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东港,王承德砍柴归来的途中,在野塘边上发现一坨巨大的黄色物体,他颇感好奇,于是走近一看,发现此物油光发亮,好似一坨大肥肉。 2015年,村民王承德像往日一样骑着车拿着工具去砍柴,等他砍完柴回家的时候亦如平常一样哼着小曲慢慢悠悠的看着沿途的风景,直到骑到那一片野糖的时候,他忽然瞥见了一坨巨大的黄色物体。 这可把王承德吓坏了,他连忙停下车抄着工具小心翼翼的往野糖边上走过去,他一边走一边想着这东西莫不是什么河里爬出来的生物,可等他走近一看,这坨东西油光发亮的,不像是活着的,倒像是一坨大肥肉。 王承德对此可谓倍感惊讶,他先用脚试探了试探,发现它没有危害以后,便用手触碰,可这东西不仅摸起来软乎乎的,而且用手轻轻捏的时候竟然还很有弹性,但这东西像肉却又不是肉,要说具体是个啥,王承德也无从得知。 而王承德见这东西如此稀奇,便寻思着莫不是什么不可多得的“大宝贝”,不过不管是什么,既然都已经被他发现了,索性他就先把这东西运回家。 但这东西的体积太大了,他一个人根本搞不动,于是他先用周边的野草将其掩埋住,之后又回家叫来老婆一起将这东西运回去。 等回到家以后,王承德和老婆盯着这东西有点儿不知所措,但弄都弄回来了,他们先是为它清洗了一下,后又拿着手机拍照在网上百度查询。 当网上关于“太岁”的信息映入眼帘的时候,王承德简直高兴坏了,他觉得自己简直走了大运,竟然真的捡到了一个“大宝贝”,但这一大坨太岁却失去了刚开始的光泽,慢慢变得异常干瘪枯黄。 这可把王承德急坏了,他连忙按照网上的操作,将这一大坨太岁放进了水里养着。 之后,王承德又连忙联系这方面的专家言明自己的情况,在双方约定好的时间里,拿着割下来的一小块太岁进行鉴定。 专家经过鉴定,确定了这坨肉肉的东西就是太岁,而王承德捡到的这块也是极为珍贵的“肉状太岁”。 王承德大喜,他回到家以后,先是联络了身边的朋友,后又告诉了身边的邻里街坊,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王承德拥有一块足足有140斤重的太岁就传到了所有人的耳朵里。 一开始人们都只是想看一看传说中的太岁长什么样子,可后来随着太岁的名气越来越大,有许多的大老板全都慕名而来,想要出高价购买王承德手里的太岁肉。 但他们说出的价钱都没有让王承德满意的,而王承德也得了个“辽宁太岁王”的称号。 太岁又称肉灵芝,二十五亿年前就已形成,被誉为“生命的祖先”,属于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态。 在我国,有许多的历史和典籍对太岁都有描述和记载,但太岁从古至今作为白药之中的上品,都是十分稀缺珍贵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太岁的相关的记载,甚至在里面将太岁奉为“精品中的上上品”,比如里面的“肉芫”就是太岁肉灵芝,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科研人员探索与研究。 所以,王承德手里的这块重达140斤的太岁可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截至到同年的12月28日,这一块140斤的珍贵太岁已经售出了60斤,而每一斤的平均价格大概是一万元。 后期还有一位老板以300万的价格买下了王承德手里剩余的一部分太岁,另外,王承德因着太岁的药用价值,还为家里留下了一小部分。 当然,捡到太岁的幸运儿还不止王承德一个人,2016年的秋天,因羡慕王承德靠着太岁发财的郑晶,在野糖附近来回溜达的时候也捡到了一块太岁,不过它的体重只有20多斤,还没有王承德捡到的零头大。 郑晶在捡到太岁以后,去找王承德剩余的太岁进行了对比,但他们发现两块太岁竟然大不相同,为此郑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捡到的其实就是一块废料,但他并未死心,而是寻找专家进行鉴定。 经过鉴定,郑晶手里的太岁是“水晶太岁”,与王承德手里的那一块同等珍贵。 不过,虽然古籍记载太岁有“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的特点,但由于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上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质。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其物质组成前,不要轻易食用。 参考文献:《本草纲目》 作者:知我 排版:一一 #头条创作挑战赛# ![]() ![]() |
|
来自: 新用户0018912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