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司马懿,并为奸雄。曹操作为奸雄之长,为何没杀掉后辈奸雄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最终夺了曹家天下,并翻版了曹家跟汉献帝之间的事。 其实,不是曹操不想杀,据《晋书》载,曹操动过杀司马懿的心,也预料到了司马懿会算计曹魏,提醒曹丕小心。 至于终究没杀,也不是因司马懿能忍,会装,因为如曹操这类高手,想依靠忍和装就过关,那是笑话。 刘备那么能忍会装,不是照样被曹操的一句话,吓得掉了筷子吗?司马懿跟刘备比起来,忍和装的本领还差得远——毕竟只有刘备是曹操一生的对手,司马懿还不够格。 故而,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跟做人的“三不争”有关!因为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这三不争的重要! 一、不跟“时务”争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其实是“三不争”的最高级别。因为对时务的判断因人而异,是最能体现谁才有真本事的。 以至于还会产生出,虽不识时务,却反而更加照亮历史的 “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慷慨英雄气概,其实就是理想主义者,如千古武侯诸葛亮! 不过司马懿却是标准,甚至冷酷的现实派,他对时务的判断,更是一流的。 建安六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可司马懿却装病躲着不去。哪料时隔七年后,曹操再次征召,这次司马懿却一溜烟地跑来了,这是为何? 这就是司马懿不跟“时务”争。建安六年,曹操败袁绍后,正全力经略北方,也就是说曹操此刻相当于一个暴发户,天下大势,还存在着变数。 但七年后曹操已是丞相,一统北方,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曹操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曹操就代表着时务! 所以司马懿若再敢不应召,那就是找死!其实从司马懿归附曹操的这个时间点,就你能看出,司马懿有多现实。 后来司马懿也正是依靠这条“不跟时务争”,躲避了曹爽对他的迫害,为日后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了基础。 二、不跟老大争 司马懿绝就绝在,他把这条不跟老大争,变通为了“不跟老大曹操争,却争曹操的未来”。 曹操在司马懿眼中,属于老去的一代,且又是最大的奸雄,在曹操手下显然是危机重重,所以司马懿便成了曹丕的好友兼智囊,跟曹植,为曹魏的未来而争斗起来了。 即,司马懿投资在了曹操的接班人上。因为不跟老大争,是一种保身和争取未来的手段。司马懿舍曹操,投资曹丕,也同样是这种手段。虽说杨修,也是主要投资到了曹植身上,但他错就错在,喜欢跟曹操斗心眼。 司马懿却从不这么干,相反只在重大事件上才发言,比如关羽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迁都,司马懿便提出联合孙权,而被采纳。 但在曹操夺了汉中后,司马懿也建议,趁热打铁拿下西川,可曹操却没采纳,司马懿立刻就闭嘴了。 而杨修却喜欢揣摩曹操心思,如,道破鸡肋玄关。跟司马懿一比较,明显杨修是在跟老大斗心眼了。 所以不跟老大争,可不要理解为是拍马屁,而是一门技术活。司马懿深谙此道,搞得曹操即需要他,又防着他,而且还要顾忌曹丕的感受,故而想杀司马懿都没法实施,只能提醒曹丕注意司马懿。 三、不跟老婆争 倘若说,不跟时务争,是顺应时代潮流。不跟老大争,是开拓发展空间。那么不跟老婆争,则是夯实后防线。自古以来,许多有本事的大人物,其实就失败在这条上。 三国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刘表。由于没处理好跟蔡氏的关系,刘表一死,蔡氏就投降,把刘表的成果卖的一干二净。 所以一个好老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因为他代表着后防线是否安稳,甚至能提供支援。 司马懿的老婆叫张春华,在司马懿第一次拒绝曹操征召时,由于司马懿装病被一奴婢发现,张春华二话不说,就杀掉了那奴婢。 从这事就可以看出,张春华绝非一般女流,是杀伐果敢。这样的女人,带出来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也绝不会是啥善男信女。 正好成了司马懿的帮手,以至于在司马懿老年时期宠爱柏夫人,因而得罪了张春华,引发了张春华带着司马兄弟绝食,司马懿都不得不低头认错。 所以,不跟老婆争,可不是啥事都听老婆的。而是要懂得,形成家庭合力。最起码的也不能允许老婆孩子胡作非为,或是自己胡作非为,引来家庭动荡。若如此,曹操早就抓住司马懿的过失,杀他八百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