区,都以水流为名……1浙江丽水丽水(120°E,28°N),古称处州(据明代
《名胜志》记载,“隋开皇九年,处士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的中游。丽水市的总面积1.73万平方千米,是浙江
省辖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注意: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全长376千米,流域面积1.79万平方千米),其上源为
龙泉溪,出浙闽边境洞宫山的西北,东北流至丽水大港头以下称“大溪”(即莲都区大港头至青田县石溪河段,为瓯江中游段)。在丽水(莲都)折
向东南到青田县石溪纳支流小蹊后,始称“瓯江”,经温州市入东海。瓯江的上中游流经山区,水急滩多,水力资源丰富,建有诸多梯级电站,如紧
水滩水库等,其下游江面开阔,航运价值较高,有丽水(青田)至温州的内河航运。?丽水辖莲都区(市辖区)和缙云、青田、遂昌、松阳、云和、
庆元六县及景宁畲(音同奢)族县,代管龙泉市(县级市),市政府驻地为莲都区。根据“七人普”数据,丽水的常住人口为250.7396万。
2020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40.02亿元。“丽水”的建制,始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的丽水县(隋时为括苍县,
源自境内括苍山,俱为处州府治)。“丽水”的“丽”字,读作第二声,音同“离”,读音源流不清,但根据地名读音审定原则应遵照“‘历史读音
’原则<‘音义一致’原则<‘社会发展’原则<‘名从主人’原则”,今日沿用“阳平读音”。?“丽水”一名,一说来自恶溪(即今之好溪或瓯
江,因古时常有水患,故名),后经治理,改名好溪或丽水。另一说则主张源自丽阳坑(坑,中国东南地区对小溪流的称谓),而溪水之名,又源于
丽阳山,如明代《栝苍汇纪》说:“县北七里有丽阳山,下环清溪,县名丽水以此。”历代而言,“丽水”皆为县之名,丽水县为州、府治(政府驻
地)。进入近代以后,处州一名遭到废弃,逐渐以丽水为地区之名。1986年,丽水县改设(县级)市,隶属于丽水地区。2000年,丽水地区
升设地级市,原县级丽水市改置莲都区(名字源于特产“处州白莲”)。?注意:溧(音同力)水,是江苏省南京市中南部,系南京的市辖区,紧邻
安徽省。溧水区的总面积为10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0万,区政府驻地为永阳街道。溧水之名,源自古溧水(今胥溪),与常州之“溧阳”渊
源颇深。溧水置县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后经多次建置变革。2020年,溧水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11.51亿元。?丽水,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貌以丘陵、中山为主,峡谷众多,间以狭长的山间盆地为基本特征。丽水的地势处于浙江的“制高点”,全市地势
(地形)特点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间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受地形影响,丽
水市区域内河流众多,且多为江河源头,如瓯江、钱塘江、椒江、闽江等,其溪流与山脉走向平行(类似青藏高原,河流放射状分布)。其中,江、
溪源短流急,河床割切较深,水位受雨水影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流。?丽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且具山地气候。当地的
年均温为18.2—19.6℃,年降雨量1309.9—1970.5毫米。丽水市气象灾害频发,且灾害种类较多,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森
林火灾等次生或衍生灾害。例如2015年11月13日,在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水长期作用下,丽水发生了特大型滑坡。
注意,丽水地处浙南山地,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林、洞、瀑”于一域,被誉为“浙江绿谷”。丽水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
峰有3573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龙泉青瓷、龙泉宝剑
、青田石雕被誉为“丽水三宝”。龙泉是龙泉青瓷(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或知名度高;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流经,水运
便利等)产地,全国闻名的龙泉宝剑产地,被称为“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青田所产的青田石(多为火山变质岩)雕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丽水的庆元有“中国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多分布于闽浙山区)之乡”的美誉;丽水东北部的(缙云)仙都景区则兼
具“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其核心景点鼎湖峰(俗名石笋),高达170.8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炼丹升天处。?注意,廊桥上加盖廊
屋的作用: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廊屋可为行人遮阳(歇息)的场所;南方亚热带气候区,全年降水丰沛(阴雨天气较多),廊屋可为行
人挡雨;廊屋,上有“顶盖”,对于木制结构的桥梁,可起到防水、防潮和防晒的作用,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等。但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
的”,廊桥也有“生死簿”。除了人为疏于管理外,廊桥的“天敌”有:连续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水——山溪性河流,河流流速快,水位暴涨,
冲击力强(或有其他冲沟,遇强降水易引发大量携带泥沙、石块的洪流摧毁桥梁);其他还有台风损毁廊桥,雨水渗漏造成木材腐烂,虫蛀造成木材
损毁,雷电、火灾损毁等。2云南丽江丽江(100°E,27°N),是云南省西北部的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即滇西横断
山地北段)、金沙江中游。丽江的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下辖1个市辖区(古城区),4个县(永胜、华坪二县及玉龙纳西族、宁蒗彝族二自
治县),市政府驻地为古城区,常住人口125.3878万。2020年,丽江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512.7537亿元。?注意,丽
江是古水名,在《辞海》中有两个释义:一是今之云南金沙江(古称“绳水”或“泸水”,因产砂金而得今名,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巴塘河口至四
川宜宾的河段),亦作“丽水”,南诏(地方政权)称为“神川”。一是今之广西郁江上源的左江,在当地也曾有“丽江县”。“丽江”一名,始于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此地设置丽江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路因江名。”换言之,“丽江”这一地名源
自金沙江的别称“丽江”或“丽水”。但另据《云南通志》的记载,金沙江“源出吐蕃(音同播)界”的犁牛石下,本名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
“讹犁为丽”。?丽江的建制,明清沿袭之,存丽江县,为丽江府治。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存县。196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
,为丽江行政公署的驻地。2002年,丽江地区撤销,改设丽江市(地级),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置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注意:125
3年,麦良(木氏土司的先祖)归附元朝,并协助蒙古军队统一纳西各部、从征大理。因此,受到器重的木麦良,被元政府委以要职,其子孙承袭丽
江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木阿得(麦良四世孙)率众归附,明太祖“钦赐以木姓”。次年,木阿得又任世袭丽江土知府。清雍正元
年(1723年),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反制分裂势
力),木氏被降为土通判。?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最
高点扇子陡海拔5596米,因山顶终年积雪,宛如“玉龙”,故名)。其中,丽江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坝子,即山间平地
)占7.7%。丽江的纬度较低,整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水热丰富。但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受高原山地气候影响较大,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征。丽江的年均温为12.6℃—19.9℃,年均降雨量是910—1040毫米(雨季集中在
6—9月)。?注意,丽江的东南、西南的迎风斜面是多雨区(分别接纳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背风坡面是相对干燥的少雨区,其中的金沙江河谷
干燥少雨——横断山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导致该地出现干热(高温、低湿)河谷现象,谷地一片荒芜。个中原委,除了与纬度位置因素(高热,蒸发
旺盛),一般还跟“焚风效应”(背风坡)和“山谷风系统”(日间热下沉气流)有关。丽江市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突出。丽江境内
境内河流水系分属两大流域、三大水系(即长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和澜沧江流域水系),外加地势落差极大(如虎跳峡),水能资源丰
富,是“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基地之一。此外,受众多山地影响,地区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山谷纵横,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
南省重点林区。?注意,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通常与之相关的地理要素为:纬度(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地形种类复杂多样,适宜不同
种类生物繁衍生息)、高差(山体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小气候种类丰富。这一点与“地形”相通,或答海拔高度)、人类(人烟稀少,环境污染
和破坏少,生产生活强度低)等。丽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丽江成
为了汉唐时代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此外,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
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注意, 三江平原或湿地,位于东北地区,是由黑龙江、
乌苏里江、松花江组成的三江;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是由长江、黄河、澜沧江组成的三江;三江并流,位于横断山区、川滇藏一带,是有长江、
澜沧江、怒江组成的三江。?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
名大研(丽江城在山水的环抱中宛似一方大砚,故名)镇,坐落在丽江坝西北部(即在玉龙雪山下的一块海拔2400米的平原高台上),北依象山
、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是市区后期拓展的最佳方向)。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沉积岩)铺就。注
意,丽江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内店铺密集,前店后院,别有洞天。此外,丽江大研镇还没
有城墙,据说是与木氏土司有关,即城墙加“木”就是“困”。?古城的西北靠山,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分为三股干流(东河
、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成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形成了家家门口有清泉流水的独特风貌。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
水乡。注意,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的有利地形条件有:一是平坦开阔的地形(坝子),利于聚落形成;二是四周山地环绕,如玉龙雪山的冰雪
融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水源;三是北有高大山地,阻挡冬季风入侵(且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不易受冬季风影响),使得古城冬无严寒
(处于云贵高原地区,整体海拔较高,夏无酷暑)。?丽江古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和平民文化的典型,集中了纳西族(一支南迁的古羌族)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末元初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可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一个世纪以来,丽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东巴文化)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注意:“东巴”一词,纳西语为“山乡诵经者”,即智者。他们平时从事生产,受请即外出进行祭祀、婚丧、除病禳灾等宗教活动,经文就用象形图案记载。其中,东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虽为象形文字,但已经转变颇多)。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