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研•深度】1998年扩大内需的启示

 张迅之 2022-12-08 发布于河北

作者:路思远,建行金融市场部

回顾1998年,我国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内有特大洪灾,处于“内外交困”的双重不利局面。本文回顾1998年我国第一次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过程,以为今后的政策预期提供启示。
一、1998年前后我国同样面临内外严峻环境的压力及考验
外部需求转弱,人民币压力加大:以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金融和货币危机席卷亚洲,全球经济增速从上年的4.0%迅速降至1998年的2.6%。外需走弱下,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从上年的7.9%迅速萎缩至1998年的0.5%(自1998年5月起迅速萎缩,同比增速降入负区间,并在同年10月达到-17.3%的最深)。于此同时,1998年8月国际资本做空港股,中国面临外汇市场压力。VS 2022年,欧美通胀压力急剧攀升至历史高位,外部供应链自疫后逐步修复、挤压中国外需,加之货币政策集体紧缩,需求走弱,我国出口增速快速下行,8月以来加速下行,10月步入同比负增。于此同时中概股、中资美元债频繁受到国际资本频繁做空,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
内需受到意外因素冲击: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内需遭严重冲击,灾后重建及经济修复任务繁重。当年,中国GDP增速从1997年第四季度的8.5%,降至1998年第二季度的6.9%;CPI同比自1998年2月起进入通缩区间。VS 2022年,3-5月、10-11月,各地新冠疫情遭遇两轮急剧反弹,极大压制服务消费需求及建筑施工、生产制造、物流活动。
地缘政治局势动荡起伏:印尼等多国领导人变更,印度、巴基斯坦频繁开展核试验,南部非洲和巴尔干地区战乱,美英对伊拉克大规模军事打击。VS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引爆战争,全球意识形态对抗加剧,极大扰动大宗价格,目前俄乌矛盾进入动态均衡阶段,但远未解除。
二、回顾1998年第一次扩大内需战略
政策应对方面,1998年初起,货币政策便频频、大力度出手。主要是:第一,自1月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并提出积极实行贷款支持的指导意见,包括允许开办个人住房信贷(配合1998年启动的房改)、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等。第二,于3月大幅调降存准率5个百分点至8%(1999年11月又调降了2个百分点至6%,2003年9月转而调升、走向紧缩),同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法定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相当于又节约了5%的备付金率;于3月、7月、12月连续3次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1999年6、2002年2月又调降两次,2004年10月转而调升);同期M2同比增速维持14%-16%,尽管绝对增速较高,但属于当时历史阶段的相对低位(2003年后才回复到20%上方),而此前M2增速持续高于20%,显示宽信用仍是本轮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1998年1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自3月的低点15.1%回升至17.1%。
图1:M2增速相对位置偏低
图片
但从政策效果看,与上一轮周期不同,货币政策在1998年年内对内需的刺激作用有限,似乎落入流动性陷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继续下降,1999年5月同比增速触及5.3%的本轮低位;通缩幅度继续加深,1999年4月CPI同比收缩幅度达到-2.2%,5月起才逐步收窄,至2000年5月才重回通胀区间,PPI同比则是在1998年11月触及-5.7%的底部,2000年1月才重回通胀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97年3月起至1998年6月持续位于15%下方,而当时历史阶段正常月份基本保持在20%上方。
图2:投资增速的持续修复显著先于消费
图片
图3:2000年前后经济最终的高速增长有赖于外需带动
图片
考虑到货币政策一般领先基本面一两个季度的规律,真正带来对内需的积极作用,还是进入1998年下半年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出手。内需的持续复苏,基本上是由投资引领,从2000年启动的。加之1998年下半年起,出口复苏,增速屡创新高。相应,GDP同比增速在1999年四季度触底(6.7%)。在此阶段,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增发基建长期国债。1998年8月,财政预算进行了罕见的年中调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2]用于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年中又决定增发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年初原定500亿元);2000年年中又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年初原定1000亿元);2001年、2002年分别增发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1998年至2002年的5年内,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元。通过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扩张,来持续弥补私人部门投资、消费、出口下降形成的需求缺口。
其次,对房改(1998年7月)、教改(1998年12月-高校扩招)、医改(1998年12月)三大市场化改革,以及国企改革(1997年5月-下岗潮),也即扩大私人部门需求的举措,在税收及收入分配方面予以配合。一是加大投资相关税收优惠。对涉房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予以减免(1999年8月),对涉及投资的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9年7月减半,2000年起暂停征收)、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1999年7月40%抵免所得税)相关税收予以减免。此外,针对出口疲态多次加大出口退税力度,还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税(1999年11月),以刺激消费。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职工及退休人员收入、大力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在两年内从1998年的5.5%,显著提升至2000年的8%上方。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下,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也大幅加快,从1997年的低点16.3%,1998年升至16.9%,1999年(22.2%)、2000年(20.2%)保持20%上方的高增速。
三、当前的特殊性与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总体来看,1998年第一次扩内需,以国家投资为主要拉动,辅以房改、教改、医改、国企改革等市场化改革对私人部门需求的带动,最终通过加入WTO,外需带动下,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飞跃。当然,抓手是具有长期效益的长期投资,且以国家为主导,而私人部门需求的扩张,需要等待其在配套支持下的自主修复。
而当前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投资方面,1998年洪灾加之基建基础薄弱,国内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百废待兴,而目前传统基建经过25年发展已缺乏空间;出口方面,疫后三年,出口一直是国内经济复苏的主要支撑,而如今,海外金融环境收紧下,外需回落及外部供应链供应恢复是确定性的,虽亚洲地区是目前我国出口的主要拉动力,但其动能难抵欧美需求的式微,外需恐再指望不上,只能是期待保持平稳。但希望在于,投资方面,房地产市场处于周期性低位、向正常趋势水平回归意味着一定的反弹空间,新能源、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等新基建领域仍有供需缺口;消费方面,教育、医疗、金融、老龄化、农村、新服务等行业、领域、地区和业态则有新兴的机会。
疫情、地产周期、居民预期的相互作用,令本轮经济修复呈现波动性特征。疫情防控优化的大方向已经通过“二十条”明确下来,内需的反弹是大趋势;从外而看,扩内需的必要性也在提升。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人民日报11月4日刊文《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亦简要回顾1998年及2008年两次扩大内需。
我国现在正处于防控优化和疫情形势严峻化交织的特殊时期,优化的大方向下出现了阶段性的管控加强,私人部门预期的修复进程也将是波动性、脆弱性的。而居民预期修复的关键,在于收入及就业预期的改善,这一切,都首先需要等待当前疫情形势缓释后,疫情防控优化得以真正落地。预计明年下半年起,基建和消费将逐步替代出口,成为增长主动力,保交楼、稳供给端融资等密集政策推动下地产对经济的拖累也将减弱。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以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明年政策线索,特别是有关扩大内需的部署。
-----------------
[1]长期建设国债。首次系财政部于19989月向四大行定向发行1000亿元10年期附息国债。后续每年都有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资金主要投向基建、企业技术改造、西部大开发等领域。经济实现复苏后,财政政策转为稳健,发行规模逐年减少,2008年后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提及。
[2]特别国债。1998年第1次发行,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2700亿元(定向);第2次在2007年,用于设立中投公司,1.55万亿元(其中定向1.35万亿元);第32017年,以续作2007年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定向);第42020年,旨在应对新冠疫情,1万亿元(公开市场化发行)。此外,20071211日发行的7500亿元特别国债将于20221211日到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