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大学是怎样炼成的|豆爸读书会·132

 亲子学乐 2022-12-08 发布于河南

全文音频

大家好,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豆爸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笑话”,大意是说,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怎么看都觉得聪明,预判孩子将来一定是哈佛、耶鲁的料。等到孩子入学之后,预期会不断下调,幼儿园时觉得肯定是清华北大,小学觉得还能上个985/211,初中觉得上个本科应该不难,高中时觉得能有个大学上就行。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口达到2.4亿,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也就是说这一代孩子有一多半都能上大学。

只看数据,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却都对教育的现状有所不满。

最近豆爸看了一本学术书籍,名为《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书中系统介绍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高等教育做了很多细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今天,豆爸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若干细节,相信看完下面的文字,大家对大学教育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大学的兴起

大学的历史有800多年,最早的大学诞生于12世纪,但具体的建校时间很难确定,能明确建校时间的早期大学之一是剑桥,成立于1209年。

在此以前,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地区带回了大量的古典著作,主要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在翻译和研究这些古典著作的时候,诞生了最早的一批大学。

早期的大学大都隶属于修道院、教会,需要得到教皇的批准或承认。正是由于这种隶属关系,大学从一开始就是特权机构:大学里的老师虽然是世俗学者,但享受神职人员的地位;当地政府和民事法庭不能管辖大学;而且,学生、教员还能延期服兵役和劳役,大学学者出版著作不收税。

最初的很多大学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校园,学生、老师都租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连上课的地方也不固定。

为此,当地法律还做出规定,给教师和学生的租房价格设置限制,并且要求租给师生的房屋要保证清洁,周围房屋不得发出干扰教学的噪音,等等。

对文化人的优待,是古代社会的共识。比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同样享有特权,有了秀才以上的功名,就能免除赋役、见官不跪。现代社会,在中考高考期间,学校周边也要避免噪音污染。

当时的年轻人上大学看起来“很容易”,因为没有高考,不用参加入学考试,只要通过面试就行。而面试也就问一些基础信息:是不是自由民?是不是基督徒?是不是已满14岁?是不是认字(当时指拉丁语)?满足这些条件就具备入学资格了。

但这看起来简单的入学资格,在当时却并不容易满足,因为自由民的身份和读写拉丁语这两项,就足够淘汰大多数年轻人了。

此外,在当时大学还要交一笔不小的学费,并要承担住宿费、生活费,以及给老师的“孝敬”。根据当时的统计,大学里寒门子弟大约占20%左右。所以,在当时,寒门也是很难出贵子的。

早期大学的“本科”阶段大约要读六七年,“文科硕士”再加两三年,医学和法律专业的“硕士”要6到8年,神学的“研究生”学历需要长达15年才能毕业。

为了严谨,这些学位都加上了引号,因为当时的学位等级和现在不同,这样描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早期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上课靠演讲,考试靠辩论。如果按照现在的表达,大概就是老师上课是《我是演说家》,学生考试就是《奇葩说》。

简单来说,早期的大学不太严谨,野蛮生长。

牛津与剑桥

欧洲的教会大学只是现代大学的前身,现代大学的真正源头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其主要标志是,剑桥和牛津脱离了教会的管辖。

1525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和王后凯瑟琳离婚,迎娶新欢安妮·博林,为此要到教皇那里打离婚官司。但依据天主教的教义,前后两任罗马教皇都反对他离婚。亨利八世一怒之下,宣布和罗马家庭分家,自立为“英国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最高领袖”。

可以想见,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为了获得民众的认可和道义上的正当性,英国国王婉转地求助于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者们,要他们找出理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剑桥当时的校长约翰·费希尔没有领会国王的意思,声明反对国王离婚,于是惨遭斩首。

恐惧的学者们最终按照国王的意思,发表了一份“学术成果”,认为国王的决定不违反基督教精神,并宣布罗马教廷的判决不合法。

此后,在英国,国王就成了大学的庇护者和主要的金主爸爸,而教廷的影响力逐渐衰弱。

仅就亨利八世这件事而言,英国大学是在国王的胁迫之下发布了不完全真心的言论,但从历史长河来看,脱离了教会控制的大学,在国王的领导下,很快就展现出了更强的活力。

比如,在教会控制下,所有教学都要通过拉丁语来进行,而现在,牛津和剑桥更多采用了英语进行教学和管理。

比如,原来校长等高层领导都是教会任命的,而此后学校的管理权逐渐下方给了各学院的院长和教员评议会。

此外,改弦更张之后,天主教的那一套经院哲学自然被嫌弃,于是人文主义的内容逐渐渗透到牛津和剑桥的课程里,大学开始世俗化了。

之所以说牛津和剑桥是现代大学的真正源头,不仅源于宗教的改革,还因为这两所大学在美洲新大陆开枝散叶,影响了美国后来的一众名校。

举例来说,哈佛大学就是按照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的标准仿建的一所大学,约翰·哈佛这个创始人就是毕业于剑桥伊曼纽尔学院的硕士。

美国早期的众多大学,都是靠着远渡重洋的剑桥和牛津毕业生支撑的,其课程设置也基本照搬了英国大学的课表。

由于这些美国大学后来实在太出色,所以在追踪溯源的时候,当然要把剑桥和牛津奉为祖先供奉起来。

但美国大学之所以在后来独领风骚,不是因为模仿英国大学,而是超越了英国的大学,博采世界各地大学的精华,走出了一条后来居上的曲线。

美国大学有啥不一样

美国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有一点和英国大学很不一样:资金从哪来?

因为英国大学的立身之本是效忠国王,所以国家的拨款是其重要资金来源,但来到美国新大陆的大学校长们,可就指望不上财政拨款了。

为了筹措资金,美国大学从一开始就决定广开财路。除了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一套免赋税政策外,美国采取了多种方法给大学筹钱。

哈佛大学的其中一笔经费,来自轮渡租赁费用:政府把查尔顿和波士顿的渡轮租赁费,全部拨给了哈佛。渡轮每一次冒出黑烟,哈佛校长就能数钱。

但只靠这点租金显然不够,哈佛大学还向美洲殖民地的每个家庭直接伸手要钱:再穷不能穷教育,每家都要交出一定数量的玉米给学校。

这些玉米成为学校食堂的主要食物来源,吃不完的再卖掉,所得资金用于修缮学校的校舍。此外,从建校之初,美国大学就开始倡议捐款。校友们、家长们、当地富商们,都要有钱出钱。

根据记载,在1712年之前,哈佛总共收到了大约1万英镑的捐款,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了,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进入现代之后,美国大学收到的捐赠更多,比如2014年,斯坦福大学一年收到的捐款就有214亿美元。也就是说,仅靠捐款这一项收入,斯坦福大学就可以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列表了。

作为对比,2021年清华大学的财政预算中,把捐款、科研转化、关联企业上交的款项加在一起,只有57.8亿元人民币。中国的有钱人和清华校友们,可不能只给美国大学捐钱啊。

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不同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博采众家之长。

如果你去深入了解19世纪的历史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学科中,德国都是群星闪耀。现代哲学、现代物理学、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等很多创始人物都是在德国成长起来的。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国的大学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而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开启了一场“向德国学习”的高等教育运动。大批美国大学毕业生涌向德国,在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进行深造。

那场美国人留学的热情之高、心情之急迫,可能只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赴美留学可以相媲美。

那一代美国的80后——1880后的同学们认为,他们“唯一梦想的地方便是德国大学”,“德国拥有学术研究的独门秘籍”,“若想成为学者,德国非去不可”。

这一代人归国之后,为美国大学教育添砖加瓦,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设立成体系的研究生院。

在此以前,美国有些大学也有研究生的制度,但不成体系,各大学标准不统一,颁发的文凭含金量也很低。

如今看来,研究生已经很普遍,很多人只把它看成本科之上的一个学位而已,但它的意义在历史上却非常重大,因为它标志着大学的转向:从教授知识到创造知识,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

在此以前的大学,都以教授已确定的知识为主,照本宣科,背诵经典即可。但有了研究生的学制,大学就进入了研究型大学的新时代。

所谓研究生,就是指要研究新知识了。研究生所钻研的内容,要超越已有的知识,为人类拓展知识的疆界。对此有一个很生动比喻:如果人类已知的知识如地球那么大,那每一个博士的研究就相当于拱出了一个针尖的新高度。

虽然只是一个个针尖,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新知识的产生推动科技的进步,学术的研究推进产业的转化,大学的知识开始从象牙塔里的空谈,切切实实地变成经济效益,加速世界的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大学,是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

我们把视线跳转到“二战”。在这个时间段内,由于战争的需要,科技的应用陡然加速了。

在二战之前,应用型研究只是教授的一种业余爱好,大学总体上还保持着老学究的纯粹和迂腐。

但战争一来,美国大学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资金,用于对军事工业的研究。美国国防研究院与32所大学签署了数百份研究合约,美国战略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与9所大学签署了500份研究合同,众多大学获得了数以亿计的研究资金。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美国众多大学都参与了这项计划,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也是其中一个。

这所实验室促进了美国大学的交流,汇集了美国69所大学的科学家,囊括了美国20%的物理学家,为美国国防部进行了400多种科学研究。

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为夜间战斗机、海上战舰和高射炮的导向功能提供技术支持,其他大学也不甘示弱,哈佛无线电实验室改进了潜艇的声呐和雷达技术,伯克利大学研制出了水陆两用战车和登陆艇,加州理工学院制造了火箭和导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明了无线电控制的近距离引信,加州理工学院研制了舰载飞机的喷射式推进器……

这个科研列表长得惊人,而科研转化的效果也强得惊人,其中的很多医学研究、武器研究、航天科技研究,都在后来应用到了民用领域,促进了美国科技大爆发和经济繁荣。

二战之后,冷战到来,为了争霸与对抗,美国仍然继续支持各大院校的科学研究,航天科技突飞猛进,并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二战时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都获得了军方的资金支持,但当时斯坦福大学还是个小角色。相比于那些数亿美元的研究资金,斯坦福仅在二战末期获得了50万美元的军方研究合约。

转折点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时在哈佛无线电实验室任主管的弗雷德·特曼,后来成了斯坦福工程学院的院长。他看到了科学与国防、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前景,开始大力推动斯坦福大学进军科研和产业界。

为了这个目标,斯坦福大学制定了四大战略方向:第一,争取军方的研究合同;第二,其他学校不愿做的研究,我要;第三,培育学校产业挣钱;第四,创建产业园区。

其中依据第四项策略而建立的产业园区,就是如今的硅谷。

这片产业园最早只有200英亩土地,后来逐渐扩充,到1963年时已经有700英亩,吸引了42家公司和12000名雇员。

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的毕业生得以优先进入这些公司,而这些公司也和学校展开合作,派遣优秀员工进入斯坦福读研。

于是,斯坦福和通用电气、惠普、英特尔、柯达等公司相互成就,借着产业的东风,彼此都逐渐发展壮大。

看到这里,我们自然就明白为什么这家公司每年都能收到数百亿的校友捐款了。

斯坦福所获得的,当然不只是学生的就业率和校友的捐款,还有很多发明的转化和产研的促进。

这些附近的公司会支持学校的研究,而学校的研究和发明也可以更方便地转化为企业成果和产品。

比如,斯坦福大学拥有的众多科研成果中,有8000项投入了生产,而这些发明的授权费就有13亿美元。

此外,斯坦福大学也对校友和新创企业进行投资,比如投资的谷歌公司就为大学带来了数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切的起点,都是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斯坦福的历史真的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很有钱途的。

大学历史的启示

现代大学的历史是很复杂的,我们的讲述只是冰山一角。但从冰山一角中,大家也能得到很大启发。

第一, 经济是大学发展的基础。

大学的重心,从欧洲大陆转到英国,从英国转到美国,完全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相一致。

无论是教会支持,还是国王支持,或者靠社会资金支持,背后都需要钱来维持大学的运转。

最好的大学,通常也是最富有的大学。在当代来说,那些能把科研和产业结合得最好的大学,既是最富有的大学,也通常是科研最好的大学。

大学不是象牙塔,与社会发展结合,才能互相促进。

大学的优秀,与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富足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大学未来可期。

第二, 大学之大,在于人。

德国的大学在19世纪独领风骚,在于那一代璀璨的科学家、哲学家在德国大学里任教,于是全世界的学子都愿意跑到这个地方来学习。

美国的大学在近一百年来成就显著,就在于美国延揽了全世界的人才在美国大学里任教。

比如,二战时众多德国科学家在纳粹的统治下无法立足,于是集体迁居到了大洋彼岸,造就了美国大学的盛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遍地开花。

比如,改开之后留学美国的中国学子,在美国从事科研之后,造就了无数学术高峰。

一个大师,就足以造就一个学术领域的高峰。尊重大师,尊重科研人才,是大学教育兴盛的关键。

大学里的人,就是师、生。优待教师,优待学生,是美国大学成功的公开秘密。

最后,请记住本书的名字《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大学的本意,不在于“大”,不仅在于“学”,而在于能“生产智慧”。

大学,以人为根本,以科学为对象,如此则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智慧,造福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