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12-07 发布于福建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诗名《翰林 读书 言怀 呈 集贤 诸学士》,“翰林”:【“翰林学士”或“翰林院”。唐代“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文艺技术之士供职的机构。“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言怀”:【抒怀。】“呈”:【呈现】“集贤”:【”集贤殿书院“的省称。“集贤殿书院”是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诏改东京洛阳紫微城 “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等十八人,集贤院成为唐代最大的图书典藏机构,兼有修撰、侍读之功能。】诗名的意思应该是:李白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到“集贤书院”读书,写下这首抒怀诗,呈现给集贤院的诸位学士。
    关于“集贤书院”,我们很有必要做更多的了解:【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yue4”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 集贤殿 吧。”于是 丽正书院 更名叫 集贤殿书院。当初设立的时候,唐玄宗是任命“张说yue4”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这些资料呈现了集贤书院更加清晰的影像:集贤书院是唐朝最大的皇家图书馆。在“长安”和“洛阳”各有一个“集贤书院”。据《旧唐书》记载,从开元五年(717年)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迁移了十次。但736年之后,就基本呆在长安,不再去洛阳了(因“漕运”改革,解决了粮食问题)。而李白是742年才入的京,所以李白读书的集贤书院在长安。
    “翰林院”和“集贤书院”都是学士院,区别在于翰林学士专职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而集贤书院的学士主要职务是侍读,也承担一点起草内阁文书的任务。“翰林学士”更接近皇帝,人数很少,所以地位高于“集贤学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应该就是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走进当时最大的皇家图书馆“集贤书院”,在那里看书读书,然后写了一首抒怀诗呈现给里头的诸位学士,而这些学士本身都是理论上的贤才。李白的推荐人、恩人“贺知章”就曾经是“集贤院学士”中的一员。所以说,李白写这首诗的心境,应该是因书而起,有感而发,与诸位集贤院的贤才们交流,这样一种心情。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感受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原诗: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字词典故  “趋”:【快步,快走。】“紫禁”:【皇帝的居宫。紫禁城。】“金门”:【应指“金明门”,门内为“翰林院”所在。引《旧唐书·职官志二》:“翰林院。天子在 大明宫, 其院在 右银台门 内。在 兴庆宫,院在 金明门 内。若在西内,院在 显福门。若在 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亦省称“金门”。】

赏析  李白说,清晨之时,我快步走进了紫禁城;夕阳西下,我依然等待着下到“金明门”的御诏。
    有的赏析说,李白这里是在显摆,我们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本就是他的工作,李白不可能去对集贤院的学士们有什么显摆,借人家的书读,还要跟人家显摆,李白应该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在《效古二首》中不是看到李白有时候上班前,还要在天子的御花园里溜达溜达,这会怎么又是快步走进紫禁城了呢?: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字词典故  “观书”:【读书,看书之意。】“散遗帙zhi4”:【“帙”:书套。《说文》:帙,书衣也;“散帙”:打开书套阅读书籍。谢灵运《酬从弟惠连》“散帙问所知”;“遗帙”:1.残缺的书套。2.指前代传下的书画。】“穷”:【寻根究源。《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妙”:【极为微妙、巧妙。《文选·曹植·七启》:【论变化指之至妙,敷道德之弘丽。】

赏析  李白说,我赶来这里观书,沉浸于那些散开的,先贤们遗留下的古籍;探寻着古典的奥秘,穷尽那其间的至妙。
    原来,李白快步走进紫禁城是为了到集贤书院来看书的,因为那里有很多珍贵的典籍与藏书。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人,李白的老友“孟浩然”。孟浩然的好几首诗中都出现了一个词——“精舍”,“精舍”出现于汉代,是佛家、道家或私家讲学的场所。“精舍”其实就是唐朝“书院”的前身,只不过唐朝最初的书院是皇家设立的,那藏书量当然是民间无法比拟的了。
    赏析孟浩然诗歌系列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个疑问,为什么孟浩然年轻时不去求官,偏偏到了中年,才突然想起要去追求仕途呢?他是一个隐者。难道他是要从“小隐”变成“大隐”吗?都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中国古代有位大智慧就是隐于朝的,那就是“老子”。老子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所以以博学而闻名。“守藏室”是个什么地方?里面收藏着“柱下史”等尊贵史官观察、记录、历算、预测、谋略的典籍,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属于皇家重器,代表国家文明。如果能够像老子那样,躲在皇家的图书馆里看书,那岂不美哉?!
    我们也一直在想,毛泽东在北大的图书馆里究竟看了多少书?他说他在“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前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那么“胡林翼”写的《胡氏兵法》呢?胡林翼自然是读过《孙子兵法》的了,有意思的是,“胡林翼”号“润芝”,而老毛也字“润芝”。《管子》老毛是读过的了,里面包涵了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回过来看李白,像集贤殿书院这样的地方,他能不爱吗?他说自己是在“探古穷至妙”,这又让我们想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墓志铭里有这样一句话“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所以我们在讲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时认为,他的这个”穷“并不仅仅是穷尽眼前的风景,更是一种“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精神,他要的“千里目”是要能窥视远古,穿越时空的。李白在这里,应该也是如此,陶醉于典籍之中,探求古典奥秘,穷尽其间的至妙,”直接“与古先贤对话: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字词典故  ”苟“:【文言文连词。如果,假使。】”会心“:【情意相合,心意相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掩卷”:【合上书本,多为阅读中有所感触的举动。】“忽而”:【变化迅速,出乎意料。】

赏析  李白说,倘若看到书上的片言只语,竟与自己心中所想暗合,便会合上书卷(怡然自得),忽而竟笑了出来。
    是啊,我们看书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当看到作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与自己曾经所想一样时,就会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无形中就会自我陶醉,飘飘然了。那么,什么样的“片言”会让李白“会心”,且“掩卷忽而笑”呢?: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字词典故  “青蝇”:【1.苍蝇。2.喻指谗佞。典出《小雅·青蝇》。另 陈子昂 《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 晋 师旷 所作。“阳春白雪”:原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泛指高雅的文学艺术。典出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赏析  李白说,书上讲:“苍蝇”们,总是容易相互地点来点去;而《阳春》《白雪》们,很难和它们唱同一个调调。
    我们认为,这里关于“青蝇”与“《白雪》”的观点是李白正好在此间的书上看到的,联系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状况,于是有感而发。“青蝇”最初典出《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馋人罔极,交乱四国。营营青蝇,止于榛。馋人罔极,构我二人。】百度译文:【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篱笆把身停。平和快乐的君子,不要把那谗言听。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酸枣树上停。馋人无德又无行,扰乱四方不太平。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榛树枝上停,馋人无德又无行,离间我俩的感情。】“青蝇”另有一个后代出处,就是唐代“陈子昂”将其引用到自己的诗里头:《宴胡楚真禁所》“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请室闲偷邃,幽庭春未暄。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这个百度没有译文,我们试着译一下:【人生固然是有“命”的,“天道”相信也是有的,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只要那些像苍蝇一样的人给你点一下,你明明捧着的是白璧,也立刻变成了冤屈(这里可能用了“和氏璧”的典故)。在清洗罪过的屋子里偷闲,偷得有点深啊;窗外幽静的庭院里,还看不到温暖的春光。什么时候寄信去谢谢“韩安国”,教我们如何去惊吓外面那些作威作福、“尊贵”的监狱小吏。】
    从上面可以看到,“青蝇”一词是典出《诗经》的,比喻那些说谗言、污蔑别人的人,而“陈子昂”在自己的诗中引用了。显然,李白的“青蝇易相点”是从陈子昂的“青蝇一相点”变化而来的。那么我们就要来说说陈子昂了,他这首诗诗名中的“禁所”就是监狱、牢房的意思。“胡楚真”是谁,我们一时查不到,陈子昂竟然在监狱里“宴请”他?我们怀疑是陈子昂也关押在里头的。翻看陈子昂的经历,陈子昂是“武则天”时代的官员,因父亲老迈解官回乡的。居丧其间,据说是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陈子昂最后冤死狱中。这首诗很可能是陈子昂在这个时期狱中写下的。的确,陈子昂作为原来武则天朝中的官员,一个小小的县令怎敢陷害他,自然是朝中有人在背后撑腰,指使。所以陈子昂将污蔑他的人称之为“青蝇”,这“青蝇一相点”,陈子昂就被地方官抓去关了。于是呆在“请室”(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狱)深处偷闲,却还是没能看到外头有解救的春光。于是期盼自己能有像西汉名臣“韩安国”一样的经历,什么经历呢?这就是成语“死灰复燃”的出处了:【(摘自百度的轶事典故)“韩安国”曾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可惜陈子昂并没能像韩安国那样,等来解救他的春天,最后冤死在了狱中。
    我们回到李白的诗,李白为什么把“青蝇一相点”改成“青蝇易相点”呢?因为李白毕竟还没有被人家“点”到被抓去关,但是他应该是感觉到朝廷中有很多“青蝇”了,所以很容易被点到。只要是“青蝇”就是有污蔑人的天性,相互点来点去,也许李白想到把这些人比喻成苍蝇,那些点来点去的苍蝇特别形象,和自己想的差不多,特别舒爽,所以笑了。当然,朝廷中也并非都是些“青蝇”,也是有不少“阳春白雪”之士,李白自己就是一个,或者也包括眼前这些“集贤院”的诸学士。这些人当然很难去和那些“营营青蝇”唱同一个调了。接下去,李白就开始袒露自己的心声: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字词典故  “疏散”:【闲散;放达不羁。南朝宋谢灵运《过白岸亭》:“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屡”:【屡次,多次。】“贻”yi2:【本义是赠送,引申义为遗留。】“褊bian3”:【本意指衣服狭小,引申泛指狭小,又引申指急躁。】“促”:【促狭,气量狭窄,性情急躁。】“诮qiao4”:【责备,嘲讽。】

赏析  李白说,我本是闲散之人啊,怎么来到这里后,屡次被赠予急躁不安、气量狭窄和喜欢嘲讽的名头呢?
    看来真的是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了李白的坏话。李白我冤啊,我本就是个闲散之人,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性情呢?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字词典故  “云天”:【云霄,高空。】“清朗”:【清爽,晴朗。】“林壑he4”:【树林和山谷。】“游眺”:【游览眺望。】

赏析  李白说,我有时候会仰望云天之上,那才是属于清朗的地方;我有时候会远观树林与山谷,不由回忆起曾经的旅游与眺望。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字词典故  “啸”:【一种歌吟方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亦有妇女之啸。】

赏析  李白说,或者有时候清风徐来,我会清闲地倚坐在栏杆下,来一段自我的吟唱。
    看了“啸”的解释,才有些明白,“啸”并不一定是武侠小说中描述的,在山林中的长啸,也可以是唱唱自己的小曲,哼哼自己的小调,或者吟咏一段诗词。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字词典故  “严光”:【即“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会稽余姚的客星山。】“桐庐”:【桐庐县,浙江杭州的下辖县,位于“分水江”和“富春江”交汇处。】“谢客”:【“谢灵运”的别称。谢灵运: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海峤”:【海边山岭。】

赏析  李白说,想那”严光“宁愿泛舟于“桐庐”的溪水中,“谢灵运”更愿意登临海边的山岭。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字词典故  “谢”:【推辞。例:谢绝,闭门谢客。】

赏析  李白说,等我功成名就后,一定告辞人间,从此做一个山水间的投钓客。
    李白这个时候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功成名就,然后避开为名为利、相互攻讦jie2的人世间,从此去做山水之间的投钓者。注意李白这里不再是“垂钓”而是“投钓”了,显然“垂钓”那是未成名时的“姜太公”,李白功成名就后是真的要去钓鱼了,所以强调了“投”,是弯钩“投钓”而不是直钩“垂钓”了,呵呵。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