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雪 | 请君更尽一杯酒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李白与苏轼的“羽觞”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大唐开元盛世,相传在某个草长莺飞的三月天里,李白与族中的堂兄弟们,相聚于安州(今湖北安陆)白兆山下的桃花园。此时他还只是小有才气,因为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遂定居安州,开始了一段看似闲逸,实则为进身之道而愁闷不已的生活。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与众兄弟“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诗中提到的“羽觞”,是酒杯的美称。在各种酒杯名称里,“羽觞”是最浪漫的一个。比起金樽银盏、瑶觥玉盅一类,羽觞带着天然的诗意,甚至有种仙幻之气。

魏晋时期的文人高士,聚集山间水畔,举行曲水流觞之会,一向被传为雅谈。而在这样的雅集中,少不了一只只耳杯。以木为胎的漆耳杯,双耳翼张,漂浮起来固然毫不费力,就算是魏晋时期流行起来的陶质耳杯,也可以放在荷叶上随波逐流。上图为明代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卷》曲水流觞的场景。
 
巧的是,最早出现“羽觞”一词的诗赋,恰是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之“招魂篇”。《招魂》的作者,历来有屈原与宋玉之争。《招魂》的主旨,又有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宋玉为屈原招魂和屈原自招其魂之说。可无论是哪一种,都注定了“巫阳招魂”带来的诡谲奇幻的色彩。当巫师召唤逝去的灵魂,为他描摹人间的美景美物时,便歌吟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实,满也。甜蜜的美酒,斟满手中的酒杯,这似乎是古人远离悲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西汉末年,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因遭受赵飞燕姐妹谗害,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以求庇护。
 
她在深宫寂寞中,忍不住作赋自悼:“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人生一世,如白云过隙,唯一能够消解心中忧烦的还是觞中之酒。
 
“羽觞”的故事,举之不尽,而羽觞这个名字,也随着诗人们的演绎,有了越来越丰满的形象。
 

图为美国堪萨斯的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收藏的一只铜质耳杯架,架上的漆耳杯杯体已经残毁不见,只留下鎏金铜扣和鋬耳。一对鋬耳微微上翘,酷似张开的鸟翼。汉代追求升仙羽化,耳杯身生双翼,呼为羽觞,或许也是饮者内心诉求的反响。摄影/动脉影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因乌台诗案而遭贬的苏轼,在赤鼻矶栖霞楼上,受到黄州知州徐大受的款待。可惜此番筵散之后,好友徐大受便要转赴湖南为官,这叫苏轼心中好不惆怅,于是举杯赋词相赠,愿“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他盼望来年重九日,徐大受能在江水西头洒上一杯酒,好让留守黄州的苏轼同享醇酎。
 
这是苏轼的情深义重。也许在那一刻,他真的希望这盛酒的离觞,可以肋生双翼,化羽而飞,为他和友人传递彼此的思念。这恰是羽觞一名最好的脚注。
 
唐代经学家颜师古为《汉书·外戚传》作注,关于“班婕妤自伤赋”中的“羽觞”,他记录了3 种说法:西汉宗室、藏书家刘德认为是“酒行疾如羽也”;三国曹魏时期的学者、孟子十八世孙孟康则说,羽觞是酒爵的一种,因古时“爵”通“雀”,所以这种酒器“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故称羽觞;与孟康同时代的学者如淳,则认为羽觞是一种“以玳瑁覆翠羽于下”,有着华美装饰的酒杯。
 
羽觞又称耳杯,有人说这是因为它的双耳犹如鸟翼展翅,还有人认为,那些绘制在耳杯上的凤鸟云纹图案,也是羽觞得名的理由。
  

图为出土于湖北荆州马山1号楚墓的“对凤纹漆耳杯”,彩绘有首尾相连的双凤。摄影/ 一只饭包

  
耳杯的使用,大约在唐朝急剧变少,宋朝时几乎没有相关文物出土。宋初编撰的类书《太平御览·器物部》里记录了许多杯盏器皿,却不见耳杯。耳杯渐渐消失了
 

杯变万千,岂止羽觞



其实,不止耳杯,中国酒文化渊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酒杯美器。
 
【双联杯:同斟共饮的秘密】

西晋文学家嵇含《伉俪诗》云:“朝蒸同心羹,暮庖比目鲜。挹用合卺酳(yìn),受以连理盘。”中式婚礼讲究饮同心酒,用的即为“合卺”杯,推测是将一个匏瓜一分为二,以红线相连,婚礼上,由新婚夫妇各持一半来完成仪式。不过,这种瓢可能并不是合卺杯的唯一样式。

图为战国·彩绘凤鸟双联杯,湖北省博物馆藏,供图/湖北省博物馆


【来通杯:曾有西风半点香】

原始时代先民以兽角作饮具的传统,在欧亚大陆的东西方结出了不同果实。西风东渐,二者又在中国融合出新的形式。来通杯,杯如其名,往来而通达。来通的本意是流动,不只上部有口,底部也开有流孔。与中国传统杯子用上口饮用不同,来通杯内的酒水通过下孔,倾泻口中。

图为著名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即仿照西方来通杯制作而成,举世罕见。供图/FOTOE

 

【银槎杯:仙人的饮具】

槎杯,与其说是酒杯,不如说是雕塑,其造型构思来源于仙人乘槎的神话传说。槎即木筏,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里曾记述,有滨海之人乘木筏入海,茫茫忽忽飘荡了十余日后到达天河,见到了仙宫里的织女与牛郎。此后,在历朝的志怪小说、杂文笔记中,都不缺少仙人乘槎的故事演绎。然而,这一次将此神话意境融入酒器制作,也是造器者的匠心独运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银槎,塑造的槎中老者好似御风而行。摄影/动脉影

 
 
【高足杯:用故乡的金樽斟北魏的美酒】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高足杯从中国人的酒桌上消失了。这是为何?原来与酿酒工艺的进步有关。传说,夏王少康发明了秫(shú)酒。秫酒即为高粱酒,酒色清冽没有一丝杂质。高柄杯的长柄反而成了累赘,显得不够灵巧轻便。于是,青铜爵和漆制耳杯取代了高足杯的位置。直到北魏时期,高足杯才从遥远的西方传入。

图为明代的一件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白净的杯身上加了一抹鲜红,显得非常有动感。纤巧的高足杯配上高度数的烈酒,观看这一件器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酣畅欢悦的时代,与古人一起举杯,一饮而尽。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公道杯:酒里的中庸】

公道杯教育世人不可贪婪无度,折射出节制欲望和渴望公正的追求。古时的公道杯也叫“戒盈杯”,是一种瓷制的小酒杯。公道杯由杯体和杯托两部分构成,核心就在于杯体中央的公道佬。元代以前的公道佬,多为仙人寿星,明代出现了文人高士,清代以后则以龙头为主,装饰性和观赏性很强。


 
【仿生·荷叶杯:碧筒饮不停】

图为明·犀角雕荷叶螳螂杯,上海博物馆藏,摄影/苏李欢

 
 
【仿生·花果杯:把酒一盏满手香】

图为明·嵌宝石桃形金杯首都博物馆藏,摄影/川后

 

【仿生·鹦鹉杯:格物穷理显匠心】

图为唐·白釉鹦鹉形杯,河北博物院藏,供图/FOTOE

 
杯从遥远的上古时代走来,延续至今,杯变万千,但始终不变的,是古人的造物之道:因需制器,因便易型,酌酒品茗,艺在其中。正所谓:造杯有道,用杯有法。
  

请君更尽一杯酒,谈杯论盏数风流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漆耳杯。部分耳杯杯底,用黑漆书写着“君幸酒”字样,意为“请喝酒吧”
 

湖南省博物馆藏,摄影/柳叶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