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一首禅诗《赠惠山僧惠表》,行文流畅,叙议结合,令人感受到深刻的禅理

 qiangk4kzk8us4 2022-12-08 发布于云南

人生苦短,学海无涯,世间的很多事情纷纭复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有时甚至需要穷尽一生的努力,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虽然很多古籍为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先贤的宝贵经验也使大家少走了一些弯路,可是毕竟时代在变化,如果刻舟求剑,必然适得其反。

北宋一位僧人一生阅历丰富、学识高深,他曾走南闯北、传经布道,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当他与人交谈时,都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令人赞赏不已。下面介绍苏轼的一首禅诗,行文流畅,叙议结合,令人感受到深刻的禅理。

赠惠山僧惠表

宋代 · 苏轼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攲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苏轼儒释道兼修,他经常与一些高僧交往,禅宗的一些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他的思想之中。多年的贬谪生涯,让苏轼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往的得失,他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钻研佛学经典,从而让自己积累了很高的佛学造诣。

惠山寺坐落于无锡惠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西域高僧慧照曾在此传道。到了北宋时期,这座古刹更是闻名遐迩,每天都是游人如织、香火不断。惠表就是这座古寺里的一位高僧,苏轼曾多次与他诗书酬答,这首诗就描绘了高僧的日常生活,并委婉地表达出诗人的崇敬之情。

开篇介绍了高僧经常云游四方、讲解禅理,“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高僧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虽然羁旅艰辛、生活俭朴,可是他却乐此不疲、兴致盎然。

作者用“遣人安”三字,高度评价了大师用心传教、普度众生的功劳,也表达出诗人的敬佩之意。苏轼不仅从其言行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而且也以他为榜样。先生每到一处,他的不凡学识和高尚品质都会影响很多青年才俊。

接下来诗人又具体地描写高僧的超凡本领,“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山寺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僧人依然健在,可是惠表大师与其交流时,已经无需一些参考资料,因为他早已成竹在胸。

老宿,指资深的长者;楞严,指《楞严经》,这里引申为佛教典籍。这两句颇有哲理,人们经常记忆和背诵一些典籍,其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而不应该一直抱着依赖的态度。大师既然做到了“已不看”的境界,说明他早已将典籍里的内容烂熟于心,甚至可以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苏轼刚开始也非常纳闷,大师是如何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他虽然想请教大师,但是他也了解禅宗不立文字、力求顿悟的主张,所以只好慢慢地观察和感受。后来当他发现禅院里栽种了很多花木和青竹,大师还不时地驻足观赏,有时还会凝神注目、若有所思,先生似乎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颈联转而描写大师的日常生活环境,“攲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高僧倚枕观花、闭门赏竹,寺院里肃穆的氛围,让他可以安静地参禅打坐;花开花谢、竹木繁衍的自然规律,也令大师感悟到缘起缘灭的深刻道理。

最后两句描述了高僧艰苦的生活,“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山里来了贵客,大师虽然热情欢迎、殷勤接待,可是树上的卢橘和杨梅尚有酸味,无法让来客品尝。寺院里更拿不出山珍和野味,唯有清茶一杯,可以敬奉客人。

大师安贫乐道、心境淡然,只要吃饱穿暖,根本不在乎什么美味佳肴。而来此拜访的客人都一心向禅,当然也不会计较物质上的享受。

苏轼的这首禅诗行文流畅,叙议结合,作者通过对大师光辉形象的描绘,赞美了禅者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禅理的认识、以及对禅境的向往。颔联颇有禅趣,值得细读,令人感受到深刻的禅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