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仁宣之治骗了,朱瞻基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朱棣看走眼了

 静者为王的江湖 2022-12-08 发布于河北

一、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其实,明朝有个很好玩的现象,出现了两个既让人神往,又经常掐架的治世。一个是永乐盛世,缔造者是朱棣。从“盛世”的定义来言,就四个字:巅峰时期。一般用于王朝中期时的鼎盛之时,如康乾盛世。

另一个叫仁宣之治,缔造者有两位,一个是朱高炽,他是朱棣的儿子。另一个是朱瞻基,他是朱棣的“好圣孙”。由于朱高炽在位仅10个月,所以仁宣之治主要是指朱瞻基。

从“之治”的定义来看,是经过大动荡后,开启了欣欣向荣的安定新局面,一般用于王朝初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盛世和大动荡,之治和新局面,怎么看怎么拧巴,还偏偏是爷孙三代人手拉手合力完成。

显然通过明朝的这个拧巴现象,很容易看出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三代帝王之间,存在着捋不清,说不明的矛盾现象。而这个矛盾现象,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朱棣的评价上。

此刻靖难之役,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变成了朱棣穷兵黩武,毕生五伐漠北,到底是做功,还是作妖?

从结果来看,朱棣这五伐漠北,非但没有彻底解决漠北问题,反而还间接养肥了瓦剌。于公元1449年,瓦剌用一个土木堡之变,把“追风少年”般的大明,撞得瘸了腿,自此后大明走路就再也没利索过。

因此,这才引发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朱棣和永乐盛世很鄙视,甚至直接否认!用各种史料证明——到了朱棣晚年时期,大明已经变成了乱世,朱棣却还不知死活的用兵。所以朱高炽和朱瞻基的仁宣之治,才是大明真正的盛世。

至于土木堡之变,就只能说,朱瞻基还没来得及调教朱祁镇,就英年早逝了,这实属人力难以抗拒的天意。不过问题是,朱瞻基真就一点责任没有吗?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为何弘治年间的重臣马文升,却怒斥:太宗文皇帝迁都北京, 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出自《明史》)

也就是说马文升认为,朱瞻基由于背离了朱棣五伐漠北的大方略,他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折腾来折腾去,问题又回到了朱棣五伐漠北之上。那么朱棣毕生五伐漠北,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有何作用或意义?这些问题不搞明白,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朱棣五伐漠北

关于朱棣五伐漠北,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如下几个。

其一:赎罪说:朱棣由于发动了靖难之役,虽从朱允炆手中抢来了皇上宝座,但同时也让自己处于尴尬地位,怎么说他都属于“得位不正”。好在前有车后有辙,李世民能被历史原谅,无非在于其建立的巨大功绩。

所以朱棣就走上了这条赎罪之路,干啥都要讲面子,谈体面,生怕功绩不够。于是大工程不断,迁都北京、下西洋、万国来朝。而五伐漠北也是如此,展现自己的强悍的武功罢了。

笔者点评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当然有!甚至笔者还认为,这属于“原始动力”。唯一的要点是,难度太大了。玩好了就是“李世民第二”,玩砸就成“隋炀帝再生”。从结果看朱棣成功了。

但问题是,仅仅如此吗?动力并非目标。所以这种观点,仅仅解决了动力问题。

其二:迁都说:明朝的京城最初是南京。朱元璋活着时就意识到了:南京虽虎踞龙盘,却是偏安首选。若想真正统揽全局,让大明提升档次和格局,就必须另选京城。

于是,朱元璋便派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结果朱标自西安回来后就病亡了。一下子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自此迁都在朱元璋时期,就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朱棣在夺下皇位后,也认为必须要迁都。一则这里是建文势力圈,许多事难以展开,二则是朱棣跟老爸一样,格局更大。这两种因素叠加,让朱棣决定迁都至自己的“龙兴之地”。

如此一来,就必须要解决北元势力。虽说天子守国门,但总不能让京师暴露在对方的攻击范围之下吧。于是朱棣五伐漠北的目标,便是为大明京城,打出一片相对安全区。

笔者也点评下:这种观点的本质,是明初之时的“南北撕裂”问题。朱元璋时期,一个“南北榜”,就让朱元璋怒吼:我老朱是大明的天子,不是南方的皇上,为啥都是南方学子,北方一个也没用?

这便是明初之时严峻的情况。公允来言幸亏朱棣夺位成功了,若还是朱允炆,他根本就没有这种格局和认识。自然也就无非修补和弥合这种南北撕裂。

朱棣由于一直戍边北方,对此的认知,比朱元璋还要深刻。所以他强悍的迁都北京,并非仅仅是为了,回归自己的“舒适圈”这么简单。反应的是朱棣的眼光、格局、气度。

因此朱棣毕生五伐漠北,实则是朱元璋时期的战略延伸。通过军事行动,能够有效、快速地整合,或者说重新捏合大明,化解南北撕裂。那么朱棣成功了吗?

当然成功了,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为啥于谦(浙江人)坚持北京保卫战,并且还获胜了?须知北京曾经是元朝的大都。答案就一个,南北已从撕裂变为认同了!所以必须遥敬朱元璋和朱棣一下,两位历史的功勋!

若不明白明初时,南北撕裂有多严峻和可怕,就看看如今的海峡两岸——这才多少年过去,那边都成啥样了,还有多少认同感呢?所以必须再遥敬一下朱元璋、朱棣,当然好有景泰帝朱祁钰和少保于谦!

那么除了这两点外,还有别的观点吗?有!这就是马文升的怒吼,因为他看出来了,朱棣毕生五伐漠北,就是为子孙做牛马,结果却被朱瞻基给浪费了……

三、被朱瞻基浪费了

朱棣五伐漠北为何锁定鞑靼?因为鞑靼是北元的主体——公元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自立为大汗,去国号(北元),明称之为鞑靼!

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征迫其投降后,在1413年就封鞑靼大汗为阿鲁——记住阿鲁台这三个字,随后就成了朱棣北伐的攻击目标。

经过朱棣两次北伐后,阿鲁台明白根本打不过。所以自朱棣第三次北伐后,阿鲁台便开始逃亡。

永乐二十年,朱棣三伐漠北,阿鲁台逃亡。朱棣在阔栾海北道,发现了他们丢下的粮草、辎重和牲畜。于是烧其粮草、辎重,把牲畜都带回来了。现在问个问题,阿鲁台失去了这些东西,这个冬天怎么过?

无论怎么过都是实力骤降吧。但朱棣却转过年来,也就是永乐二十一年,第四次北伐,阿鲁台继续逃。据《明史》载:虏去秋闻朝廷出兵,挟其属以遁,及冬大雪丈余,孳畜多死,部曲离散……

这两次,都没有找到阿鲁台,但阿鲁台如此消耗,显然没个十年八年,别想缓过来。可朱棣却疯了,于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伐,这一次朱棣病死在榆木川了。

朱棣不顾年老,三年三次北伐,这才导致阿鲁台在宣德六年,也就是朱棣死后第六年,遭瓦剌吊打,被迫放弃呼伦贝尔草原,逃亡到漠南……熟悉历史的人,对这情况不应陌生吧?

西汉时,南匈奴遭北匈奴吊打而逃亡漠南。于是汉宣帝大手一招:亲爱的,到我怀里来。从此南匈奴成了汉王朝的北方屏障。

大唐时,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薛延陀汗国揍得也跑到漠南。于是大唐战神李靖,一战灭东突厥,后来他们也成了大唐的北方屏障。

如今的朱瞻基,手握汉唐剧本,这是朱棣五伐漠北,用性命给他换来的千载难逢的良机。结果朱瞻基,却不顾大臣嗷嗷叫着出兵或招降,来了句:乘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并严令边关不得攻击!

这等于是朱棣把饭送到朱瞻基嘴边,他却表示:饭里有肉糜,罪过罪过……由此,阿鲁台被瓦剌吞掉,一个庞然大物,重新兴起在北方。

朱棣为啥不要命的五伐漠北?还有一个目标,重唱汉唐剧本,奈何被朱瞻基浪费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朱棣算看走眼了好圣孙朱瞻基。而所谓的仁宣之治,无非是朱瞻基躺平,吃朱棣留下的老本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