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入尘烟》,甘肃人的读后感

 苏格柏图 2022-12-08 发布于甘肃

总有一些人,卑微到了尘埃里。

在《隐入尘烟》刚上映的时候,看到导演是甘肃高台人,就想要去看了,奈何这部影片的排片非常少,朋友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文章图片1

后来,偶然发现爱奇艺可以观看了,于是,投屏在家里电视机上,啃着玉米看完了。一刷的感觉就是熟悉,因为高台县离我老家并不远,所以里面的方言很熟悉,农作行为很熟悉,连贫苦生活下人性的恶都很熟悉。真正嗅出后劲儿,是二刷走进电影院里,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原罪。

我是我们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其他同龄女孩读书到初中毕业已是极限了,有的是为哥哥或者弟弟让路了,有的早早就出门打工贴补家用了,穷得供不起读书是一方面的原因,更穷的是父母的思想,认为女孩读书没用,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拼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除了学习,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学习不好,或者家里的活干不完,都有可能读不了书。考上大学没有上过一节辅导课,没有买过一本课外书,全靠拼命,拼到神经衰弱。

文章图片2

每年暑假我都会在农收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烈毒的太阳下,被晒得黑不溜秋后去上学,这种情况直到上大学。现在我的本科毕业证,以及四六级英语证书上都还是一张入学时拍的黑不溜秋的照片。

原生家庭中,贫穷产生的自卑,如影随形,好在,家庭的完整与温情,以及知识滋养与眼界的扩充,并没有什么性格缺陷,也在慢慢自愈。

只是童年物质的贫瘠,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即便后来不那么穷了,我依然非常非常怕返贫,很难真正获得内心的松弛感,我的很多想法趋于悲观,没有安全感,喜欢未雨绸缪。

随着阅历的增长,也更加能坦然接受过往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贫苦让我更懂珍惜,也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更加懂得知识改变人生的真理,以前是,现在也是。

现在偶尔回乡去看看,改变大也不大。

文章图片3

那种一头毛驴干完所有农活的农作方式,早已被机械化取代了,但是农民一年的收入,刨除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比马有铁也好不到哪儿去。

现在农村孩子面临的也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是教育资源不好和父母认知不高,从而引起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

不变的是,农村里留守的妇女老人,蹲在村头巷口聊别人家的是非的文化习惯没变;踩踏苦命人、占弱者便宜的习性没改;恶媳妇欺负老人的行径还是存在…还是那句话,贫穷是原罪。

其实,贫穷带来的原罪还不止这些。精准扶贫这么多年,依然有很穷的地方和很穷的人,当贫穷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个人性格的时候,别人很难改变什么,比如习惯了被救济,就陷入了与别人的救济款多少的纷争中;

再比如过于隐忍与逃避,农村人很少去体检,因为不敢面对,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去医院,小病拖成大病的时候,因病返贫的不在少数,更别说用保险等工具去转移风险,根本不在认知选项里。

文章图片4

所以,当一个人身处贫穷的陷阱里的时候,你劝他去读书、学习,去改变思维该变认知,基本是没用的,要求他们品德高尚、谦虚善良,是何不食肉糜,扶贫先扶志。

虽然甘肃的种种局面,不是谁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而且越长大越发现,其实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如果靠等地区发展来改善这些局面,也是非常愚蠢的,任何时候自救都优于他救。麻绳爱在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借助网络,打破更多的信息差,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或许还有其他选择。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指明了自己的路。

作者:华子

摘自:华田半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