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的文化艺术——剪纸艺术

 吴越尽说 2022-12-0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王晓


我叫王晓,1973年8月生于苏州,一直生活在此。

我从小就接触剪纸,父母工厂的“外发加工”会拿回家做。10岁出头,我就拿起了剪刀,老师当然就是父母最早的“作品”,现在看来是谈不上作品的,双喜、吉祥花鸟什么的。不过,凭着自己的小“手艺”,当时我赚钱买过一台属于时尚、高级的随身听,蛮有成就感的。

父亲王金林、母亲郑蓉娟,原是苏州民间工艺厂的同事,年轻时就从事剪纸工作。他们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厂,后来因为单位经营起落,转到了制氧气厂工作。之后母亲又回到了民间工艺厂,父亲则留在了制氧气厂,但他没有停下剪纸这门手艺。他们现在都已退休,但父亲至今还是铁铃关王晓剪纸工作室的“长期员工”,长驻在这里已经有十三四年了。


图片

王晓作品


父亲在民间工艺厂的师父是杨锦昌,母亲的师父叫浦海泉。杨锦昌早先是开纸扎店的私人老板,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进了民间工艺厂。杨师傅他们当年做剪纸的目的是贴在灯笼上或一些冥品上,所以工艺、造型等要求不高。可是,父亲是一个肯学习、善钻研的人。特别是1991年他因病提前退休以后,一直在探索“创业”之路,甚至还自学日语,他每天“啃”5个小时,学了3个月就能用日语会话,与日本客人通电话了。1997年,他和我集中精力,将主要时间放到剪纸方面。从那以后,我们的剪纸水准不断提高,渐渐打出牌子,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了。


图片

《福 十二生肖》王晓作品


我最初是在一家合资电子企业工作,之后跟父亲一起经销过服装、经营过酒吧,前后有四五年时间。但在父亲的指点和影响下,我还是选择了剪纸这项手艺,并成为我的职业,直到现在。

我们参加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后,在活动中接触到一位名叫张钧昌的老艺人,张老先生早先是剪鞋花样的,跟我们的风格不太一样。父亲建议我有机会跟他学习讨教些,我在跟他的交流中,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不同的剪纸技艺、流派和风格。

1999年,我们在盘门三景内展销作品两个月,受到了关注,新闻记者也来采访,其中有位记者还为我们翌年在拙政园内举办展销牵线搭桥。如果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当时(1997-1999年)的作品,还是沿袭传统的多,模仿他人的多,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形成。

《拙政园全景图》是2000年在拙政园办展览,应园方要求而制作的,这是我们的第一件大型作品。图样设计和着手制作,从 1999 年就开始了。在拙政园提供的一张导游示意图的基础上,我和父亲边商量边画稿,将园中各个景点的细节,都补充到画面上,改动了好多次,终于将原来的简图改画成了比较丰满的、适合剪纸的图案样稿。既要在线条方面能够连接起来,也要与园林原来的亭台楼阁、景物位置、风貌特征大体一致。应该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


图片
图片

《连年有余》王晓作品


这样复杂的图案,只能用刻纸来加工完成。为此,我们还专门制作了大尺寸的蜡盘,按照天气情况,不同的气温湿度,来调整蜡盘的成分比例,控制它的软硬度,使刻出的图案“不走样”。这件作品一共用了半年才最终完成,曾获得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银奖,被苏州园林博物馆收藏。

2003年左右,我开始探索多层色纸的套色剪纸,以及金箔材料的剪纸,有人物,也有风景。参考京剧脸谱来创作人像剪纸,单色、多色的都有。还有就是借鉴传统的造型、构图,突破剪纸以往的题材。我们设计制作了《龙凤袍》《青花瓶》《京剧脸谱》等既融汇传统元素又有创新构思的剪纸作品,风景剪纸《枫桥》(2003年)、大型剪纸《姑苏繁华图》(2003、2004年)、金箔剪纸《虢国夫人游春图》(2006年)也陆续在其间完成。

《姑苏繁华图(木渎部分)》本是苏州市文联为 2003 年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而定制,我们的作品还没完成,就传来因“非典”而将会址改到巴黎的消息,未成稿只好另作处理。但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2004 年的会议还是在苏州举行,我们又另行创制了《姑苏繁华图(阊门部分)》,提供给会议做展示品。这件作品让我们的剪纸受到了国内外更多人士的关注。

人像剪纸如今是我的“吃饭”产品,多层色纸肖像则是我较受瞩目、反响良好的剪纸作品。


图片

《枫桥夜泊》王晓作品


“多层色纸”,顾名思义要用多张不同颜色的纸,剪(刻)出相关的图案后,将它们叠合起来,产生最后的剪纸图案视觉效果。这与(套色)版画的成像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传统的剪纸,常常是一色剪纸或染色剪纸。一色剪纸,红、黄、蓝、白、黑,以纸的颜色来决定作品的颜色,这是纯粹的剪纸技艺,对造型同样有要求,但色彩单一、图案比较平面,不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形状、明暗渐变、色彩对比等等。染色剪纸,则是借助绘画颜料,在剪纸作品上的不同部位点染些不同色彩,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但已不完全是剪纸的表现手法。

后来,剪纸技师们有了进一步的探索。还在民间工艺厂时期,苏州剪纸就有过双套色的作品。一些花鸟剪纸,以深色纸(如黑纸)剪出轮廓,再(全部或局部)衬托浅色纸(如粉橙色、米黄色等),突出画面的重点,加强对比度和视觉美感。

我的多层套色剪纸,增加了色纸使用的数量,制作风景一般用四层、人像多用五层,来完成“套色”的效果。这种“增色”套色剪纸的方法,相比较以往的套色剪纸有了一定的拓展,使景物和人物增强了表现力。特别是一些原来剪纸表现不出的光影效果,如人物的面部细节特征、表情等,风景的景深、层次感等,都有了较好的体现。

剪纸与刻纸只是加工方法的区别,做出来以后,统称“剪纸”。一般而言,纸张可以转动,就用剪;纸张较大、较软、多层纸张,就用刻,与图案的式样、线条的粗细无关。


图片
图片

《龙凤袍》王晓作品


做剪纸,工具很重要。我们不用买来的刻刀,而是自己磨制,刀口分凹凸不同,凹的像新月形,凸的像“将军肚”,用于不同的图案线条。譬如长直线条,凸刀锋做出来就“煞”(到位)刀柄要称手,不能太光滑,太光了用不出力。剪刀也要挑选,剪刀头的合缝很关键,剪刀前端的边缘棱角也要打磨,这些都会影响剪纸的制作过程,以及作品质量。

还有一种“撕纸”技艺,也属于剪纸范围,我没有尝试过。撕纸作品风格不同,所用的纸张也不同,如果做得好也很有艺术效果。

全国 100多个“剪纸之乡”,从南到北都有,苏州的水平在国内是排在前面的,“精细”是江浙地区的特点。同时苏州剪纸根植于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文色彩、内涵鲜明;另外,题材上的包容性、丰富性,也是很突出的方面。


图片
图片

苏州王晓剪纸


明清时期苏州城乡妇女会剪纸的很多,多用于婚嫁喜庆的装饰。如今,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但有不同的地域风格,剪纸的“纸”也不局限于纸张。譬如苏州剪纸,曾有过一种“绢纸剪纸”。

我和父亲的剪纸属于“苏派”艺术剪纸。我们或许是以“表现题材多样、既有传统也有创新;作品风格比较鲜明,单色作品繁而精细、简而生动,创意多色作品表现力强;市场适应度较高,有不断突破自我的意识”这几个方面来立足,从而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吧。

古老的剪纸能够流传至今,并且继续长久地流传下去,我想绝对不是仅仅流传那张“纸”,而是由“纸”承载的风俗、观念、文化、民族情感……


口  述  人:王晓

访录整理:张一苇


作者:王晓  张一苇

 来源:苏州档案 

2022-12-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