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让五千年前的人,掀开你的头盖骨吗?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如果说早在几千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开颅探脑这个等级的外科手术。是不是显得太“世界未解之谜”了一些呢?

但读完今天我们的文章后,你将不得不接受,这个看上去近似穿越故事的事实。

图为夏代晚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摄影/朱子浩),钺和十字纹都是权力的象征。由此可见,古人开颅也有可能是出自某种宗教或政治目的。

被一箭爆头

我还能抢救一下

考古有时就像侦探,要根据遗留的蛛丝马迹,还原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案件”。只不过,“作案时间”已经过去了成千上万年。

1984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的一处东周时期墓地,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古怪的壮年男性头骨。

头骨的前额正中,赫然有一个约呈3×6mm的长圆形小孔,直穿至颅腔内。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韩康信认为,这个穿孔显然不是病理性的,应是某种箭头穿透所致。

这不奇怪,在冷兵器时代,死于弓箭的人不计其数。奇怪的是,穿孔边缘自外向内,还有明显的人工刮削痕迹,刮削形成的坡面外缓内陡。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案情”: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壮汉在狩猎或打仗时,不幸被人一箭爆头。

但这个人命大,居然没死,同伴们给他找来了巫医,一台紧张的外科手术随之上演。

巫医镇定地拿起一把金属或石质“手术刀”,沿着创口不停地刮,过了半晌,终于刮开了一个小洞,巫医小心翼翼地取出箭头和碎骨,然后合上头皮,这才松了一口气。手术非常成功。

韩康信先生注意到,经过刮削的外骨板表面已经钝化,穿孔的创缘也已圆钝,这是伤后愈合的痕迹。因此,这名伤者在术后必定存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两千多年前的开颅手术?这听起来实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在实物证据面前,不由得我们不信。实际上,黑龙江泰来县的头骨并非个例,仅韩康信先生一人,就曾亲自鉴定过不下6个因手术造成的古代颅骨穿孔标本。

图为殷墟西北岗商代遗址出土的一个头骨(绘画/杨兆恩),头顶有一个诡异的十字形穿孔,显然不是为了治疗伤病而挖凿的。

这样的头骨在国外更是数以百计,分布范围遍及欧洲、亚洲、南美洲等。这说明,开颅术曾是世界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1995年在山东广饶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头骨,曾一度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这个头骨的右侧顶骨处,有一个31×25mm的椭圆形大洞。

为了解开大洞之谜,中国考古学会牵头成立了一个由11位著名考古学、人类学、医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

什么体质人类学、医学X光片、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能用的技术都用上了。

鉴定的结论是:这个头骨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实例,距今约5000年。

头骨的主人在术后至少存活了两年以上,表明当时我国的神经外科已达到很高水平。

这可真是逆天了。

来开个颅吧

有病治病,没病健脑

古人为什么要开颅?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有的是为了治疗外伤,比如被一箭爆头,或者被外物击打导致颅骨骨折。这会在颅骨上留下明显的伤痕,因此不难辨别。

但还有一些头骨,则是光溜溜的毫无伤痕,只有一个或若干个人工造成的穿孔,显得非常奇特。这又该怎么解释?

从头骨上看不出端倪,我们只能转向文献中寻找线索。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到过一个传说中上古黄帝时期的神医俞跗。他最擅长外科手术,能“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nuò)髓脑”。

显然,至少在西汉以前,人们已经懂得将开颅术用于治病。

生多大的病,才需要开颅治疗?最有可能的,是由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各种病症。

颅腔就像一个封闭的气球,当颅内产生损伤、病变,就有可能引起这个“气球”内的压力增高。

史书《三国志》中,曹操患有严重的头风,神医华佗用针灸为他进行了治疗。而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则提出用斧子砍开曹操的头颅、取出风涎,吓得曹操把华佗下狱拷打致死。绘画/杨兆恩

有意思的是,这种手术在西方同样历史悠久。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年),在他的文集里说到:“当眼睛毫无显著病症便失明时,可以在头顶部切开,把柔软的几部分分开。穿过头骨,使液体全部流出。这是一种疗法,用此法病人便能治愈。”

《旧唐书》等史书中关于唐高宗治头痛的记载,就更是确凿可信的了。

《资治通鉴》的叙述相对详细:唐高宗体弱多病,故而为皇后武则天加号“天后”,共同处理朝政。

渐渐的,高宗的头疼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双眼失明。侍医秦鸣鹤壮着胆子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疗法:“在头顶穿孔放血,必能治愈。”

武则天却巴不得高宗卧病不起。她对秦鸣鹤大发雷霆道:“此人可杀!天子的头也是可以放血的吗?”吓得秦鸣鹤磕头如捣蒜。

高宗反倒对秦鸣鹤的新式疗法颇感兴趣,鼓励他放手一试。手术进行得很顺利,高宗的痼疾顷刻间痊愈,惊呼:“吾目明矣!”

武则天一看事已至此,只好装模作样地称谢“天赐神医”,并重赏了秦鸣鹤。

对于古人来说,开颅术除了是一种医术,还有可能是一种巫术。蹊跷就蹊跷在那些出土头骨的穿孔上——根据现代医学常识,开颅术后,一般会把钻出的骨片复位,使其愈合如初。

而有些考古发现的头骨,不仅保留了穿孔,而且创缘已经生长得圆钝光滑。显然,古人是有意在脑袋上制造一个永久敞开的“脑洞”。

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为了获取人头上的圆形骨片,制作护身符或驱邪的法器。在西藏东部地区,有的法师就会将这样的骨片串成念珠,在上面刻本生神、药王等,用于超度亡灵。

但此说有一个疑问:这样的骨片,只需在死者身上获取即可,又何必冒险在活人头上钻取?

至此,开颅术的最不可思议之处浮出了水面。活人“开脑洞”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非凡的神力。

19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作家海登斯坦,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记录。20世纪初的瑞典,尚有一些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里住着一位神秘的长者,“他的秃顶上有一个带盖子的小洞,正在颅顶正中。

人们对这个小洞充满敬意,因为这个小洞只有最杰出的人才能具有。通过小洞,恶魔可以逃走,死后阳光也可通过小孔进入颅内,将灵魂带走”。

看起来,这就是一种原始蛮荒的“迷信”观念。但有人曾经大胆地进行人体试验,以验证“开脑洞”是否真的有神效。

1962年,一位荷兰医生胡杰,勇敢地将自己送上手术台,在颅顶钻了一个孔。手术完成后,奇迹发生了,胡杰医生感到人生焕然一新,似乎重新获得了“启蒙”,“感觉跟14岁似的”。

由此,他还说出了一句名言:“真正的天才,对于是和否之间不同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胡杰医生并非心血来潮。他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论人的意识活动多么复杂玄妙,实际上“个人的意识程度,直接取决于脑血量。而环锯钻孔的目的,就在于加强脑血量,其结果会使人觉得更快乐和更有生气”。

这其实不难理解。人自出生到一岁半左右,头顶的颅骨都没有闭合,保留着一个天然的“脑洞”,称为囟门或者“天窗”。将手指放在囟门上,还可以感受到大脑与脉搏一致的跳动。

这是人类大脑发育最快、脑血量最充足的阶段,也是人的心智最纯明、最朝气蓬勃的时期。而随着“天窗”的关闭,大脑被被日渐坚固的颅骨彻底封闭,人的天性便逐渐丧失,人生的苦恼也随之增加。

十字纹在古代有权力、信仰的寓意,图为金文中的一个徽纹,表现的是两个人对十字纹的顶礼膜拜。

对此,古人必定也有所体察。也许,数千年前遍布世界的开颅术,或多或少就是从婴儿的“天窗”上获得了灵感吧。

生命的成长、衰朽是不可逆的,这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源。而开颅术,就是一场人类挑战自然规律、让大脑重焕生机的大冒险。

说到这里,古代开颅术到底算是“迷信”还是“科学”?似乎已经无法明辨。

这不科学

古人的医术反超近代?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极力否认古代开颅术的存在。他们的依据是:科学的发展,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要知道,直到1879年,英国外科医生麦克尤恩才完成了第一台现代开颅手术。到了今天,开颅术仍是最复杂、最高难度的外科手术之一。所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怎么可能反超近现代?

至于那些考古出土的头骨上的穿孔,有人猜测是食肉动物啃出来的,有人说是古代食人族钻颅取脑所致,还有人干脆把账记到了外星人的头上。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一下,古人的科技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现代医学认为,外科手术有三大基石:消毒、麻醉、止血。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环,都可能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

图中带有两个圆形穿孔的头骨(摄影/泓伊),出土于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说明当时已具备实施开颅术的技术。

对此,古人,尤其是史前时代的先民,的确不可能在理论上有足够的认识。但古人另有一项优势:经验。

西藏大学文学院的嘎玛赤列教授,曾引述佛教经典《大藏经》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古印度某小国的王子措坚,为了学习开颅手术,曾拜名医君细布为师。

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头疼得直把脑袋往墙上猛撞。君细布立即为病人进行手术,开颅后发现,病人的脑内有细虫(有可能是脑寄生虫)。君细布打算用钳子去夹,措坚看到后,赶紧大声喝止,提醒老师把钳子放在火上加热后再使用。君细·布听取了措坚的意见,手术圆满成功。

图为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藏的积光佛母唐卡,其额间的第三只眼,象征着洞察一切的智慧,充满了威严。有的学者认为,“天眼”可能源自古老的开颅钻孔之术。

把钳子放在火上加热,这不就是高温消毒吗?君细·布师徒并不懂得个中原理,但他们源自经验的做法,确实减少了病人的死亡率。

有效,就够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麻醉。没有人知道麻醉药源于何时,从历史文献来看,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先秦古籍《列子》。

书中说,鲁公扈、赵齐婴两人身患重病,慕名找到了当时的“外科圣手”扁鹊。扁鹊端出两杯精心调制的“毒酒”,两人喝了以后,“迷死”了整整三天,毫无知觉。等他们醒来时,扁鹊早已为他们“剖腹探心”,完成了手术。

所谓的“毒酒”,可能就是在酒中掺了麻醉药。而这种麻醉药的配方,大概和多数中药一样,是从无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图为15—16世纪荷兰画家博斯的《提取疯狂之石》,表现了当时的一种流行观念:精神疾病是由大脑里的一块小石头造成的,因此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是开颅取石。

经验,自然是积累的时间越久,就越完善。从汉朝以后,关于麻醉技术的记载越来越多,宋朝杂著《太平广记》中,就详细记载了一台全麻条件下的开颅手术。

唐朝晚期,扬州有一个术士,因家中失火,连烧了数千家房屋,被判了死刑。临刑之时,他从容地对监斩官说:“我固然死有余辜,但我有一身起死回生的医术,治麻风病手到病除。如果从此失传,我死也不甘心。”

地方官是个爱才之人,就请他露一手以验真假。术士胸有成竹地说:

“没问题,请差人去福田院(即养老院)给我找一个病得最重的人来。”

病人带到,术士将他安置在密室里,喂他喝下了好几升秘制的“乳香酒”,病人登时昏睡过去。术士操起一把尖刀,熟练地剖开病人的脑缝,挑出了许多小虫,然后用膏药封住伤口,又开了一些内服的药。

仅仅一个月后,病人的胡子、眉毛就都重新长了出来,肌肤光滑洁净,就像从没得过麻风病一样。地方官惊叹不已,将术士奉为上宾。

隔离、麻醉、开刀、止血、术后调理,唐朝术士的这一番“神操作”,和现代手术的流程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为18世纪出版的开颅术器械图,包括几个锐利的骨钻。

古,未必不如今。实际上,这种事例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美国生物考古学家约翰·维拉诺等,曾仔细检查了南美洲印加文明时期接受过头骨环钻术的木乃伊,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印加人十分擅长开颅术,术后存活率竟高达75%~83%。

相比之下,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颅骨手术的存活率仅有50%左右。

由此可见,所谓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只是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并非普遍性的真理。

如果将这条“科学规律”奉若金科玉律,套之四海而皆准,那么这种“科学规律”何尝不是变成了一种“高级迷信”?

古代开颅术,就是一个看似违背了“科学规律”,却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