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才女王照圆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2-12-08 发布于山东

山东烟台走出的大清才女王照圆 62岁整理丈夫遗著

                      2013年10月

王照圆(1763-1851),字婉佺,福山人。她6岁丧父,在母亲的教诲下开始读书,先读《孝经》,12岁读《毛诗》,有很好的悟性,聪明过人,博涉群书,常以“平生要做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的诗句自勉。20岁即有著述《葩经小记》。1788年,她25岁与郝懿行结婚,夫妻志同道合,共同著书,常以诗词唱和。
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为清代著名学者,训诂大师。郝懿行一生治学,著作甚丰,计有《尔雅义疏》、《春秋说略》等三十余种,均收在《郝氏遗书》里,流传于世。1788年秋,郝懿行去济南应试中举,王照园当即吟诗两首回赠丈夫。其一云:“小试文场久擅名,矮庐一人倍经营。案头挥笔风添势,夜半构思月助明。花结锦成人易懒,云飞露白马登程。如君折得蟾宫桂,自尔方山听鹿鸣。”鼓励丈夫不要骄傲,再接再励。她既是郝生活上的伴侣,又是其学问上的诤友。与郝评经论史,遇观点相抵牾时,每常争论竟日。有“高邮王父子(王念孙与子王引之),栖霞郝夫妇”之称。
清嘉庆四年(1799年)郝懿行考中进士,授户部江南主事,其时王照圆36岁,陪同丈夫赴任。王照园为人贤达,随夫进京后,同当时的文人、学者广泛交往,并受到尊重。曾为尚书阮元题诗“齐名积古从公定,室有藏书是母留”,阮元依句改居室“续古斋”为“积古斋”。到40岁以后,王照圆更致力于《诗经》的注释,同丈夫一起切磋考订,天天以问答的形式,写出两人对《诗经》的新解释,最终积成《诗问》七卷刊行传世。  清道光五年(1825年)郝懿行去世。郝懿行虽中过进士,但宦途不显,以户部主事这样一小京官终其身。著述虽多,身后却很凄凉。
牟庭为他写的《墓志铭》里说,郝懿行“死后无钱举葬,夫人欲归原籍不能,羁留京邸,不知所依”,境况凄苦如此。当年王照圆已62岁,她回归故里后,专心整理郝氏遗著。可以说,郝懿行的著作中,处处都有王照圆的心血。王照圆自己的著作有《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梦书》、《晒书堂闺中文存》多种,《列女传注》是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注释《列女传》的著作,其书早已佚失。




王照园遵母遗命,为《列女传》作补注,完稿后,又经郝懿行订正,成书《列女传补注》8卷。《列仙传》是我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神仙小说,今传2卷本,以清王照园《列仙传校正》校异正讹,在诸本中最为精善。她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见地多有细致入微处,当代人称有清第一才女。


              大清训诂学家郝懿行
郝懿行(1757年至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为清代著名学者。据《清史列传》记载,郝懿行为人廉政自守,朴讷少言,非素知老友,常相对终日不发一语;若遇同好,谈经论义,则喋喋终日不倦。其住宅简陋,生活俭朴,把一生精力耗于研读和著述中。“得来俸钱,辄以买书”,“展篇执笔,恒自深夜过四更”。夫人王照圆说他:“兰皋君子,考订篇籍,日月浸寻,著作等身。”  郝懿行幼年时并不聪敏,长到10岁尚不能背诵毛诗,因此挨过父亲的巴掌。但到后来,心窦顿开,全力攻读经书,寒暑不停,达到了心醉的程度,学业飞速长进。















        栖霞郝氏的堂号:“晒书堂"。

郝家在栖霞算得上名门旺族。远在晋朝时候,就出过名叫郝隆的大官。郝隆是饱读经书之人,谈起学问,满腹经纶,满口珠玑,但他生性怪僻,让人莫测高深。一日,正值阳春时节,丽日和风,百花盛开,处处蝶飞燕舞,又是一年好光景,家家户户忙耕种,妇女们则倾箱倒柜,把大人孩子的衣服摆到太阳下晒,读书人更忙,此时书可以不读,文章可以不写,也要抓住时机把书籍抱到太阳底下好好晒一晒。所以有这样一句民谣:阳春四月人人忙,念书的秀才忙断肠。郝隆在此一方,算得上大读书人了,但他却不忙,放着一架一架经书不动,只搬出一把椅子,放到太阳底下,自己从容地解开衣襟,露出油光光的肚子,悠然地往椅子中间一坐,两眼一眯,晒起肚皮来。大家觉得奇怪,忙问:“大人如此模样,是在做什么?”郝隆闭目答道:“晒书。”  这段佳话在古书中有详细记述,恰恰被好读书的郝懿行看到了,他大为震动:这分明是说祖上的书全装在肚子里了。由此郝懿行悟出了一个道理:家有藏书固然重要,若能把书读到肚子里方可成为大学问家。从此,郝懿行把自己的堂号叫做“晒书堂”,以此牢记先人的治学精神,并勉励自己和后代,不图空有书籍,但求有学问。  据记载,郝懿行曾经与其父郝培元谈及“命运之说”,郝懿行说:“命不可强,许多事很无奈,何如安心读书,新奇之书悦目,义理之味养心,不奔走而劳形,不忧戚而役志,面拥百城,心醉六经亦云乐矣。”可见,作为学问家的郝懿行,读书对他来说是至上的乐事!      


          名副其实的“双莲书屋”
郝懿行读书和教授弟子的书屋叫“丸啸斋”。丸啸斋不大,却处处窗明几净,经籍满堂。几个弟子个个眉清目秀,勤于攻读。郝懿行师徒在一起或授课,或诵读,或玩棋,或练字,高情雅志,意趣无穷。丸啸斋外另有一番情趣,冬有竹梅相映,春有桃李盛开,最有趣的还是院中养着的一缸荷花,每当夏天来临,它则冒出箭叶,待其于叶丛中擎出粉蕾,一朵朵开放的时候,错错落落,仪态万方,让师徒们甚是喜爱。一年夏天,这缸荷花早早地张开了碧叶,绽放了花蕾,然而这次却与往年不同,在数朵荷花中,有一支是两朵连在一起的,分明是一朵“并蒂莲”。并蒂莲在栖霞这样的北方山区十分少见,丸啸斋开了并蒂莲,在郝家上上下下引起了轰动,郝懿行更觉得是个吉祥之兆,他心中藏着激动,挥笔写下了“双莲书屋”四个大字,从此,“丸啸斋”改成了“双莲书屋”。  从古以来,人们就把并蒂莲比作美满婚姻,加以描画和歌颂,常常被绣在枕头上,或描于纱帐上,以寄托人们的愿望。这并蒂莲的开放,果然是个好兆头,不久,郝懿行便与福山才女王照圆成了婚,真正圆了“并蒂”梦,“双莲书屋”更有意义了。      


                     挑灯最喜亲风雅
王照圆并非郝懿行原配夫人,郝懿行原配林夫人去世后的次年,即1787年冬,郝、王成婚。王照圆(1763年至1851年)从小聪慧过人有文才,曾同郝懿行同师于福山名士王古村先生,是志同道合的“同学”。
郝懿行与王照圆成婚这一天,佳宾云集,高朋满座,好不热闹,那些闹洞房的直到夜阑更深还潜于窗外,等着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大家等了好久,首先听到了王照圆的声音,她笑眯眯地看着新郎吟道:“千里良缘彩线牵,三冬谷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四句诗吟罢,令郝懿行激赏不已,连忙以四句相和。谁想新娘此刻更是兴致上来,马上又是四句送来,新郎连忙答还。这样一来一往,字字句句如同金石珠玉,二人笑声阵阵,直把那些听房的给听呆了。半天,见新娘站起来拿起酒杯,满满斟了一杯酒,放到碗中的热水中,对丈夫说:“愿与夫君赛诗,酒热诗成,否则,罚酒一杯。”说完,愿自己先吟。她沉吟片刻,一首立就。而郝懿行却推敲未稳,被罚了一杯。此招,着实令郝懿行吃了苦头,最后不得不发出“自惭钝拙”的感叹。此后五日,郝懿行出于对妻子的佩服,拿出所辑八世祖郝晋的《丸啸斋集》,请为校对。妻子并不推让,展卷校阅,“辄为更定八字”,从此,一对新人,析难解疑,如师如友。  


               举人时郝懿行先生


​                  进士时郝懿行先生


            “生有书”而“死无钱”  
郝懿行虽中过进士,但宦途不显,以户部主事这样一小京官终其身。郝懿行一生治学,著作甚丰,计有三十余种之多,均收在《郝氏遗书》里,流行于世。其心力尤瘁于《尔雅义疏》一书,直至临终前才完成。道光五年郝懿行在京师寓所病逝,其子郝云鹄扶柩将其归葬于栖霞祖茔中。郝懿行一生著述虽多,身后却很凄凉。同乡牟庭在为他写的《墓志铭》里说,郝懿行“死后无钱举葬,夫人欲归原籍不能,羁留京邸,不知所依”,境况凄苦如此,故牟庭的感叹多激愤之辞,曰:“古云金满籝,不如遗一经;今日报书编,不如一囊钱。半生信古人言,哭死方知事不然。不可生无书,那可死无钱。”  王照圆在丈夫病故后鲜于外界交往,归故里闭户终日埋首整理丈夫的遗书,事迹无从稽考。据《郝兰皋夫妇年谱》记载,卒于咸丰元年,享年颇高。郝懿行、王照圆的遗书由他们的孙子郝联薇陆续付梓,使郝、王夫妇的著作彰显于世。










               双莲书屋的由来

郝懿行读书和教授弟子的书屋叫“丸啸斋”。丸啸斋不大,却处处窗明几净,经籍满堂。几个弟子,个个眉清目秀,勤于攻读,他十分喜爱。师徒一起,或授课,或诵读,或玩棋,或练字,意趣无穷,内容高雅,每日都过得快乐。这丸啸斋外,另有一番情趣:冬有竹梅相映,春有桃李盛开。最有趣的还是丸啸斋院中养着的一缸荷花,每当夏天来临,它则冒出箭叶,张于空中,令院中生气顿增。大约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漫不枝”的缘故,这缸荷花,最为师徒爱重。待其于叶丛中擎出粉蕾,一朵朵开放的时候,错错落落,仪态万方,更让师徒们喜欢得如痴如迷。

一年夏天,这缸荷花,仿佛是为酬谢主人的爱重,早早地张开了碧叶,绽放了花蕾。然而这次却与往年不同。郝懿行发现,在数朵荷花中,有一支,是两朵连一起的,分明这是一朵“并蒂莲”。并蒂莲,这在江南荷乡,虽时有发现,但也不是很多,但在北方山区,则几乎绝无仅有。从古以来,人们就把并蒂莲比作美满婚姻,加以描画和歌颂,常常被绣在枕头上,或描于纱帐上,以寄托人们的愿望。丸啸斋开了并蒂莲,在郝家上上下下引起了轰动,郝懿行更觉得这是个吉祥之兆。他心中藏着激动,挥笔写下了“双莲书屋”四个大字,从此,“丸啸斋”改成了“双莲书屋”。这并蒂莲的开放,果然是个好兆头。不久,郝懿行便与福山才女王照圆成了婚,真正圆了“并蒂”梦,“双莲书屋”也名符其实了。

              郝懿行与王照圆  

在清代,栖霞郝懿行、王照圆是一对学界伉俪,当时文坛把郝氏夫妇与江苏高邮著名的经学世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相提并论,《清史列传》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之誉,他们的艺文轶事为后人津津乐道……郝懿行的杰出学术成就,一靠自己苦研,二赖其夫人王照圆毕力相助。

王照圆,乾隆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福山县河北村王锡玮之女,六岁而孤。初名瑞玉,字照圆,后因梦改字为名曰照圆,字瑞玉,号婉佺。其母林氏,为栖霞县望族,幼知书,居家有度。王照圆十岁时,即读父书,教以《孝经》、《内则》。是年秋夜雨后,照圆与诸女伴戏于月下,即作出“海上一轮月,乾坤通徹明,兔宫桂花满,先照玉堂中”的佳句,被视为才女。十二岁,母授毛诗,令背诵,常至夜分。自知励志,博览群书。常以“平生要做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自励自勉,著书不已。

郝懿行与王照圆成婚这一天,佳宾云集,高朋满座,好不热闹,那些闹洞房的直到夜阑更深还潜于窗外,等着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大家等了好久,首先听到了王照圆的声音,她笑眯眯地看着新郎吟道:“千里良缘彩线牵,三冬谷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四句诗吟罢,令郝懿行激赏不已,连忙以四句相和。谁想新娘此刻更是兴致上来,马上又是四句送来,新郎连忙答还。这样一来一往,字字句句如同金石珠玉,二人笑声阵阵,直把那些听房的给听呆了。

半天,见新娘站起来拿起酒杯,满满斟了一杯酒,放到碗中的热水中,对丈夫说:“愿与夫君赛诗,酒热诗成,否则,罚酒一杯。”说完,愿自己先吟。她沉吟片刻,一首立就。而郝懿行却推敲未稳,被罚了一杯。此招,着实令郝懿行吃了苦头,最后不得不发出“自惭钝拙”的感叹。此后五日,郝懿行出于对妻子的佩服,拿出所辑八世祖郝晋的《丸啸斋集》,请为校对。妻子并不推让,展卷校阅,“辄为更定八字”,从此,一对新人,析难解疑,如师如友。

与郝懿行成婚后,志同道合,如师如友,常与之以诗对答,后被辑成《诗问》(七卷)。其母尝曰:“昔班氏注《列女传》,今其书亡,如能补为之注,是余所望于汝也”。王照圆遂遵母嘱,作补注八卷之多。

在学术研究著作过程中,两人常焚香对坐,析疑辩难,参正异同得失。郝懿行养病停止著作《尔雅义疏》期间,仍披卷颂吟,写出晋、宋等书札记,夫人为之抄录整理成帙。

书成,夫人又为《晋宋书故》作跋,述下丈夫数年来因病而废撰,犹复缘闲订史,以及自己相助情况。此跋在当时传为佳话,有人将它与历史上李清照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作序相媲美,只是与李清照在“嫠居乱后者不同”(李慈铭手校《晋宋书故》)。

《尔雅义疏》成,内“间取照圆说”(《清史稿》卷482页)。夫人认为朱熹所注《诗经》亦不完善,遂重注《诗经》。连著名学者马元伯著《毛诗传笺通释》都引用王照圆《葩经小记》文字,可见其见解之深,学识之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