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岁女孩当火化工,超9500万人因她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沙栗 2022-12-08 发布于浙江

一个女孩,23岁,青春貌美,大学刚毕业。如果这个女孩是你,你会在毕业后找份什么样的工作?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女孩,当她从中世纪历史专业毕业之后,走了一条非同异常的就业之路。连女孩自己都说,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会去当银行柜员或者幼儿园老师,而这个女孩是大脑里哪根筋不对吗?竟然跑去火葬场做了一名火化工!

这个女孩名叫凯特琳·道蒂,80后,职业殡葬师、作家、网络博主。从小就对死亡充满好奇心(这孩子是有多特别啊!)

凯特琳在YouTube通过短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与网友探讨死亡与丧葬的话题,超过9500万人观看并引起热议,人们通过她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凯特琳以其在殡葬行业的工作经历与见闻写成了《好好告别》一书。被《泰晤士报》评论为:“ 一本改变死亡观的书,不被道蒂的讲述启发是不可能的。”而凯特琳本人更是被称为美国传奇殡葬师。

必须要说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有很多人想象的阴冷、恐怖之感,恰恰相反,很多情节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但同时,这本书又是严肃的,这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姑娘“三观”很正,她十分尊重每一位死者,她对生命充满热爱,她引导我们用更为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死亡。

我们今天就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下美国的丧葬文化以及凯特琳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凡人皆有一死

《权力的游戏》让我们记住了:“凡人皆有一死”。

死亡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自古至今,人们的意识里,死亡都是可怕的,令人恐惧的。

中国古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尤其是帝王们,很多都热衷于炼制不老仙丹。当然,迄今为止,没有人成功过。所以死亡总会在该来的时候如期而至。

我们关注死亡、讨论死亡这个话题,首先是对于生者来说,我们看到的死亡是什么样子?

死亡意味着有些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肉身在世界上不复存在。而灵魂,事实上我们至今并不能够确切地知道人在死亡以后是不是真的有灵魂。或许是生者在目睹死亡时的一种奇异的视觉、触觉、听觉,以及情绪变化吧。

我们看看凯特琳看到的死亡是什么样子。

当然,什么样的死者都有。正常衰老死去的;疾病、意外死去的;自杀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凯特琳第一天到火葬厂上班就被安排去给尸体刮脸。那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脸颊、胡子都已经冰冷、僵硬。着眼,张着嘴。凯特琳想把他的眼皮和嘴巴合上,可是它们却像装了弹簧一样,刚一闭上,马上就弹开了。是啊,你知道的,尸体并不会听你的话的。

也有婴儿。书中凯特琳记录了自己工作中唯一一次在工作中哭泣,为一个11个月大的女婴。女婴死于心脏缺陷。她的父母希望能够保留一缕头发作纪念。凯特琳将女婴抱在怀里剪下她柔软的金色卷发后,正准备送入火化炉时,突然就哭了。

通常成年人的尸体在焚烧炉里并不能彻底地火化成灰,常常会有一些碎片剩下,比如头骨、股骨的碎片,因此还必须要人工用研磨机磨成灰。

随着殡葬业的发展,有时候出于各种需要,要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比如因某些客观原因,尸体需要保留时间长一些才能火化、或者单纯是家属为了让死者看起来“好看”一些。这时候就要防腐师出场了,在凯特琳的笔下,防腐是人在死亡后一个真正残忍的过程。嗯,这本书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几乎所有的段落读起来都让人感觉轻松,幽默,但防腐的细节,的确是不忍细读,所以就不多说啦。

在火葬场里,尸体的灰烬与工业粉尘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同烟雾。每天工作结束后,凯特琳浑身上下,耳朵、鼻孔里都会有骨灰与粉尘。

不管怎么说,死亡是真实的,但也是平常的,地球上每一分钟都有人死去,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最终都会化作烟雾以原子的形式回归自然。


让死者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归大自然

人类处理尸体的历史是在不变地变化发展的。比如中国藏族地区有天葬,印度和尼泊尔有露天火葬的习俗,还有些民族以悬棺的形式来为死者送葬,而某些原始部落里甚至曾经流行过食人的丧葬礼仪……

凯特琳在书中提到巴西西部原始丛林里的瓦里人一直盛行食人的丧葬形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西政府强令瓦里人废弃了这种习俗,改用土葬。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丧葬形式也有了很多变化。从各种天葬、水葬、食人等“非主流”的丧葬形式慢慢转变到以土葬、火葬为主要潮流。在人伦、环保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近些年兴起的海葬、树葬等等,都是火葬的一种形式。

凯特琳对于各种丧葬方式有着自己的思考。比如瓦里人的食人习俗,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族人们认为把尸体吃掉死者才算完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才是对死者族人最大的安慰。而土葬会让瓦里人觉得亲人的尸体腐烂在地里,对生者来说是痛苦和折磨。

美国在内战时期,死亡人数增多,防腐手段和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很多士兵阵亡后,家属希望得到亲人的尸体来完成葬礼,尸体需要长途运输,因此必须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

如今倘若尸体距离下葬有一段时间的话,也有必要防腐。但慢慢地,防腐手段却演变成了某些殡葬从业者的赚钱手段。这是凯特琳难以接受的,正如我们在前一节里提到过的,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是惨不忍睹的。

凯特琳坚持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等客观原因必须要防腐的话,让死者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归大自然才是最好的。

而今,土葬作为最主流的丧葬方式之一,也令许多从业者嗅到了商机,开发出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墓穴、棺材、石碑等殡葬用品,让人“死不起”。

实际上,必须承认,任何的丧葬方式,其实都是寄托着生者对于死者的怀念与不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丧葬形式,应该予以尊重。但对死亡给予充分的尊重,也才是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者的尊重。


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生命和自己

死亡是悲伤的,它会让逝者再也无法在清晨醒来时给亲人一个灿烂的微笑、温暖的拥抱,亲人们再也听不到曾经熟悉的声音……

但死亡也有其特殊之处,肉身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而死者常常会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因为“我知道那些爱我们的人会想念我们”。

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怎么会对死亡如此着迷?

凯特琳在书中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她小学三年级时的某天,在商场亲眼目睹一个小女孩从商场二楼的扶梯上摔到地面,从此在心里留下阴影,也在心底埋下了对死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她渴望探究死亡的真相,她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如此恐惧死亡?而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特殊的经历让凯特琳从小就是一个另类的孩子,迷恋各种在常人眼里稀奇古怪的事情。怀着对丧葬历史的强烈好奇,大学的时候凯特琳主修中世纪历史,并用了4年时间来研究中世纪死亡文化。后来成为一名火化工,近距离与死神对话,才有了今天她对于死亡观的思考。

凯特琳曾经写下遗书,独自去人迹罕至的加利福尼亚北部森林旅行。她甚至幻想自己会死在森林里,她幻想把自己奉献给大自然,动物会吃掉自己的尸体,曾经鲜活的肉身在腐败的过程中,分解并创造新的生命。她认为这样的死亡才是最大的价值。

凯特琳的理想是开办自己的火葬场,她希望以开放、温暖,自然、宁静的氛围取代冰冷的工业感。她努力倡导自然殡葬,露天火葬和绿色土葬,让遗体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然分解。

在正式成为火化工之前,凯特琳曾经幻想:火化尸体的空档可以跷着脚丫一边吃草莓一边读小说。而现实却是到处都是死人的灰烬、粉尘,这种体验实际上很糟糕。

或许这也正是本书的英文书名《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来历吧,直译过来就是《烟雾弥漫你的眼》。

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是的,曾经有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就叫《Smoke Gets in Your Eyes》,出自百老汇的一部音乐剧,那是1933年的事了。后来这首歌被很多电影用作插曲。比较有名的是奥黛丽·赫本在60岁时客串过的《直到永远》,影片讲述战争中一位飞行员死后在女神(奥黛丽·赫本饰演)的指引下,灵魂回到人间,帮助女友走出悲伤,重新找到幸福的事故。

《Smoke Gets in Your Eyes》作为这部电影的插曲,歌中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即:当爱的火焰熄灭时,烟雾弥漫你的眼”。歌词浪漫、伤感,却又温情脉脉,让人回味。

想来,这正是与凯特琳对于死亡、丧葬的理念相契合的吧。

《好好告别》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生者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死亡,了解死亡的真相,理解死亡对于生者意味着什么。

凯特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能够敢于直面死亡,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抛弃以往对死亡的逃避心理,以敬畏之心理性地直面死亡?

不可否认,死亡的确是人世间让人最为悲伤的事情之一,但同时,死亡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人生终点。正如凯特琳在书中所言: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生命和自己。

最后想以凯特琳在书中的一段话做为结尾:

我没法选择肉体死亡的方式,但我可以选择死亡的心态。不管我享年28岁还是93岁,我都要心满意足地死去,然后坠入虚无,让我的原子化作笼罩树林的浓雾。死亡之寂也好,墓地之寂也罢,都不是惩罚,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回报。

 

作者:沙栗,多平台签约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