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纯草书作品研究

 一言之美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文◎徐一超

(中国美术学院)

摘要:王铎是晚明“明清调”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王铎作为晚明时期集大成的书法家,作品风格独特,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他对于立轴行草书的创作非常值得玩味,对比他的草书立轴的临摹与创作,分析其选择这样做的背后的原因,探讨其对立轴空间安排的独创性,并针对明清调书法独特的风貌,分析“行草相杂”对于立轴这一形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立轴、王铎、草书、“行草相杂”

正文

《王铎书法全集》收录王铎所作书法作品计248幅,在这些作品当中,草书作品只有30幅,临帖作品有111幅,占一半左右。

在这些作品中,目前已知的只有《游房山山寺诗轴》(1641年)可认定为纯草书立轴真迹,并且从气息与面貌上看与其临摹作品存在不小的差别。比如与该作品创作时间相近的《临豹奴帖立轴》(1643年)作为临摹作品,其风格展现出了连绵性,作品第2行有11字的连带形成连绵之势,上下贯通一气呵成,这样独特的字组关系增强了整幅作品的节奏对比,仿佛是由书写者灌注一笔之力书写而成。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局部

然而,真迹当中这种连贯感则弱一些,只有5字连带,其他的则是3字或者4字连带,所以整体节奏更加舒缓。王铎的纯草书创作风格和他的手卷创作风格比较统一,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他在后期创作的《赠张抱一草书诗卷》,从题名来看,与《游房山山寺诗轴》一样受者同为张抱一。张抱一是浙江平湖人士,诗轴与诗卷中都称他为“公祖”,是当地的地方官。在这幅作品当中,点线加以连带,长线为搭配,落笔行云流水,但每一字都清晰可辨。

一、王铎纯草书风格探源

纯草书的定义是作品中只出现草书文字。由于草书的字法与其他书体的不同,书写难度也不言而喻,其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作品里的文字形如画作,或洒脱流畅,或张放狂肆,让人叹为观止。张芝的《冠军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都是典型的纯草书作品。以这些经典的纯草书作品来反观王铎,可以看到他的草书手卷如《草书杜诗卷》是有很好的继承的,无论是草书字法、结构还是整齐的作品面貌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在纯草书的书写技巧上王铎有着较高的水准,拥有非常扎实的草书功底。那么为什么王铎在对待纯草书的立轴与手卷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纯草书的立轴对于王铎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吗?

对于临帖,王铎曾经这么解释过,“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如果说恣意纵横的连绵大草是其将内心复杂情绪发之于笔端的效果,那么其孜孜不倦的临习古帖是对自身这种狂放不羁的作品面貌的一种平衡,以求不至于走向“野道”。这也是王铎矛盾心理的一种平衡。宋人也有这方面的思考,米元章曾言:“古无真大字明矣。”《广阳杂记》中记载:“杜移年早岁曾识王孟津,述其言曰:'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可谓入理深谈矣,然诗文又何独不然耶!”王铎又言:“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又在《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跋道:“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这里的“拓而为大”,既是放大,又是夸张。《淳化阁帖》多为尺牍,王铎却将指头小字创作为高翰立轴。另外,连绵草书的难以卒读也是一个原因。王铎行草为大写意一派,所表现的主要是雄壮动人的力量和绵延不绝的气势。其单字轴线倾角超过之前任何时代的作品,这使得王铎行书的行轴线表现出更为摆荡的错落感。王铎在其立轴作品中用大开大合的夸张方式一改尺牍书法的精致用笔,增强了立轴作品行云流水般的贯气之势,而王铎连绵大草的“一笔书”方式也意味着作品中的回环使转的反复增加,这无疑考验了书写上的手头功夫。

王铎在52岁时临写的佳作《豹奴帖》中,将狂放不羁的创作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对手腕控笔活动的能力要求极高,而王铎在连绵倚侧间的调控恰到好处,使作品整体在展现出奔腾之势的同时不至于乱而不度,这与他深厚的功力积淀不无关系。再观其标志性的连绵行草书作品,书体连绵依旧,但由于“行草相杂”,难度上不及强调以气脉贯通为首要原则的草书作品,在连绵表现的难度上也不及草书作品,书家的书写弹性变大了。书家可以更少地受楷则的约束而大胆地增删,极意地变形。笔者猜测,王铎正是在草书的临摹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书写的连绵度的训练以增强自己对草书的控制能力。这种极尽所能生成的气脉也让王铎在进行行草书创作时的弹性变大,可控范围变大。或者说,“拓而为大”的学以致用可以成为王铎学书方式上的又一个启人心智之处,甚至可以认为是王铎极尽造作至自化的一种过渡。

王铎书法作品(一)

二、王铎及同时代书家书风选择

立轴作品作为壁上观的展厅式作品,凭借着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一种在书法界盛行的作品样式。同期书法家,如徐渭、倪元璐、黄道周等人也都书写出了自己的风格。通过观其作品的整体风格能够看出,每一位书法家都在尝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他们作品当中的许多地方都突出了力量感,尽量用较快的书写速度完成作品。同时他们也在争取将行草书从馆阁体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进行更多的艺术创新,将晚明尚奇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铎的行草创作中,其以熟练用笔转换之法,将行草相融,以达到使立轴给予观众视觉冲击的目的。晚明时期竖式书法作品显现出与其他样式的书法作品不同的书写方式,以往横式书法作品的小字体系不再适用于这种表现形式,而且整个章法结体上也必须有所创新。如果采取横式书法作品中的节奏进行创作,会让作品的观赏感受到影响,不符合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容易使观赏者觉得做作,同时作品内部的节律性也容易失衡。因为竖式书法作品有更多留白,行距较多,会产生空白之处,所以在书写过程中就要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用符合这种规章程式的创作手法去完成作品。它的疏密需要进行重新铺排,整体、局部之间的主次关系也需要进行重新思索。

在晚明时期,诸多书法家都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可以说晚明立轴对于空间的对比对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反观王铎的纯草书作品《游房山山寺诗轴》,发现虽然艺术语言是“王铎式”的,但是块面的对比感是不够的,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不足。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晚明书家立轴书法的整体面貌,笔者查看了《中国书法全集》中徐渭、倪元璐、傅山、黄道周书法作品的卷集,进行统计分析,整合出一些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晚明书家立轴书法作品情况

通过比较分析能够看出,在晚明时期书法家创作竖式条幅作品时,徐渭有65%的概率使用行草书,倪元璐有87.7%的行草书创作概率,傅山创作草书作品的概率为80.8%,黄道周创作行草书作品的概率为75%。统计数据显示,其他书法家创作竖式条幅行草书作品的概率是比较高的,都达到了一半以上,虽然这里所提及的几位书法家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追求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行草书的创作偏好是有明显体现的。王铎作为晚明立轴行草的代表书家之一,他的选择可以说更为激进,他的草书立轴临习完全变成了立轴行草创作的陪衬。晚明书家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是不同思想文化进行新的碰撞的结果。晚明书家用“行草相杂”这一创作手法成功解决了立轴书写节奏与视觉冲击力的问题,开辟了立轴作品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铎书法作品(二)

三、“行草相杂”的创作手法在立轴中的意义

“行草相杂”的创作手法,让整个晚明时期竖轴类作品获得了发展的新方向,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对后来的书法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邱振中说:“倪元璐等人行轴线趋于垂线,略感单调。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行轴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如《雒州香山作诗轴》是王铎把“涨墨法”运用到极致的作品,重鼓捶击式的团墨效应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笔墨效应,这应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而细看行草书的字法处理,施重墨的都为行书,草书都被运用在字组的结尾处,如“未残”“忽然”。

行书和草书有阴阳之分,行书象征着阳性的块面和平实,草书象征着阴性的线性与虚幻。这两种书写风格的不同,造就了行书和草书在艺术取向上的极大差异。王铎字法并不是自己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其通过大量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实践进行创新和继承得来的。他的迂回往复式的书写方式,强化了行草对比,因此作品在书写中有大舒大逆的变化差异,整体呈现出大开大合的艺术趋向。他的艺术风格,也一直呈现出这种起伏巨大、对比强烈的艺术感。“行草相杂”的创作方式是为了强化作品的视觉冲击而被创造出来的。黄道周的作品在摆荡错落方面较少有所体现,而且因为作品轴线之故,他的“行草相杂”需要调整整个书写节奏,以让书法作品内部的节奏韵律能够有更好的呈现。

晚明时期的书法家对于草书创作的思索,尽管有一定的艺术创新,但是并没有创作出新的字体模式。而立轴这种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书法家们的艺术创作。立轴使得“行草相杂”现象盛行,其是为了契合立轴而产生的。行书和草书相结合,能够取两种书写技法的长处,从而让整个书法作品的气势和艺术感都有所强化。从审美方面来说,这种书写方式是在继承前人书法创作方式基础上的创新,也给后人的书写特别是展厅布置带来了启示。

林语堂指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匹敌的,究其缘由是利用毛笔作为书法工具,相比于钢笔而言,其在抒写过程中更为潇洒、灵活,拥有传递韵律变换的特别作用。另外,由于汉字多为方形体,然而,通过各种笔姿构筑而来的字形,却给予了书法家无穷的创作空间。”正如马宗霍所说:“其时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建都之美,几越唐宋,唯妍媚之极。易黏俗笔,可入于时,未可与议古。”王铎与董其昌书风迥异,但他们对书写工具皆有极高的要求,而晚明恰是笔墨纸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明清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制墨作坊。王铎喜用特别制作的绢布书写自作诗,当时绫、绢的宽度约为50厘米,而其长度不受限制,客观上这也为巨幅立轴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王铎行草书的连绵之势对肘腕之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其作品倚侧跳动感形成的基础,长锋羊毫在控笔上的难度恰好也使得当时陷入刻板怪圈的帖学开始出现新的可能。

王铎书法作品(三)

清梁巘在《评书贴》中说:“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肘腕活了,笔自然也就活了,方形大字变得意趣横生,自然得人喜爱。王铎行草书的立轴创作,魏晋唐书家的立轴临摹,纯草书手卷创作,这些书法作品的书写体系是其经历了长期发展的产物,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王铎自我及索书者对自作诗的看重程度、受众对草书的读识水准、自我对大草的控制力以及作品本身的定位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纯草书是等级最高的书体,是独立于其他应酬作品而存在的,更多是王铎自发的自我意识的体现。所见最多的“行草相杂”的立轴书法作品,可以说是王铎主动回避了纯草书立轴创作而“退而求其次”的保守选择。

晚明的内忧外患,使士大夫们的内心失去了希望,但从审美文化上看其也有进步之处,士子们对自由的追求,思想上的反叛,投射到艺术上形成了那种独抒性灵的意趣。这与魏晋的风流是不同的,通过观察晚明散文的特点可以发现晚明读书人对于生活的艺术化审美。追求自由之路的艰难,也使得人们对晚明书风有了狂与怪的印象,其也是晚明人士艺术精神的体现。诚然,他们将生活艺术化了。而“行草相杂”无疑是他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最自然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行草相杂”这一具有视觉对比效果的书写方式,其使晚明的立轴书法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