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键 |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数字化伦理

 liuaqbb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感谢淑妍教授的邀请!本来应该到现场学习的,但由于疫情和天气原因,只能在线上学习了。刚才听了葛天任教授代表课题组的报告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去年做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的时候,城市数字化是被纳入到指标体系之中的。不过,当时的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争议很大,所以书出版后好多指标都删除了。我非常同意桑玉成老师的观点,也同样对城市转型特别是数字化存在某种忧虑。桑玉成老师刚才所说的要从城市的个人来思考城市治理,但我们却始终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治理。我从理论渊源上来理解的是,现实的城市治理实际上是“洛克式”的,即从政府的角度来阐释个人的权利,而市民都希望“穆勒式”的即从个人权利来界定政府功能。这份研究报告虽然强调了“人人安全”,但在阐释和演绎的时候没有对这个内容进行阐释。我们更希望看到这本分内容。另外,“数字家园”究竟是“一个个社区”还是整个城市?若“一个个社区”那么很有可能还是不可避免出现数字孤岛。再就是报告中的评估问题,一旦要评估的时候,也有可能重新陷入政绩工程之中。下面我再谈谈我的一些观察:

图片
图片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1994年中国进入互联网协议之后,城市发展或者说城市转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网工程,始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城市上网工程,这个阶段大约用了10-15年,这是互联网推动之下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内容的过程,主要是对互联网在城市治理、城市服务方面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对互联网的安全认识并不充分。在整个世界都对“千年虫”深表忧虑的时候,“上网工程”曾一度冷遇。然而,随着“千年虫”现象被规避以后,上网工程加速推进。到2008年前后,基本上完成。

      第二阶段:数字城市阶段,大约6年的时间,其内容主要是城市数字化改造,尝试将物理城市进行数字化改造后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城市。这期间主要是数字化改造的试点,在一些街道、社区进行试点,因而在城市中形成了分散的数字化社区,这些社区被当作未来社区的样板。社区、市民的攀比,以及社区管理者的政绩示范,助推了城市数字化进程。各个社区都开始打造数字化城市,主要是担心数字孤岛、信息孤岛等,数字化城市建设迅速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导入了“智慧城市”的概念。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2014年。

      第三阶段:2014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纳入到国家有关部位的统筹之中,主要是努力将局部的城市数字化社区实行联动共享,这主要是借助于新的技术如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组等进行跨区域联动,以达到城市智能化治理的目的。不过,《指导意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绩工程等问题,不是针对技术本身的推广,而是对技术使用的行政性规范。

      第四阶段:新型智慧城市阶段。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发布,目的是真正要破除信息孤岛、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建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作格局,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全面引入智慧城市建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智慧城市和数字化社区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主要是指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

      智慧安居服务:这主要是指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城市安居服务体系。其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系统、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系统、社区远程监控系统、智慧商务办公系统等。

      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智慧服务应用:主要是指智慧物流、智慧贸易等。智慧物流也就是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智慧贸易也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

      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如“数字卫生”系统等,尤其是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医院服务网络化为内容的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

      智慧交通:如“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管理的职能交通系统。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字化伦理的反思

      上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确给市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使市民切身地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不过,城市究竟转型到何处?转型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居民对城市转型的需求是什么?尽管政府、行业乃至具体到课题组都希望推进这种转型,那么,这是否就是市民所需要的?在对城市转型发展的观察的过程,我发现至少有这样三种矛盾:一是技术发展的惯性与市民数据素养永远短缺的矛盾。技术发展是无限的,只要科技伦理允许,技术发展将会在可见到的未来会长期发展和继续保持着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那么,城市数字化进程是否要紧跟其也无限发展下去?也就是会不会导致“数字化过度”?毕竟我们是通过在具体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当一切都被数字化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就会在这个进程中退化,也就是智能的“返祖现象”。虽然数字化给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市民为了适应数字化却被技术迅速抛弃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弃民”;同时,城市的代际不公和代际冲突迅速转化为数字技术的代际冲突,即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样而引发的代际不公和代际冲突。

      二是技术供给依赖症与城市治理实践、市民生活实践急迫症的矛盾。技术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人工的枯燥泛味的重复性过程。这可以说是把人从简单劳动者解放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成为“无人化”治理过程了。治理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为人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在数字化面前,人作为治理的主体就陷入前面所说的“供给依赖症”之中,即把一切都交给技术,而人完全成为技术之下的工具。而城市治理的实践和生活的实践在一个快节奏之下而对治理的实践有一种非常急迫感,也就是实践的急迫症。那么线上“技术政府”与线下“物理政府”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同步运行?

      三是环境安全过剩与人的安全不足的矛盾。数字化社区究竟对是社区的监控还是对社区的服务?从大数据运用于城市治理以来,然后又经历了大数据防疫等,我们一方面看到大数据在维护我们的环境安全上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大数据之下,城市治理主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几乎是绝对的安全环境。但是,大数据也吞噬了市民应有的公共空间和必要的私密空间,在大大数据之下,如何保护社区居民的数据安全,如何确保社区公共空间一定程度的私密与相对宽松的居民释放空间即“社会安全阀”等,也就自然地提上了日程。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之下,人的安全是最为关键的,城市是人的城市,当人不安全的时候,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白费的。问题是,当下的城市治理考虑更多的环境安全,以至于环境安全严重过剩,而人的安全却严重不足;并且为了环境安全而不断地蚕食人的安全要素。城市的安全不仅包括城市环境的安全、人的私密的安全,以及人自身的安全,这三者能够统一起来的安全,才是城市在安全问题上最大的软实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治理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也要树立综合安全的理念。

      谢谢大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