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总理用一张香烟盒,让美国人无言以对,发出一句载入史册的感慨

 静者为王的江湖 2022-12-08 发布于河北

一、从吴越王钱镠说起

公元1911年,武昌的枪声依旧回荡,而袁世凯则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显然此刻的清廷,依旧不愿退出历史舞台,哪怕谁都明白,这是徒劳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出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一刻。

钱,百家姓排行第二,先祖是吴越王钱镠。明朝的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中,曾专门有一篇文章介绍钱镠。

其母怀孕之时,家里时常火发,其母怀孕之时家中时常火发,及至救之,又复不见,举家怪异。

忽一日,黄昏时候,钱公自外而来,遥见一条大蜥蜴,在自家屋上蜿蜒而下,头垂及地,约长丈余,两目熠熠有光。

钱公大惊,正欲声张,忽然不见。只见前后火光亘天,钱公以为失火,急呼邻里求救。众人也有已睡的,未睡的,听说钱家火起,都爬起来,收拾挠钩水桶来救火时,那里有什么火!但闻房中呱呱之声,钱妈妈已产下一个孩儿……

这个孩儿,便是钱镠,后来开国吴越。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其后代举国入盟大宋,因此在《百家姓》中,钱姓处于第二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恐怕连冯梦龙都想不到,钱姓这一火,竟然就火了千年,尤其是到了近代,除了钱学森外,还有钱玄同、钱三强、钱钟书等巨匠,以及武侠泰斗金庸!这阵容,足够让人惊叹不已了。

二、父子相争

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在1902年曾去日本留学。当时在寝室里,就有姓周的同学,后来他弃医学文——没错,这人就是鲁迅先生。也就是说,钱均夫跟鲁迅先生是同学、室友,而且更是“刎颈之交”。

为何后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新中国报效祖国?这大概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出生时起,家风就决定了这个结果。钱均夫跟鲁迅先生一样,所思所想的,就是如何改变旧中国,并因此还跟钱学森,发生过一段激烈的争执!

那是1935年,钱学森留学美国时,由于选修了航空工程专业,竟然惹恼了父亲,非逼着钱学森:必须学习飞机制造。理由是,咱中国没有飞机总是挨炸,落后就要挨打。你不学这些有用的,实在的,学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干啥?

钱学森的加州理工博士毕业证

钱学森回信阐述理由,认为:飞机制造咱跟西方是天上地下的差距,想一朝一夕就追上?那太难了,而航空专业是新兴的,没那么大差距,双方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能以最快的速度追上,甚至反超西方。

钱老爷子哪听得进这些?旧中国的现状,已经让他出离愤怒了,反正就是不同意。此事一下子就僵住了。

亏得蒋百里先生(钱学森的岳父)得知了,是哈哈大笑,特意找到老友加亲家的钱均夫,让他支持钱学森的选择。

蒋百里

总的意思就是说: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也懂点,钱学森的选择是正中要害,你就别瞎搅合拉后腿了!

正是因为有了蒋百里的支持,钱学森这才得以继续学习,当时最先进的航空理论。

必须要向钱老爷子和蒋百里先生致敬!同为中国的脊梁,拳拳爱国之心可照耀后世!正是有了这些中华好儿女的前仆后继,灾难深重的中国,才得以浴火重生。

钱学森留学美国的护照

三、异国赤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远在异国的钱学森兴奋不已,终于看到了回国的希望,可以放开手脚,建设我自己的家乡了——这其实就是钱学森的心声。

因为在美国那么长时间内,他竟然没存一美元。据《钱学森传》载,钱学森是如此描述自己这段时期的。

我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49年年底,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祖国去。

但问题是此刻的钱学森,已经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早在1941年时,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钱学森便以外国人的身份,被邀请入五角大楼,去进行各种最高机密的工作。

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美国为了得到德国尖端人才角,又让钱学森以美军上校的身份,和他的导师冯·卡门,专程去德国,进行权威的人才验证。比如导弹之父冯· 布劳恩就被钱学森“审问”过,并力主把这人带回来。

可想而知,钱学森以这种身份,岂是想回国就能回国的?就算美国当时没兴起“麦卡锡主义”,也绝不可能轻易放行的。哪怕钱学森再三要求也没用。就这样事情僵持住了。

1950年11月,钱学森在美国移民局的听证会上

正是在这一时期,钱学森开始遭受到了各种折磨。比如在1950年,以“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的罪名逮捕,关押在特米娜岛长达14天,以至于暴瘦了二十七斤——这简直是摧残!

好容易出来后,却又被软禁在家,等于换个地方继续坐牢!

但越是如此,钱学森回国效力的愿望就越强烈——这是新中国了,钱学森不相信,新中国会对自己的呼声置之不理——壮哉,异国赤子!

四、周总理出手了

其实,钱学森的遭遇,早被咱们的周总理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了。奈何双方敌视,缺乏沟通渠道。好容易打通了渠道,可美国却又拒绝接触。直到中国也相应地扣留了,一批违反中国法律的美国人后,此事似乎才有了转机。

1954年4月的日内瓦召国际会议上。出席会议的周恩来敏锐抓住这个机会,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于是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在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多次商谈。

一番唇枪舌战后,中方作出了相应让步,作为对等交换条件,也要求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哪料却遭对方无理拒绝。

事情一拖就又是一年过去了,1955年7月25日,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可是美国却开始耍赖了,美国代表约翰逊,就一口咬定——没有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证据。

总理虽知这是耍赖,但又不得不认真、严肃对待。真是天佑中华,恰此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居然署名“钱学森”。内容是请求祖国政府帮他回国。

原来,信是钱学森在暂时摆脱特务监视后,写在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

总理一见此信,用“欣喜若狂”这词是不为过的,叫:“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

咱的总理当即周密部署,把信火速转交给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美方代表约翰逊还是那套耍赖言辞:“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

王炳南亮出了这张香烟盒,义正言辞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

约翰逊在如山铁证面前,瞬间目瞪口呆,再无言辞。

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

“我宁愿打死他也不愿让他走!不管在哪里,他都值三到五个师!”

这是美国人对钱学森离开时的感慨,这句话早已载入了史册。而且话里话外,是何其懊恼和不甘。但这就是新中国,再懊恼,再不甘,再感慨,也受着吧。

用彭总的那句名言总结就是: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