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明智】君子不为冥冥堕行

 为什么73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君子不为冥冥堕行

  古人提倡,暗室不欺,慎独为要。这告诉我们,看一个人的品行,不仅要观其昭昭处,也要看其冥冥处。

  《列女传·卫灵夫人》中讲述了蘧伯玉的故事。

  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是谁?

  夫人答道:此人必是蘧伯玉,“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

  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是一位君子,他不因为人人都看得到而表现自己的节操,也不因为别人看不见而堕毁自己的德行。

  蘧伯玉坚持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到五十岁时仍在检讨过去四十九年的错误”。他的这种精神和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清人张廷玉在其所著《澄怀园语》中,也记载了“君子不以冥冥堕行”的故事。

  明代的夏原吉和蹇义一起在朋友家饮酒,回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下雪,过宫门按例当下马而行,但是有人不想下马,并说:“天太冷了!”

  而夏原吉则说:“若是君子,哪怕是私下里也不在自己的行为上有所怠慢。”

  夏原吉同样做到了“不在众目共睹之下,伸达其节义;也不在别人闭目不见的时候,怠惰其德行”。

  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有多种标准,但“不为冥冥堕行”最见节义操守。

  人在有监督的时候,往往能秉持道义,规范行事。倘若在无人监督时,也能一如既往,言行如一,自我约束,则更见其修养和境界。

  大家都知道被誉为“关西孔子”“四知先生”的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礼,很好地保持了廉洁品格。

  事实上,像蘧伯玉、杨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以始终如一的人品官德流芳千古。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夜里,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

  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馈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管是李氏为官者,还是叶存仁,他们都不为冥冥堕行,不为私下毁德,展示了堂堂正正、透透亮亮、清清爽爽、坦坦荡荡的良好形象。

  共产党人最讲究修养品格、砥砺品性。而良好的道德政德,很重要地体现在言行如一、心口如一、表里如一上,体现在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上。

  我们党的很多优秀党员干部,譬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杨业功等,他们都坚持人前人后一个样,台前台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立起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样子。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背离了言行一致,不能做到慎独,难以在无人监督时保持党性操守。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官员看,他们有一个共性,都具有“两面人”的特征: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八小时以内一个样,八小时之外一个样;在台前装模作样、大讲廉洁,在台后无所顾忌、大肆贪腐。这样在冥冥处不守底线、甘愿堕落,其结局自然好不到哪里。

  不为冥冥堕行,重在约束自我、严格自律。对共产党人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

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只要清醒自重、清明自警,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懂得“举头三尺有纲纪”的道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能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来源:《军报解放》2022年11月14日;作者:田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