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5印巴第二次战争,巴基斯坦亡国危机,中国出手挽救巴铁

 数字人生6688 2022-12-08 发布于山东


通文知史
关注
2022-11-19 15:06
来自河南

在冷战时代爆发过许多意义深远的局部战争和冲突,其中对于南亚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无疑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战争。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几乎亡国,幸亏中国出手相救才让巴基斯坦免于灭顶之灾。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命运里给予了怎样的帮助?

英国人施行印巴分治时,两方就已经你死我活

要想说清楚印巴之间的冲突,必须得从源头讲起,即现代印度和现代巴基斯坦产生的渊源——“蒙巴顿方案”,以及该方案对于英属印度的划分和影响。

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一直是大英帝国王冠上最为璀璨的那一颗明珠,尽管在世界殖民体系没有崩溃之前,伊莉莎女王二世头顶上王冠最为璀璨的明珠有点多(英国人在任何一个殖民地的体系里都把该殖民地叫做明珠),但是英属印度还是其特殊地位的。

因为大英帝国之所以在法理上能称之为帝国,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历任英国统治者能够有皇帝称号,靠的都是1858年被英国覆灭的莫卧儿帝国。

在莫卧儿帝国被覆灭之后,建立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维多利亚女王获得了莫卧儿帝国的法统,成为了印度女皇,大不列颠王国终于在法理上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帝国。

尽管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人文发展,封建法理逐渐地退出了主流历史舞台,但是在国际政治和领土争端中,法理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我国在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上,都有一句“自古以来”,这句话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我国在相关领土上的法理的正统性。

再举一个国外的例子,意大利作为一个现代国家,除了梵蒂冈是他领土上的国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国中国叫塞波加大公国,实际领土大小只有一个村。1963年,一个年轻人在翻阅当地史书的时候发现,塞波加在历史上并没有归属于意大利,而是具有独立的公国身份,以此为依据这个年轻人直接在塞波加当地加冕成为了塞波加大公。

这个例子也许透露出了些许荒诞,但是法理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如此,所以当英属印度殖民地开始为了独立而运动时,英国人无论是从切身的殖民地利益还是从大英帝国的法理保全上来说都做了一番激烈的努力。

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

不过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法理都是为了切实的利益服务的,当英国发现自己统治英属印度所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小于维护统治所付出的成本时,英国人还是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女王头顶印度皇帝的头衔。

不过本着为了利益来为了利益走总之就是两手不落空的想法,最后一任英属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充分发挥了大英在世界近代史上把水搅浑的功力,利用英属印度境内从二十世纪开始就日益激烈地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成功地策划了一出“印巴分治”的局面。

早在1920年甘地开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前,英属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们在1906年便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并且在1920年,穆斯林联盟的领袖真纳退出了甘地创建的国大党,开始带领穆斯林联盟自主活跃于英属印度的政局中。

在国大党的党章中,虽然他们宣称他们包容印度境内的一切民族和宗教信徒,但实际上在国大党的高层中大多数都是印度教徒和婆罗门,穆斯林和锡克教徒是受到排挤的。

1931年,“巴基斯坦”这个单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记录中,真纳所带领的穆斯林联盟用这个词语来称呼印度西北部各个穆斯林省份和国家,1946年在二战之后元气大伤的英国在英属印度的投入里入不敷出,最终同意了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和真纳带领的穆斯林联盟所提出的独立要求。

不过在三方的谈判之中,由于国大党单方面撕毁了事先达成好的条约,穆斯林联盟为了和国大党针锋相对,顺便追求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在英属印度中建立一个独立穆斯林国家的可能。

散装印度

而且在印巴分治实施的过程中,英国人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印度的各个民族、各个教派、各个党派甚至是各个酋邦之间制造分裂离间人心。1946年8月16日,统一印度建立法案宣布后,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的成员在加尔各答发生了严重的流血冲突,当时在加尔各答的一名法国记者这样描述:“我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仿佛置身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场。”

两方在加尔各答街头死伤达到了数千人,不进行分治建立一个统一印度一定会引发两方的直接内战,英国人虽然乐见其成,毕竟印度已经不算自己的殖民地了,但是印度内战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1947年2月,以长袖善舞著称的蒙巴顿接任英属印度总督,并在四个月后的6月4日,蒙巴顿宣称在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会在英属印度解体之后成为两个独立国家,不过在蒙巴顿的方案里,没有涉及到克什米尔这一居民混杂地区的直接分配,也没有涉及到彼时是巴基斯坦属邦的孟加拉的独立事项。

可以看出,从蒙巴顿宣称印巴分治到具体实施,中间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印巴两国的国境线被英国人粗暴的完全打乱,在划分边界的时候,英国人在没有任何资料和询问任何印度人(包括巴基斯坦人)的情况下,完成了分界线的划分。

并且这条分界线直到两国原定宣布独立的当天才公布。

除了没有分配的克什米尔地区之外,旁遮普地区也被粗暴地分割,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在当地爆发了难以计数的冲突,至少有五十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

而造成这一切的英国,则美滋滋地将印度留在了英联邦里,并且给印度留下了一批受英国教育继承了英国政治遗产和搅浑水能力的印度政客。

第二次印巴战争

在印巴分治仅三个月后,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事件的起因是巴基斯坦穆斯林信徒武装为了报复1947年8月分治方案出台之后,印度教徒杀害20万查谟穆斯林的这一行为,在10月下旬向克什米尔进军,克什米尔土邦君主哈利·辛格作为一个印度教徒写信给印度求援,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装甲车队

战争的结果是印度大获全胜,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克什米尔地区,掌握了四百万人口,巴基斯坦则控制了余下的土地和约一百万人口,1949年初联合国等多方调停之后,印巴停火,但是都拒绝撤出克什米尔地区的军队,让原本停火协议中的克什米尔地区全民公决成为了一纸空谈。

1965年8月,一直在克什米尔地区有摩擦的印巴双方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了大规模交火,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爆发了正面冲突,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也开始参与到了交火中。

在六个月之前,印巴双方就在印度河入海口卡奇地区爆发了战斗,印军被巴军的坦克击败,被迫向东撤退三十公里,巴基斯坦主动下令放弃了追击,后来在时任英国首相的调停之下,印巴双方签订了停火协议。

但是在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讲话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激怒了巴基斯坦,大批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人员再一次进入到了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展开袭击,不过被有准备的印军迅速击败。

1965年8月,印度在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停火线附近集结了六个师的兵力,旋即对克什米尔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一开始面对印度的汹汹军队,巴基斯坦没有丝毫的准备,但是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印度军队的战斗力相信各位看官都有所耳闻,但是62年的冲突真的不是解放军太强,而是印军实在是太弱了。

在收到了印军全面入侵克什米尔的消息之后,巴基斯坦立刻从最初的手足无措中反应了过来,在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展开全面攻势,并将其命名为“大满贯行动”。这个行动名称起的绝妙,在这次行动中,一开始占据了主动进攻优势和兵力优势的印度军队被巴基斯坦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战斗结束之后反而是巴基斯坦把自己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线前移了五百平方公里。

印度军队

恼羞成怒的印度军队在后方集结了一个军的兵力,并且还额外配备了一个坦克旅,越过印巴边境,绕过克什米尔地区,开始向巴基斯坦腹地拉合尔进攻。

拉合尔被称为“巴基斯坦的灵魂”,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文化和艺术中心,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拉合尔曾经作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闻名于南亚。

1965年9月6日凌晨,印度军队突然向巴基斯坦境内大举进攻,再一次由于印度不宣而战以至于猝不及防巴基斯坦边防军节节败退,迅速地收缩到了亚科尔运河边,印度军队越过这条运河,就能在拉合尔和之后的巴基斯坦腹地畅通无阻。

巴基斯坦国内为数不多的军队在亚科尔运河处决心坚守,巴基斯坦空军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印度空军承担了最主要的作战任务。此外,由于印度向拉合尔的进攻截断了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退路,在克什米尔前线作战的巴基斯坦主力也遭受了失败。

巴基斯坦开始希望于国际上的帮助和调停,但是无论是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南亚和中亚一系列条约的美国,还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原宗主国英国,还是已经变成了社会主义帝国的苏联,都对巴基斯坦的求助置若罔闻,仅表示了中立立场,美英两国更是为了表明公正停掉了对于印巴两国的军事援助。

面对体量比自己要大许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在此刻切实地体会到了亡国的危机。

巴基斯坦空军

不过,中国在此刻出手了。

“中国出手······日本也将不复存在”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曾经向巴基斯坦表示了自己坚定地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1965年3月,巴基斯坦领导人阿尤布·汗访问中国期间,外交部长陈毅就曾经告诉巴基斯坦新闻发言人,如果有需要的话中国将援助朋友反对侵略者。

1965年9月4日到7日,中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对巴基斯坦反对印度的军事行动都表示了支持。9月6日印度开始直接入侵巴基斯坦后,9月7日中共中央再次发表声明,指责印度的行动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印度的这一行动不但是对国际关系各种准则的粗鲁破坏,也对亚洲地区的和平构成了威胁。

9月8日,为了给印度政府施加压力,中共中央密切注视着亚科尔运河边的战争局势,一边加强了解放军在中印双方的边境巡逻。并且,中共中央还送给了印度新德里一份抗议照会,在抗议中,中共中央指出,印度应该拆除在中锡边界所建立的一切非法军事建筑,并且应该撤出部署在此地的军事力量,停止印军在中印边界所进行的一切挑衅行动。

战后被击毁的坦克

9月9日,周总理亲自在朝鲜驻华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说:“无论是在克什米尔的冲突,还是印巴全面冲突,印度都是侵略者······中国不能不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

9月16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中国再一次发出了求援申请:拉合尔已经岌岌可危。中国外交部紧急召见了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理办公室,向印度政府递交了一份强硬照会。

这份照会后来被世界舆论广泛称之为“最后通牒”。

在这份“最后通牒”中,中共中央限三日内将印度拆除以及停止一切前文提到过的在中锡边境的非法建筑和挑衅活动,并保证以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由印度政府全部承担。

接到照会的印度政府第二天就回复了中共中央一切按中方要求照搬,并在之后延长的七十二小时内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筑。但是鉴于巴基斯坦所面临的危险处境,中共中央之后又发布了一次“最后通牒”:印度必须在1965年9月22日之前实现中方要求,并且中国将全力支持克什米尔人民争取自决权的斗争,全力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侵略的斗争,

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中印边境中段、西段,以及中锡边界。

美国在战争一开始就密切关注着中方的举动,一直考虑中国武力干涉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可能,9月16日第一份“最后通牒”发出之后,美国政府再一次提高了印巴战争的关注程度。

美国政府一直认为,如果中国出手干涉印巴战争,那么势必会引起“自由世界与共产党集团的”全面冲突,印度将会陷入混乱,日本也将消失,美国在亚洲将会一无所有。因此,美国一方面加紧研究中国的军事动向,一边向印巴双方施加压力要求两方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实现停火。

印度曾经在接到中国照会之后立即要求美国也发出声明:一旦中国进攻印度,美国也会出兵干涉。但是美国拒绝了印度的要求。

1965年9月17日,印度放弃了对拉合尔的进攻,宣布停火,9月22日,印巴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调停,第二次印度战争结束。


可以说,第二次印巴战争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友谊加深的起点,在巴基斯坦危在旦夕之际,是中国在一片冷漠的国际社会中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战争结束之后,中巴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也更加坚定和务实。

从1965年开始,中国开始向巴基斯坦正式提供援助,中铁和巴铁这对在国际社会上具有坚定友谊的两个国家在此刻正式成为了对方的忠实伙伴。

中巴边境的边防部队

这一结果的原因来自于巴基斯坦政府报知恩图报的赤诚之心,也来自于我国一贯坚持的反帝反霸权外交政策。

相信在未来的国际社会里,中巴之间的友谊一定会悠然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