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盛泽:中国绸都如何锦绣中华?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周礼·考工记》说:“五色备,谓之绣。”集齐青、赤、白、玄、黄五色,就有资格被称为绣品。
水土丰美,人又手巧心细,江南很早就成为丝织品的产地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吴国孙权想着能做出一张可供自己筹谋战略的天下山川地形图。
这时,大臣赵达说他的妹妹能完成孙权的心愿。出乎预料的是,赵达之妹居然不是用画而是用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被当时人称为“针绝”。
1800年前的江南,已出现了技术相当高超的丝绸产品。然而,要育蚕吐丝,产业链非常复杂。虽然据说一颗蚕茧能抽出超过1000米长的蚕丝,但总量实在太小,织出半个平方那么大的丝绸,就需要大约200条蚕结茧吐丝。
一环扣着一环,养蚕需种植大片桑树,桑树又需专人进行维护。等收集完蚕丝,编织好原料,还得有便捷的交通将它们输送到各处商家……

1

双面绣:集风雅和繁华于一身

苏州向来以我国传统“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闻名于世。有人形象地用苏绣中的“双面绣”来形容苏州,古典和现代,风雅和繁华集于一身。
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两面一样图案的一种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整,而双面绣要求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双面绣,曾是苏绣中最精美也最难的一个大类。
▲双面绣在我国北宋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乾隆时期,由于皇帝的偏爱,双面绣得到了“御用”头衔,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沈绣更是苏绣中的极品,它以画面雅致和形象逼真闻名于世,还屡屡被选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沈绣的创始人沈寿,原名芸芝,1871年出生于吴县(今苏州)阊门一个古董商家庭。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赠予沈芸芝,从此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

生在“苏绣之乡”的她,打小就对苏绣产生浓厚的兴趣——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她天资聪颖,虽未成年,但对刺绣的针法、挑花技巧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精。

▲沈寿
她又精研构图与色彩的学问,刺绣技艺精益求精,出神入化,随手绣出的花鸟鱼虫都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她的作品自成一脉,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了“仿真绣”,追求图案的质感与逼真,艺术感十足。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就收到了一份精美的“国礼”——《奥巴马合家欢图》,一幅由沈绣工艺织就的全家福照。
▲沈绣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举凡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无不搜罗殆尽。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王者之骨——狮子头》。

如今故宫所用的苏绣,是两百多年前的绣法,因为盛行于乾隆年间,故名乾隆绣。乾隆帝晚年为自己修筑的养老宫殿倦勤斋里就有苏绣,里面有182片不同规格、尺寸的双面绣片,镶贴在隔断、横眉等硬木雕花镂空的部位。

现代双面绣,则演化为一种新技法——乱针绣。苏绣,就是在这样不断革故鼎新之中,依旧保留着传统的魅力。

▲图为苏绣作品,经纬织不出这番细致、印染得不到这种神韵。古人发明了刺绣,将千般心思点缀于华锦之上。于是,有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各领风骚;于是,有了错针、乱针、锁丝、盘金、挑花,枚举不尽。千般繁华披挂在身上,也许我们就与这繁华一起,接近了不朽。

2

市镇:一根丝带动的江南

今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吴头越尾,自古就是蚕桑之乡。春秋时期,吴国边境的卑梁与楚国边境的钟离是两个接壤的城邑。据《史记》记载,有一年,钟离女与卑梁女因地界上的桑树归属权发生了争执,继而引发了家族间的冲突,最终升级为两个国家的战争。

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当时的丝绸俨然是吴国的战略物资,桑蚕关乎经济命脉。吴国正是依靠丝绸贸易积累了财富,发展壮大,最终从一个东南小国跻身春秋霸主之列。

▲江南桑蚕种植
从唐宋开始,我国经济中心渐渐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人口快速增长、经济不断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很快终结,种植业以外的手工业等其他产业迅猛发展。
到明代,吴越故地已改称江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江南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手工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区域,苏州属其中翘楚。彼时我国几大重要的手工业制品生产,如丝绸、棉布及其加工业、印染业、书籍刻印业、铜铁器加工业以至副食品生产,苏州都处于领先地位。

▲宋锦织造技艺

万历时江西著名理学家章潢感叹道:“吴(注:指苏州)有服而华,四方慕而服之……吴有器而美,四方慕而御之……服之用弥博而吴益工于服,器之用弥广而吴益精于器。”在当时,苏州制造已实现了“时尚引领消费,消费推动生产”的良性循环,而苏州则成了彼时我国手工业的中心城市。
随着江苏南部一些府城、县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城乡”聚落体系之外,“市镇”新模式也开始出现。市,最初是指商贾贸易之所镇,是在商贩汇聚的水陆要冲设立的税收、官防之所。明清之际,苏州以及南京、扬州等大城的盛极一时,自然也引发江苏市镇又一次发展浪潮。许多小镇的手工业水平及规模空前高涨。

为什么一根丝能带动江南成为赋税重地和经济宝地,这样想来,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

3

盛泽:1522-2022的500年荣光

苏南吴江区的盛泽镇,被冠以“中国绸都”,它的出现和崛起,正是丝绸带动市镇和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如今的盛泽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那么,盛泽是如何崛起的呢?
▲盛泽小满戏
据明弘治《吴江志》、清乾隆《盛湖志》等记载:明初,在苏州城南约百里处有一个名叫“青草滩”的地方,有五六十户居民生活于此;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时,“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即为盛泽
至清康熙,盛泽已成为丝绸巨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到乾隆时,更是出现了“薄海内外,寒暑衣被之所需,与夫冠婚丧祭黼黻文章之所用,悉萃而取给于区区一镇”的盛况。

▲《姑苏繁华图》是清代苏州城市工商业繁华的真实写照,图中有包括“震泽绸行”在内的许多和丝绸有关的店铺,展现了当时苏州丝绵业的繁荣和资本雄厚。

盛泽丝绸贸易的繁荣景象,被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进了他的《醒世恒言》中。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讲了盛泽一个织绸的机户织绸、卖绸的发家故事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杼机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盛泽作为吴江乡镇中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的经济重镇。
从明嘉靖的1522年到今天的2022年,盛泽丝绸走过了整整500年的历程。这是盛泽的荣光,吴江的荣光,苏州的荣光,江南的荣光
▲盛泽城市风景


4

“锦绣中华 丝韵江南”展来了!

江南丝绸之美,刺绣之绝,能集中欣赏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这也让许多传统工艺爱好者总是只能止步于网络上的资料图。
所以,这一次在苏州盛泽镇举办的“锦绣中华  丝韵江南 ”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系列品牌活动(2022年10月25日-11月5日),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惊喜。
▲“锦绣中华  丝韵江南”展

▲真丝花线制作技艺

▲吴江旗袍制作技艺

▲苏绣▲香云纱染整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天孙织锦——织造技艺类”,第二板块“阑干古韵——印染技艺类”,第三板块“铺锦列绣——刺绣技艺类”。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的最南端,地处长三角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南接浙江湖州、嘉兴,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濒太湖。

这里正是江南古镇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江浙地区生产丝绸最为集中的地方:南浔、震泽、盛泽等地的人们,对蚕桑的重视更是无以复加。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败后的越国励精图治,其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示民以耕桑”。越王勾践率先垂范,“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并以生产出的大量优质丝绸结好诸侯,以达到绝地图存的目的。美女西施也曾“采桑育蚕,浣纱织锦,浴帛于溪”。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保护农桑,特别下命令,凡农桑繁忙时节,政府官员一律不得“役事扰民”,否则“举正以闻”。
值得一提的是,与展览配套的“锦绣中华 时尚绸都”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将延续“锦绣中华”品牌活动惯例,聚集多领域嘉宾,共同探讨传统织染绣与服饰文化发展的学术性活动。论坛将在当地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先蚕祠召开。

▲盛泽镇先蚕祠

在古老的象形文字里,“蚕”由“天”和“虫”组成,我们的祖先曾将蚕奉为“龙精”。造字的先贤意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蚕”是从天而降的虫,蚕吐出的丝是天赐的好礼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吴江区宣传部长戴丹在本次展览新闻发布会上引用北宋米芾登吴江垂虹亭作的一首诗,向大家发出了金秋邀约。
千里清秋,霞彩灿然。金秋十月,让我们感谢天赐好礼,相约盛泽,不见不散


编辑:zq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