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诗歌引发热评

 晓岸瘦风 2022-12-08 发布于湖北

一首诗歌引发热评

     前  言     

监利一中李雪川老师的一首诗歌《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及其朗诵音频,于2021年12月8日在本平台推出后,引发了网友持续关注和热议,截止目前,阅读量已突破16000余人,读者通过作品链接下方、微信等方式留言和点评达数百条(篇),且阅读量依然在持续增加。作为纯文学的诗歌,在当下的网络,这种热度是十分少见的现象。

在这首近200行的乡情诗里,作为土生土长的监利人李雪川老师,以其饱满的激情和笔触向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多画面地展现了监利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积淀厚重、发展前景广阔的监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李雪川老师,他在监利教书育人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了。因为一直工作生活在家乡,他亲自见证了监利的发展和变化;也因为教师职业,他更深地了解了监利的历史和变迁;还因为作为教师诗人,他更拥有了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他的笔下,监利最美、监利人最亲,监利这片热土人杰地灵,有帝王之气;监利这片热土地肥水美,有昌盛之气;监利这片热土有无限潜力,有腾飞之气!

爱家乡,自古以来是一种美德、善德;爱家乡的人,一定更爱祖国,爱祖国的人民,也一定是一个有内涵有底蕴的人。雪川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投身于家乡监利的现代化建设,并用他深情的笔和赤子之心讴歌家乡、讴歌祖国和人民。正是有了这种立足家乡、胸怀天下的诗人情怀,才写出了如此美妙的诗歌;也正因为其诗作发自肺腑,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才打动了如此多的读者。

在此,本平台收录了部分网友的留言和评析予以推送,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李雪川老师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留  言     

监利的来世今生,风士人情,文化经济,一网打尽,堪称绝作。再写监利,无人出其右矣!!

——诗人刘敏

诗歌意境开阔,情怀真挚,笔法纯熟;朗诵洪亮圆润,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湖北省委宣传部苏秉辞


李雪川老师的诗是用真挚情感写出来的,厚德宽仁,有血有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读后回味无穷无尽,很有感染力,对于启迪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具有良好的时代意义。盼李老师佳作不断,教化来者!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余训民


李雪川老师的诗作《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如一幅唯美的长轴画卷,把他深爱的家乡——监利,描绘得美仑美奂,有浓墨重彩,有轻描素点,有平面或立体的大写意,有动静相宜的小渲染。诗人把浓浓的乡情饱蘸笔端,让我们身临其中,一同穿越家乡的远古与厚重,领略家乡的秀丽与壮阔,感受家乡的发展与辉煌。    

全诗结构严谨,韵律回荡,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佐以恢宏的诵读,更使人心旌摇荡,心驰神往,平添了对家乡更深的热爱之情。                     

——作家王培才



我一遍又一遍的听着《监利,我永远的家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震撼。每当那悠扬的音乐响起,我只能跪行在一千八百年的时空里,才能抚平我对监利先贤的顶礼膜拜,才能抚慰我对家乡丰厚历史的崇高敬仰。李雪川,一介凡夫俗子,站在监利人从未有过的高度,把家乡参透。我不敢妄议这篇佳作,但我随着他的笔尖走过监利漫长历史画卷的时候,我激动振奋,我骄傲自豪,我热泪盈眶。他在教学之余,用心丈量着三千平方公里的热土,他的行囊里装着的是苍生温暖和袅袅炊烟,他用情串起了纪南城千百年的小城大爱,他用爱浇灌着监利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他爱监利,他更爱我们的国家,他所展现的监利丰厚文化,不就是华夏灿烂文化中一枝鲜艳的花朵吗?不可否认,两位老师精湛的朗诵,把这篇诗作带到了更高的境界,他们声情并茂,把固化的文字复活了,我们又能从平面的叙述中跃出文外,在悠美的配乐中,监利又立体般呈现在了眼前。感谢作者辛勤耕耘,给我们带来饕餮盛宴,感谢朗诵者精彩的播音,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我的监利,我永远爱你!

——网友华哥



雪川的诗大气磅礴,令人荡气回肠!将监利的来世今生,仁人志士,风土人情,文化经济描述得淋漓尽致,堪称大作,永世传诵。为雪川老弟倍感骄傲!身为监利人由衷自豪!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良超


雪舞风回,至情至性真秋士;
    川流山立,亦俗亦雅大诗人。

—— 文友万仁芳

       

好一幅波澜壮阔的监利历史文化长卷,如在眼前;

   好一曲婉转深情铿锵有力的监利颂歌,如沐耳边!

——网友石话

      

绝佳的地理环境,灵秀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乡土人情,驰名的现代产品,繁荣的社会面貌,一文尽览,这样的监利,谁能不爱呢?      

——网友 无知



祖上乃诗仙,风骨承阳春白雪;
    盛唐传子嗣,福荫达楚汉山川。

——诗友史烨

     评  析     

流连,流连
·郭黔峰

       最近一直在追《我在岛屿读书》,蓝天椰林,碧海银沙,一间清新质朴的迷你书屋,几位会讲故事的文坛老友,苏童、余华、西川们,晤言一室,畅叙风雅。而那位面朝大海、信步吟哦的诗人西川,尤能让人想到“诗和远方”的美好。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与西川同龄的诗人雪川,时隔一年,再读这首《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对于日渐老去的60、70后们的“诗和远方”,又有了别样的感触。

       最远的远方,曾经是年少时的故乡。逃离,逃离,越远越好,逃离她的瘦小瑟缩,逃离她的灰暗逼仄,逃离媒妁之言的杏花姐,逃离一脸威严的村支书,奔赴以手抚膺的摩天楼、顾盼生姿的广告牌,在疾驰的车流和起伏的人浪中穿梭浮沉,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误把他乡当故乡,拣尽寒枝筑归巢。

       最美的诗,原来是文字里的故乡。蛙鼓蝉鸣,鸟声婉转,渔舟唱晚,雪川的李家墩处处能闻绝美的天籁;菜花黄、麦苗青、豆花紫、金色的稻穗、皑皑的白雪、瓦蓝的炊烟,雪川的李家墩四时可见斑斓的色彩;依依的杨柳、人字的雁阵、如水的月华、热烈的芝麻,雪川的李家墩总有撩人的情态;土鸡蛋、米团子、苕果子、玉兰片、粽子和盘鳝、糯米糍粑阴米糖,雪川的李家墩总有诱人的味道。原来那么远的故乡,在雪川的文字里,是这样的亲近可人,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有了这些还不够,分明还隔着一层纱,一层通向沉浸式体验的纱。诗人雪川是高明的,这遍身的珠玑满缀,还得让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晨雾似纱,麦苗似掌,月华如水,白云如裳,雁阵似人字,豆身如摇篮……修辞的作用,在于藻饰,但它又必须是化为无形的不事雕琢,这些依韵律而点缀其间的妙喻,像是绣娘巧手拈就的针脚,细密规整却又不露痕迹,想来也当是诗人雪川深得其美,故能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麦苗是欢呼着的,豌豆花是招摇着的,季风是踏浪而来的,阳光是倾盆而下的,大豆是满足地躺着的,渔舟是披着轻纱的,村庄是被季风多情地抚摸着的,家园是被白雪无声地拥抱着的……修辞的妙处,还在于唤醒,这些依节拍而摇曳其间的好词,唤醒了多少人尘封的记忆和钝化的感官,自然之趣,世间之味,人生之“痒”,全不在滤镜下的小视频里,它必须在鲜活生动的文字中。

        最美的诗和远方,就是你我的故乡!诗人西川说:边缘才是阐释世界的地方。抖音当道,于是阅读去了边缘;世风趋利,于是文学去了边缘。我们有没有因为眼前的苟且,让生我养我的故乡,也退缩到了尴尬的边缘?不要把日子一天天过反了,等到灵魂去无归处的时候,反说是这个世界抛弃了我们。

        远方何须在海南,一如70后的我,隔着一个年代,亦常可晤面雪川,流连在你我的家乡监利,流连在雪川的故乡李家墩,流连在雪川的诗和远方!

       郭黔峰:监利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读后
·史烨
     
       李雪川先生是我在北京三味诗社认识的湖北有名的诗人,他的网名叫秋士,平时儒雅真诚,有他发表的喜讯,我们都喜欢转发,然后等他发红包,他也每每出手大方。读他的诗,确实也能感觉他的绅士之风,后来知道他是监利一中的老师,就更平添了一份尊敬!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莫过于老师,只有老师更希望他的学生超过自己,监利一中有一个热爱诗歌的老师,会影响很多孩子对文字的热爱,我想这是幸运的。
 

李雪川先生的诗歌是饱含深情的:


雄伟的长江像一骑神马
踏着洪荒的万壑千山
驮着巨古的风雨雷电
一路狂奔到了荆江
突然,变身一条透迤的巨龙
闪转腾挪成为九曲回肠
长吟一声,绣口一吐
将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
这就是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我知道,是那个生我养我的李家墩
是我安身立命的监利一中
是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蓝天巷
我空落的心中只一句炽热的话啊
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读完全诗,我突然想起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样的情感。

       深爱着这一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诗人对这片热土更多的是赞美,“将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让我想到了东方之珠,令人仰望而美好地遐想。

       作者穿越五千年的时光隧道,挖掘监利历史的厚重。这里曾是黄帝炼丹,九天玄女放凤之地,神州五千年文化一脉相承,从这里更接近源头,一种文化自信跃然纸上,令人向往。

       监利临江而生,应该在长江汉江的交汇处,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大约在这里。水在中国人的认可里是财富,滋润了一方土地,富养了一批弄潮儿,在荆楚大地上蓬勃发展。诗人李雪川更多的是赞美,因为爱得深沉,就生怕自己笔力有逮,写不尽监利的美好。诗中诗人遭词用句都很精美,描绘的监利光芒四射,让我们心生遐想。

我最喜欢诗的第五节:


踏浪而来,当亚热带湿润的季风
多情地抚摸草长莺飞的村庄
黄灿灿的油菜花就成了家乡的标配
返青的麦苗竞相举起欢呼的手掌
紫色的豌豆花在绿色的丛林里招摇
布谷鸟在广漠的田野婉转地歌唱
倾盆而下,当北纬三十度充沛的阳光
翻卷起一望无边的金色
月华如水,蛙鼓蝉鸣
晚风中弥漫着优质稻的芳香
这时的芝麻热烈地牵引季节的走向
大豆满足地躺在自己温暖的摇篮
一叶扁舟,披着晨雾的轻纱荡漾开去
霭霭渔村的喜悦系在杨柳依依的湖岸
肥美的鱼虾鲜嫩的莲藕清甜的莲蓬
和渔歌一起堆满了晚归的船舱
家乡的四季是那么分明啊
当棉花的洁白成为日子的主打
田间垄头就穿上了云的衣裳
当我不再对着天空呼喊人字的雁阵
皑皑白雪就悄无声息地拥抱家园
是年的味道在大街小巷洋溢
瓦蓝色的炊烟总是缭绕不散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依四季时序,选取家乡特别的典型景物,运用舒卷自如的节奏,有声有色有形有态地尽兴描绣。各种修辞措词得体精当,意境优美,诗意浓郁,充分显示了超人的艺术功底,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总之,李雪川先生的这首《监利,我永远的家乡》,是一首难得的朗诵诗佳作,难怪赢得了那么多读者的喜爱!

      史烨,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鸭绿江》《辽河》《特区文学》《中国企业报》等,著有诗联集巜胭脂如血》(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赏析

 ·冯小河

雄伟的长江像一骑神马
踏着洪荒的万壑千山
驮着亘古的风雨雷电
一路狂奔到了荆江
突然变身一条逶迤的巨龙
闪转腾挪成为九曲回肠
长吟一声,绣口一吐
将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
这就是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诗人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简直就是一幅唯美的画卷,一幅魔性的画卷,一下子就吸住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欲罢不能。令我欲罢不能的不只是那些由点横竖撇捺组成的文字,更有被那些点横竖撇捺组成的文字浸湿的情感。由此,我洞见了诗人的匠心。

       诗人借助无人机的视野,让监利风光尽收眼底。从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油菜花在熏风下绽放的嫩绿金黄,听到了荷花荡在清凉中溢出的鱼跃水欢,嗅到了粮棉在金风中弥漫的富足饱满,憧憬到了豆麦在瑞雪里孕育的希望。那是四季与方與交织的颂歌,那颂歌不只有春江花月夜,更有渔舟唱晚;不只有脚踏水车唱田歌,更有扬鞭催马运粮忙。那颂歌,歌唱着监利的富庶,歌唱着监利的秀美,歌唱着监利的辉煌。

       诗人用画家的笔触,勾勒出的五彩斑斓,有产业兴旺的图腾,有鼓满小康的风帆,有文化艺术的长廊,有古风遗韵的劳动号子《啰啰咚》。于是仕农工商的梦里便有了牵挂,于是迁客骚人的心中便有了恋想,于是,寓外的乡友漂泊的情感便有了栖息的港湾,驿动的灵魂便有了安放的归宿!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不只是诗,也是一幅画,是一幅超越平面的画,是一幅超越3D的画。画面上,那高亢悠扬的旋律唱的不只是飘着莲藕香、飘着果蔬香、飘着虾肥蟹美的鱼米香,更飘着物产、飘着人文、飘着思想的火花、飘着丹青水墨的文化香啊!

       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楚文明发祥的古南蛮国写到了红色政权的摇篮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让读者从穿越五千年的时光隧道里领略千古风骚,神交神话中讴歌的千古风流人物,倾听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化成的英雄神话。

       诗人以“我”的襟怀,抒发着真情实感——

一千八百年前的我的大监利啊
傲地站在了华夏的版图上……
我为这片铁血浇灌的土地血脉贲张……
我的生长于斯作息于斯的监利人啊
时代的春风已鼓满小康的风帆……
我的南下北上务工赚钱的监利人啊
都市的工地厂房复印美好洒脱的形象……
我的天南海北成功有为的监利人啊
正续写自己的传奇添加故乡的荣光……
我的在大学里淘宝掘金的监利学子啊
儿女们总能听见母亲热切的呼唤……

       阅览至此,我已超然于“我”,耳际仿佛听见了母亲慈祥的声音,哦,那就是家乡亲切的呼唤!

江北那三千平方公里的沃土啊
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引颈而望……
我的一百六十万人口的大县啊
如今终于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我是如此地心潮激荡啊……
我都止不住地热泪盈眶……

       诗人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意抖出了家珍,诗人用自豪的激情书写家乡的荣光,一泻千里,奔腾而下,“我的监利”,反复点赞,将对家乡的爱推向了最高潮!

我的监利,我的全国水稻第一县
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示范区
我的全国面点师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全国生猪调出基地
全国水产大县黄鳝美食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园林县城卫生县城
我的保险先进县金融信用县
我的监利,我的诗词之乡书画之乡
我的文化艺术摄影艺术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芙蓉之国鱼米之乡

        是啊,监利,“我”永远的家乡。每次回家返乡,同诗人一样,“我都想打开泪眼迷离的车窗”,每次离家出走,“我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行囊啊”,总觉得把什么忘在了家乡。

       于是,诗人心中那句炽热的话——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也在我心中的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小我即大我,监利也是我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啊!

       啊,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冯小河,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岳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
                
 
教师诗人李雪川

——兼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 万仁芳
       
        艾青被誉为“人民诗人”,我把雪川称为“教师诗人”,虽然有点仿造词语之嫌,但却很贴切雪川的职业和他诗歌的风格。

       作为教师的雪川,教学严谨,像他这样的老师,理论上应该以学术论文见长。但是名如其人,雪川一身诗情。雪川本色是诗人,像艾青诗歌风格一样的诗人。读雪川的诗,就自然想起大诗人艾青的诗。如雪川先生的大作《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单从句式上看,就想起了艾青的名作《向太阳》 中“在太平洋 / 在印度洋  / 在红海  /在地中海  / 在我晨初对世界怀着热望/而航行于无边的蓝色海水上的少年时代”这样意象密集、句式参差、气韵雄浑的诗句。这里不仿以第二节诗来比照一下。

       在第二节诗中,雪川穷举了监利境内的“杨林山”、“长江”、“四湖河”、“老江河”、“东荆河”、“白鹭湖”、“桐梓湖”等地名,不同的是,雪川先生在每一个地名的后面,连缀了唯美的画面。这大概是因为艾青是虚幻的意象,所以留有空白,而雪川是实写的意境,所以浓墨重彩。

      在叙事的风格上,两位诗人相似乃尔。那么在抒情上呢?还是来诵读一下《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中的抒情诗句:

      “每当我披着一身的疲惫和风霜
       从北京从上海从武汉归来
       再好的高速公路也载不动我的滚烫”
       再来读读艾青《向太阳》中的抒情诗句:
     “ 太阳比一切都美丽
       比处女 比含露的花朵
       比白雪 比蓝的海水
       太阳是金红色的圆体发光的圆体”

        ———抒情的旋律,句子的节奏,意象的组合,不知是有意的借鉴,还是无意的暗合;也不知是英雄所见,还是传承超越。因此,我初读雪川的这首诗,就有一种《红楼梦》中的凤姐,第一次看见粉面朱唇、举止风流的秦钟,其颜值要把宝玉“比下去的了”的兴奋!

        诗人之间的妙悟,往往是灵犀相通,而风格的形成,却与经历有关。大诗人艾青,从乡村走来,始于教师,终于诗人,他深深地爱脚下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雪川先生,农家子弟,教师职业,同样深深的爱自己的家乡————“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不同的是,他仅是一位业余诗人。因此,我吟诵雪川先生的诗作时,就自然联想到大诗人艾青的诗歌;诵读艾青的大作时,就为雪川先生的作品而莞尔,而击节。

       有道是,“不要用你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艾青的诗歌,有别于浪漫派,不同于现代派,具有史诗般的视野,因此被誉为“人民诗人”。雪川先生当然不可能与大艾青比肩,但可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师诗人”。

诗有别才。作为诗人的雪川老师,醉心于诗,亦擅长于诗,真是别有其才。雪川先生的诗,以叙述见长,仅从这首《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可窥一斑。


        叙述,是诗的最高艺术。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从《琵琶行》到《秦妇吟》,再到《圆圆曲》。这首《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在叙述上,选取的材料,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如辛弃疾用典,不忌“掉书袋”。这是一种驭简于繁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堆砌的艺术,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繁复之美。因为对家乡监利的挚爱,正如艾青“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地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现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不惜泼墨如云而叠加意象。雪川先生浓浓的乡情,是山的重压之下而榨出,名不见经传的杨林山的石土;是水的膨胀之下而溢出,奔腾的江水和静静的湖水的融汇;正是这种堆积,萦绕,压榨,挤兑,其情感一旦倾之笔端,则韩潮苏海,汪洋恣肆。

        诗缘于情,而这首诗充沛的感情,都蕴含在絮絮叨叨,滔滔汩汩的叙述之中。对监利家乡风物的叙述,诗人是不厌其烦,大掉书袋:“二月二的腊肉炒材笋,三月三的地米菜煮土鸡蛋,五月五的粽子和盘鳝,六月六的晒龙袍,七月七过七夕”———  一串数字一个时令;“汴河的剁椒鱼,朱河的迭汤圆,荒湖的屈原饼,西湖的老菱角,东港湖的大闸蟹,马嘶湖的小龙虾,汪桥的月饼,程集的千张,苕果子,玉兰片,阴米糖”——  一个名词一幅风俗画。不用动词,自成劳动的场景;不须形容词,而满纸烟霞。

       诗人本色是教师。大凡教师的作品,免不了学究气。也正是这一较真的劲儿,更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仅这首诗,从历史掌故到现代故事,从山川河流到风土人情,方圆监利,东西南北中,农工政学商,如数家珍,尽入彀中。当然,至于字从句顺,词稳意工,更是教师的行当。

      此外, 这首当代诗,点缀了不少炼字写意的古典韵味,读起来明快而隽永。不像谜语式的朦胧诗,有别于阶梯式的抒情诗,更不是填鸭式的古风诗,古典新颖,传统时髦。诗人抒乡土之情,骋超逸之才,可谓永恒的主题,大气的诗作。

       有道是:

       诗人教师,教师诗人。
       乡梓之爱,学者之情。
       可圈可点,宜诵宜吟。
       唯楚有才,实副其名。

      万仁芳:退休教师,文化学者,诗词评论家。

           
壮哉九章颂家乡

 ——李雪川老师《监利,我永远的故乡》赏析

·吴书贤
        
       总有一些文字让人掩卷长叹,浮想连篇;总有一些声音让人余音绕梁,回味悠长。李雪川老师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就这样不经意间让我破防,我的心也跟着朗诵者的抑扬顿挫,在文字的张力中回到了家乡……

        诗言志,歌抒情,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九个章节,恰似荆江的九曲回肠,十八分钟的朗诵时长,恰似建县一千八百年的风雨沧桑。三千平方公里的锦绣热土,一百六十万的父老乡亲,都在这咏叹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以山川江河为经纬,描绘出富足唯美的梦里水乡;以历史沿革为梁柱,丰富着乡贤俊彦的灿烂辉煌;以四季物产为颜色,点染出民俗风情的魅力时光;以经济文化为舞台,向往着与时俱进的蓬勃朝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吴书贤:监利人,70后。荆州市作协会员,资深文学爱好者。
       
          
监利,我们热爱着的土地  
·万正斌

        监利,是一本厚重的史诗,监利,是一首美丽的画卷,监利,是一曲动人的歌谣,监利,是我们魂萦梦绕的家园。读李雪川老师的长诗《监利,我永远的家乡》第一个感觉:这是我的家乡监利吗?纵横神州二千年,金戈铁马,荡气回肠,如歌如幻,读来让人激情昂扬,血脉偾张;第二个感觉:这分明就是我的家乡监利!踏浪而来  当亚热带滋润的季风  多情地抚摸草长莺飞的村庄…  …倾盆而下  当北纬三十度充沛的阳光  翻卷起一望无边的金色… …

        李雪川老师用他多情的笔倾注着对监利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何尝不是我们,何尝不是万千监利游子,何尝不是160万监利人热爱这片土地的理由呢?

        万正斌:监利市作协副主席,著名小小说作家。


诗情画意颂家乡

——触摸李雪川监利情结的浪漫时空

·曾凡国

唯楚有材,典出《左传》。诗人李雪川以浪漫之旋律,饱满之激情,咏叹之笔力颂歌家乡——监利。让我们一起去触摸诗人的脉搏与心跳吧。

听罢赤兔、雪如玉如痴如醉的朗诵,诗情画意弥漫开来。仿佛听见著名诗人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从浪漫情怀启开诗歌之旅,以激情为经,诗情为纬,雪川为我们展示一幅咏叹家乡的抒情画卷。

诗人以雄浑的长江开篇,旋即来到荆江,哦,监利,原来这是诗人的家乡。逶迤的巨龙转身就是九曲回肠:长吟一声/绣口一吐/将一颗璀璨的名珠/镶嵌在江汉平原大地上/这就是监利/我永远的家乡。杨林山,四湖河,余埠,黄穴,福田,柳关,老江河,东荆河,诗人以地名搜寻乡邑之秀美。

诗人以千年云梦古泽为讴歌对象,采用白描手法,把白鹭湖之胜景,桐梓湖梦里水乡,还有何王庙紫云英,以及大垸农场果树林、程集街古民居、放曹坡农庄等地方特色,描绘得鲜活生动,色彩斑斓。

浪漫穿越五千年时光隧道,用饱满的激情,带领读者欣赏《容城八景》之“古井流霞”,让我们见证楚文化的发祥与雅美,与伍子胥、申包胥隔世对话,回望章华台的富丽堂皇,屈子离湖行吟,关公华容古道义薄云天。

此刻,诗人想起东汉重臣胡广、永乐探花裴纶、佛教天台宗史祖智顗、清朝大儒王柏心,又想起道教护国仙山真武祖师、台湾知府朱材哲,还想起共和国第一批少将薛少卿、黄鹤楼上王遐举的书法出神入化,以及长江三峡姚伯齐绘画的雄浑阳刚,想起崔琪故居破旧的礼帽,想起张孝贵锈蚀的手枪,想起花子桥、剅口的英烈们,他为这块铁血浇灌的土地而血脉贲张。

家乡啊,真美!黄灿灿的油菜花,返青的麦苗,紫色的豌豆花,布谷鸟的歌唱,诗人每当想起这些场景,都会情深意切,诗意芬芳。

雪川是捕捉高手,能以平常事物入诗,丰富诗意。如:芝麻如何牵引季节的走向;大豆躺在温暖的摇篮;扁舟披着晨曦荡漾;渔村把喜悦系在杨柳湖岸;肥美的鱼虾;鲜嫩的莲藕;清甜的莲藕和渔歌堆满晚归的船舱;诗人笔下四季分明。看,田间垄头穿上云的衣裳,最令人沉醉于瓦蓝的炊烟总是缭绕不散。

诗情在奔腾,浪漫在延伸。诗人忘不了腊月二十九的厨房;忘不了正月十五爽口的米团子;忘不了二月二的腊肉炒柴笋;忘不了汴河的剁椒鱼,朱河的迭汤圆,荒湖的屈原饼,西湖的老菱角汤,东港湖的大闸蟹,马嘶湖的小龙虾啊,汪桥的月饼,程集的千张。这些地方特色食材与招牌,让人过目难忘。

诗人回味悠长。过年了,苕果子,玉兰片,糯米糍粑阴米糖,杀监猪过年。富足的监利,可爱的家乡。诗人笔锋一转,进入现实场景,列举合作社,育秧工厂,网箱养殖,外出务工等一系列生动且个性化的具象,将抒情进行到底。在安排好农活耕种之后,乡下富余年轻男女,外出打工、经商、求学,均都收获满满,但他们,她们,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味道。诗人抒情以歌:我知道,蓦然回首灯火阑珊/总有人在寻找鲊胡椒糊小鱼仔的味道/寻找那壶监利老酒那碗现炒码子面/那碟盐豌豆和那罐麦子酱……

诗人凝视于家乡经济发展的画面,为监利的腾飞鼓与呼!诗篇结尾处,诗人引吭高歌:我的一百六十万人口的大县啊/如今终于实现几代人的梦想/每次结伴去洪湖蓝田/我总为洪湖赤卫队的冠名黯然神伤/每次游玩石首桃花山/总会想起我们的小家碧玉式的农庄/而当我摩挲知名品牌玉沙纯棉毛巾/驰名商标鸿运吉祥的福娃牌大米/玻铝的铝片福江的细木板/我都如此地心潮激荡啊……

诗人每当离乡外出行走,便会触景生情,浪漫如歌的抒情,将热爱家乡的情结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与诗人雪川相识,算起来有近四十年了。当时与东篱、声传为诗歌曾痴迷、挣扎,现在除雪川还坚守在诗歌阵营不离不弃,不忘初心,我们都与缪斯渐行渐远,雪川先生的执着与坚韧,发现与讴歌生活的诗意,热爱与颂歌家乡的情结,让人深深为之感动,他就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夜莺。

久违的冬雨姗姗来迟,终究还是下了。伴着淅沥的雨声,品玩欣赏浪漫的诗篇,突然发现,他爱家乡的真情实意,全部化为动人的诗篇,冬寒日亦有了慰心的暖意。

【雪韵小语】121壬寅冬曾凡国写于璞石斋  

曾凡国,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湖北省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大楚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有若干艺术作品入编、入展国展并获奖。

     创作谈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一唱三叹写华章!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创作谈

·李雪川

       老来无聊,重操旧业,习诗已近两年,大大小小的作品百首有余,先后刊发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其中,最耗心、最偏爱、也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这首《监利,我永远的家乡》了!

去年4月7日,诗歌第一次发在《监利人》上,阅读量超过三千,很多人点赞留言。去年12月8日,在潜江市守望梦中家园平台的周忠义老师建议策划下,诗歌配了赤兔和雪如玉两位老师的朗诵音频,第二次发出,数日之内,这个小平台一下子火爆,阅读量超过一万,点赞几百人,留言几十条。迄今为止,阅读量竟超过1.6万。这期间,市人事局文史馆融媒体中心几次联系我,都要转载和收藏。


       一天,经过一个小巷,几个龙钟老态的大爷聚在一起,正在听手机,我没有想到,听的正是这个音频。一天,老家有事,几个发小碰到一起,我没有想到,这些粗砺油腻的乡里人,手机里都收藏了这首诗歌。

       这种读者效应,不正是我想要的吗?我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玩字当头,混字处世,没读万卷书,更没行万里路,虽说平生与文字打交道,却实在连文学爱好者也算不上。既然如此,我有个定位,如果想写,就写身边事,写平凡人,就用心写,写普通人愿意看也看得懂的东西。一首诗一个小平台,有这么多人阅读,得到不少人的认可,足以聊慰平生。一大把年纪了,其它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的创作起因是前年七月,监利县撤县升市,实现了城市化的大跨越。当时,我已减轻了一些教学工作,开始关注时下的诗歌写作,和很多热爱家乡的监利人一样,内心激动喜悦之余,很想写件作品作为献礼。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查阅和走访,开始体悟、感受和酝酿。在漫长的夏日的傍晚,我时而信步时而伫立,而在寒冷的冬天的子夜,我时而床头转侧时而案前疾书,每一节每一行每一处停顿每一个词语,我都反复琢磨反复吟哦,直到满意,甚至热泪盈眶为止。算起来,这首诗虽说较长,写写停停,写完后,读读改改,竟长达半年之久。我太委屈自己了,我也太没有写诗的天才了!继《梦回李家墩》《如果有来生》《监利有个蓝天巷》《向太阳》之后,这是我的第五首长诗。我决计,再也不写长诗了!

       我该怎么写呢?怎么写才能让监利人都能够喜闻乐见呢?我想,要写出史诗性的作品,除了主题要突出鲜明、内容要博大丰富、结构要自然清晰之外,要增强感染力增加可读性,情感的充沛丰盈是必须的甚至是首要的。有此,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借鉴散文的写法,采取了传统的抒情形式,运用了一唱三叹的歌谣式的曲调。浅陋也罢低俗也罢,直露也罢生猛也罢,我就用自己的声部唱自己的情歌吧!

      如今看来,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努力:

      让“我”作为代言。全诗“我”字出现近五十次,并贯穿全篇,直抒胸臆,增强现场感,彰显情感的真实深切。

      让“啊”重现江湖。当下的诗歌,出现“啊”的已然少见,甚至被人揶揄为文革体老干体,但我没有回避,用了十几次之多。作为抒情诗,情之所至,不“啊”又能怎样?

      用心选配词语。用大词雅词,有带入感,感情强烈,大气磅礴;用摹状词拟声词绘色词,有画面感, 色彩斑斓,意境优美;用复音词叠音词,有节奏感,语调舒缓,余味悠长。

      有意选用手法。大量运用铺陈反复的手法,以收到咏叹抒情的效果。第二节写地理,三四节写历史,五六节写四季景物风俗,第七节写天南海北监利人,写人叙事,穷形尽相,酣畅淋漓。第二节“我曾经无数次”“还有”,第四节“我想起了”,第六节“忘不了”,第八节“我的监利”,这些平常语词的复沓,既推进层次强化了情感,又紧凑结构协调了节奏。全诗将几个主旨句分别安排在多节末尾,一方面收束小结,使内容结构明晰,一方面反复咏叹,深化感情突出主题。尤其是第八节,写到家乡获得的一系列美誉称号,不全写不足以突出监利的声誉家乡的美好,全写上就有可能显得累赘啰嗦,而通过回环往复,不仅避免了白开水的乏味,反而一唱三叹,将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最后,我还要说下这首诗歌的声韵。全诗一韵到底,采用了响亮悦耳的“江阳”韵,有时间杂了监利人易混难分的“言前”韵,基本上隔句用韵,由于诗行都较长,个别地方也连续用韵。此外,为了便于诵读,我照顾了诗行之间音步的一致,并有意识地注意平仄相间,力争做到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当代诗的音韵,诗坛争论很大,甚至遭到诟病,多数诗人弃之如敝屣。诚然,一味地追求韵律,势必束缚思维影响张力,但我以为,如果依据内容意境,发挥汉语的优势,在辞不害意的前提下,自然适当地运用,有何不可呢?

       创作谈谈完了,才发现,题目很大很矫情,内容又实在平易实在肤浅,才感觉,一首老套过时的散文诗,却那么自得那么自恋。管它呢?我心里的话,吐出来就痛快了。

       感谢守望梦中家园平台,感谢赤兔、雪如玉两位朗读者,感谢喜欢这首诗的熟识的和陌生的人们!感谢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原文及朗诵链接

[作品朗诵]·李雪川:监利,我永远的家乡//赤 兔、雪如玉朗诵


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雄伟的长江像一骑神马
踏着洪荒的万壑千山
驮着亘古的风雨雷电
一路狂奔到了荆江
突然,变身一条逶迤的巨龙
闪转腾挪成为九曲回肠
长吟一声,绣口一吐
将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
这就是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我曾经无数次地登临杨林山
拾级而上,祭拜美丽聪慧的天妃娘娘
我相信神灵的庇佑就是先民的祈祷
我看到江水风平浪静
山岗草木葳蕤,鸟语花香
我曾经无数次地来到四湖河
顺流而下,从余埠黄穴到福田柳关
这条现代开掘的命脉河
灌溉了大粮仓的百里平畴
滋润了两岸的屋舍和人烟
还有,老江河如同蓝色的录音带
录下了四大家鱼养殖的原声唱
东荆河如同偌大的调色板
描下了千年云梦斑斓的画卷
还有,白鹭湖那富有诗意的白鹭
桐梓湖缱绻缠绵的梦里水乡
还有何王庙的紫云英大垸的果树林
程家集的民居放曹坡的农庄
啊美丽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穿越五千年的时光隧道
轩辕黄帝游乐洞庭,在此掘井炼丹
那井水长年不涸
晚霞投影,溢彩流光
夏商时期风物阜盛的古南蛮国
蒹葭苍苍,见证了楚文明的发祥
伍子胥和申包胥的风云岁月
千金报恩泣血秦庭
金戈铁马荡气回肠
如梦如幻的云梦泽烟波浩淼
楚灵王的章华台富丽堂皇
屈子行吟离湖之畔
濯缨台的天空回响着浪漫的辞章
华容古道,关云长义薄云天
汉寿祠的遗址跳动着英雄的心脏
因监收鱼盐之利而得名
一千八百年前的我的大监利啊
骄傲地站在了华夏的版图上
 
我想起了东汉名臣胡广
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五卿七相
真御史,我想起了永乐探花裴纶
监利县第一部县志千古流芳
我想起了佛教天台宗的始祖智顗
一联名天下的大儒王柏心
道教圣地护国山真武祖师的道场
我想起了台湾百姓为朱材哲立的生祠
薛少卿成为了解放军的第一批少将
黄鹤楼记,王遐举书法出神入化
魂系三峡,姚伯齐的山水画雄浑阳刚
我想起了崔琪故居那顶破旧的礼帽
周老嘴纪念馆里张孝贵那锈蚀的手枪
花子桥和剅口烈士陵园里
那成千上万没留姓名的父老兄弟
我为这片铁血浇灌的土地血脉贲张
啊奋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踏浪而来,当亚热带湿润的季风
多情地抚摸草长莺飞的村庄
黄灿灿的油菜花就成了家乡的标配
返青的麦苗竞相举起欢呼的手掌
紫色的豌豆花在绿色的丛林里招摇
布谷鸟在广漠的田野婉转地歌唱
倾盆而下,当北纬三十度充沛的阳光
翻卷起一望无边的金色
月华如水,蛙鼓蝉鸣
晚风中弥漫着优质稻的芳香
这时的芝麻热烈地牵引季节的走向
大豆满足地躺在自己温暖的摇篮
一叶扁舟,披着晨雾的轻纱荡漾开去
霭霭渔村的喜悦系在杨柳依依的湖岸
肥美的鱼虾鲜嫩的莲藕清甜的莲蓬
和渔歌一起堆满了晚归的船舱
家乡的四季是那么分明啊
当棉花的洁白成为日子的主打
田间垄头就穿上了云的衣裳
当我不再对着天空呼喊人字的雁阵
皑皑白雪就悄无声息地拥抱家园
于是年的味道在大街小巷洋溢
瓦蓝色的炊烟总是缭绕不散
 
总是忘不了,腊月二十九夜晚的厨房
灶膛里跳动着丰收喜庆的火光
母亲配制的佐料包装满浓重的年味
卤锅里翻滚着岁月的陈香
忘不了正月十五爽口的米团子
蒸炒烧榨,余香绕梁
外婆的馅里包着思念和祝福
儿孙们背起乡愁和憧憬走向远方
忘不了二月二的腊肉炒材笋啊
三月三的地米菜煮土鸡蛋
五月五的粽子和盘鳝
六月六晒龙袍,七月七过七夕
那秋天的滋味历久弥香100
忘不了汴河的剁椒鱼朱河的迭汤圆
荒湖的屈原饼西湖的老菱角汤
东港湖的大闸蟹马嘶湖的小龙虾啊
汪桥的月饼程集的千张
过年了,处处晾晒苕果子和玉兰片
打糯米糍粑熬阴米糖
家家都要杀一条肉质细嫩的监利猪
一半过新年,一半灌香肠
啊富足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又是一江春水绿
又是遍地菜花黄
我的生长于斯作息于斯的监利人啊
时代的春风已鼓满小康的风帆
阡陌交通,合作社的机耕船整装待发
传统的农夫劳作在育秧的工厂
河汊纵横,联产的网箱星罗棋布
新型的渔民捕捞起满湖的灿烂
我的南下北上务工赚钱的监利人啊
都市的工地厂房复印美好洒脱的形象
男人有灵活的头脑结实的手
女人呢,有南方女性的婀娜灵秀
又有北方女性的丰满端庄
我的天南海北成功有为的监利人啊
正续写自己的传奇添加故乡的荣光
但我知道,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总有人在寻找鲊胡椒糊小鱼仔的味道
寻找那壶监利老酒那碗现炒码子面
那碟盐豌豆和那罐麦子酱
我的在大学里淘宝掘金的监利学子啊
儿女们总能听见母亲热切的呼唤
监利正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钢腰带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谭城市圈的交汇点
仙洪监城际铁路贯穿东西
鄢铺华容公铁大桥连通湖南
回家的路风光无限一片坦途啊
照耀前程的是明天崭新的太阳
 
我曾经泛舟洞庭游览岳阳
他乡的繁华令我无限感叹
江北那三千平方公里的沃土啊
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引颈而望
我曾经停车驻足东荆河畔的潜江
为我监利撤县设市而惆怅
我的一百六十万人口的大县啊
如今终于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每次结伴去洪湖蓝田
我总为洪湖赤卫队的冠名黯然神伤
每次游玩石首桃花山
总会想起我们的小家碧玉式的农庄
而当我摩挲知名品牌玉沙纯棉毛巾
驰名商标鸿运吉祥的福娃牌大米
玻铝的铝片福江的细木板
我都如此地心潮激荡啊
当小广场传来高亢悠扬的啰啰咚
小游园响起深情婉转的花鼓戏
广播电台播送黄丝带的小城大爱
我都止不住地热泪盈眶
我的监利,我的全国水稻第一县
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示范区
我的全国面点师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全国生猪调出基地
全国水产大县黄鳝美食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园林县城卫生县城
我的保险先进县金融信用县
我的监利,我的诗词之乡书画之乡
我的文化艺术摄影艺术之乡
我的监利,我的芙蓉之国鱼米之乡
 
每当我披着一身的疲惫和风霜
从北京从上海从武汉归来
再好的高速公路也载不动我的滚烫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
我都想打开泪眼迷离的车窗
惊叹以手抚膺的摩天楼
顾盼生姿的广告牌
疾驰的车流和起伏的人浪
看看我经常光顾的酒店和超市
是不是改变了往日的模样
而当我揣着一颗驿动的心
要远走广州深圳和澳门香港
我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行囊啊
总是觉得还有故事没有捎上
我知道是那个生我养我的李家墩
是那个我安身立命的监利一中
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蓝天巷
我空落的心中只一句炽热的话啊
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我的监利,我永远的家乡

诗人简介:

李雪川,湖北省监利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教书为业,爱好诗文。

一首诗歌引发热评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视频、音频、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