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土地文学》2021年12月20日(第204期)

 B潜夫微世界 2022-12-08 发布于重庆
主管单位: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
         重庆红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主办单位:
         红土地文学社
          红土文艺创作部

指导单位:
        《神州》杂志社
        《中国诗人》杂志社
友情支持:
          作家网
          中诗网
        中华文教网
          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
          重庆酉阳后坪教育管理中心
《红土地文学》(第204期)
      (2021年12月20日)
                  目    录

顾问之窗

回望是一种品质(三首)………杨清海

名家有约

二月(组诗节选)…………………洪君植

红土风采

生活万花筒(组诗)………………杜  敏

诗海拾贝

我是曹操…………………………………刘  辉

蟋蟀(外一首)…………………… 冯书辉

乡愁……………………………………原野牧夫

山泉(外一首)…………………… 王小泥

等在风雨中……………………………计彦菊

黄昏(外一首)……………………  殷   众

冬入山中………………………………  金   强

怦然心动………………………………  B潜夫

我从梦中来……………………………李卫华

父亲与草鞋……………………………郑敦强

冬月十五夜茶醉看月自勉………白明跃

杂感………………………………………刘承选

诗外天空

虚掩的门…………………………………红线女

龚滩印象…………………………………向笔群

鸟瞰花田(解说词)……………… 熊科林

童年记忆…………………………………张少雨

烘笼啊,烘笼………………………… 徐成文

声明:  除原创作品外,推送的个别稿件文字及图片部分源于网络、朋友圈或其他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 另外,本刊编辑有权对所有来稿进行修改编辑的权利,凡是不同意修改的作者望在来稿中注明,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刊末投稿须知,文责自负,凡是投稿《红土地文学》邮箱的作品视为同意本刊投稿细则,谢谢配合!

图片

   顾问之窗        本栏主持  崔荣德

      杨清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当代诗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诗探索》、作家网等多家报刊及网媒,收录于多个选本,公开发表作品三百余篇(首)。出版有诗文集《面对武陵山》等4部。红土地文学社顾问。

图片

回望是一种品质(三首)
   
(重庆)杨清海

登山宜缓步
下山需回头
烟火绵延处
满目风景秀

涪江悠悠行
射洪歌舞稠
古人已作古
来者登高楼

青山映秀水
诗歌涌神州
人民幸福多
社会和谐久

智者兴文化
国际诗歌周
骚客纷至来
百业旺遂州

日环食

人生,需要缘份
天空营造温馨
此时,月亮最大

金光闪闪的诺言
被光圈
隔离,成为认知的虚假

宇宙睁圆眼睛
洞若观火
心中,日月如画

无论吐出
还是吞下
都是自然的大伽

心态

冷峻的心态
面对热闹的现实
需要一份执着
充满哲思
那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存在着特殊的肌理
于千辛万苦中杀出血路
创造人间奇迹
每每回首
淡定中,写出辉煌历史

图片
   名家有约        本栏主持  冉登权

      洪君植,60后,朝鲜族,黑龙江省东京城出生。哲学博士,居纽约。双语诗人、翻译家、出版人。出版诗集《世纪末的阴谋》《千年之约》《原原本本》《圆妙》《这五年》《最后的伊甸》《太阳之泪》《人在纽约》《诗集》《心灵史》《关东别曲》《君植的诗》等。曾获国内外诗歌奖若干,诗歌作品翻译成英语、德语、日语等。现任美国《HPW国际诗坛》杂志总编、美国纽约新世纪出版社社长。

     洪君植是海外汉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北美深具影响力的出版人。

图片

二月(组诗节选)

     (美国)洪君植
 
2月7日
 
一睁眼闯进来的
全景和背景之间
想要读的书和
一定要读的书之间
弃与求之间
知与不知之间
抓住与错过之间
食欲与呕吐之间
 
时时刻刻都在缩小的
夹缝和栏杆之间
超现实主义
不过如此
 
2月8日
 
听老人讲
男人有好几个心房
不会只爱一个人
我考察了自己
我的心房很小
只有一间
仅能装一个人
她的名字叫
亲爱的
 
2月9日
 
昨天也写了
今天也写了
明天也要写吗
谁会看我的遗嘱
在看吗
现在我正写遗言
 
2月11日
 
被烟雾吞食的雨水
啃嘬花蟹
又陌生又高兴
打开啤酒
猛灌
在自己的日记里
莫名奇妙地画无数横线
 
2月13日
 
人间
爱的
厚度
就是
生命的
厚度
 
2月14日
 
老婆在睡梦中
终于说了
我一生最想听的
一句话
洪君植我爱你
 
这个情人节比
我度过的
任何情人节
都开心
 
2月15日
 
习惯常年见雪的爱斯基摩人
最怕雪
有时飘落的雪在半当腰结冰
像金刚石一样发光
刹那间爱斯基摩人闭上眼睛
连白色都消失的绝妙瞬间
如不闭眼就会失明
因为再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日常——
最可怕的东西
也是最美的东西
 
2月16日
 
结婚后,很少帮老婆
收拾屋子,这两天
她说,擦一次地板
给我买两瓶啤酒
趁她不在整理房间
看到地上很多长长的头发
其中不少是白的
四十出头的她
不应生这么多白发
原来我拿老婆的烦恼
换来我飞流直下的
酒瘾
 
2月18日
 
去年回国
坐火车、坐高铁、坐船
坐飞机、坐的士、坐私家车
到处飞来跑去
收集的票根都写着
故国、老家、黄昏、黎明
有妈妈的家
或情人的被窝
 
2月20日
 
在火葬场
人变成骨灰盒
大小的时间
一个半小时
 
2月21日
 
我知道
酒找酒
喝白酒
从来不用杯子
直接嘴对嘴
杯子也是玻璃
瓶子也是玻璃
 
下雨啦
普天下都淋湿了
下雪了
在我的酒瓶里融化
花开了
何不随它绽放
起风了
与它共舞在大陆与大洋
 
这是自然规律
也是喝酒的法则
 

2月28日
 
你曾经问我
你的诗
为什么都很真实
我不加思索告诉你
改变不了世界
只好改变自己
我不是龙
不会飞
望着窗外的菩提树
那里有一只凤凰
在喃喃私语
你活得够洒脱

图片
   红土风采        本栏主持  王光豪

    杜敏:笔名落叶当空舞,四川南充人。现系南充市嘉陵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青年诗词学会会员。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数百首(篇),诗歌曾在全国性诗歌大赛中获奖,有多篇文章被收入多种选本。

图片
生活万花筒(组诗)  
          (四川)杜敏
                  请客

一个个有盐有味的日子总该被记忆
一张张熟悉而灿烂的笑脸更应被亲热
所有弥漫在你生活中的恩宠
抑或是一次猝不及防的小小的感动
选个节点,找个理由
于是一段段将永存于你心间的美丽过往
在觥筹交错中被雕刻得斑斓而多姿

             赴宴

风平浪静的生活窒息得你总是想逃
即便它静如死水也得让它起些微澜
空气中飘来的那些花香和鸟语
电话里流淌的这般温情和爱意
你黯淡的心空瞬间被点亮起来
你沉醉的不只是这灯红酒绿的夜晚
迎接你的,更有明媚的阳光和静谧的清晨

             饮酒

日子在氤氲而沉闷的空气中发酵
几颗疲惫而又无处安放的心又开始了新的酝酿
当一股股烈焰沿着满桌乱窜的时候
当一股股烈焰燃烧得彼此兴奋地尖叫的时候
你醉眼迷离的,不只是
眼前的生活的苟且,更有
诗意的明天和脚下的远方

            品茗

剪一丝阳光
让时间打个盹吧
那袅袅升腾的水雾的倩影
婀娜婉转,一如你心爱的姑娘
轻呷一口,唇齿留下的不只是茶的清香
所有关于茶的故事和心情
瞬间,让你泪流满面

           悦读

干渴的大地等待着一场春雨
荒芜的沙漠渴盼着一片绿洲
独坐,静思,香茗……
让春阳爬上额头
让丝雨润泽心田
所有贫瘠的困顿的忧伤的……
和风细雨中,一切都豁然开朗

             健身

你那绷紧的神经该松弛一下了吧
你那淤于体内的积碳也该清理一下了吧
奔腾的血液
燃烧的脂肪
没有哪种美更胜于状极愉快的你
当一丝清风从你面颊拂过的时候
那是我在为你擦拭你那馨香四溢的汗水

          观影

人声鼎沸一定不契合你的心境
再叫座的大片也不必趋之若鹜
挑个闲日择一良人
涕泗滂沱时切忌入戏太深
其实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主角和配角
当你静观云卷云舒,笑看潮起潮落
鸿蒙世界,你就是最美的局外人

            郊游

有雨的日子也要让你的心空阳光明媚
起风了记得我在郊外青青的草坪等你
我们不再汲汲于名利
也无须言说生活的乖违
那映照高山的湖泊,那幽僻洁净的小径
那绿树,那花香,那鸟语……
都缀满了我们的生生恋恋

         牌娱

一张张从你指尖滑过的牌
那是岁月映贴给你的标签
跳跃腾挪
跌宕起伏
风云际会中你搏杀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
那俯仰之间的谈笑风生
彰显出你永远都是人生的赢家

             健身

你那绷紧的神经也该松弛一下了吧
你那淤积的积碳也该清理一下了吧
奔腾的血液
燃烧的脂肪
没有哪种美更胜于状极愉快的你
当一丝清风从你面颊拂过的时候
那是我在为你擦拭你那馨香四溢的汗水

          棋乐

最美的就是你那气定神闲的样子
闭目,凝神,妙思……
鹰隼般的眼光瞬间杀气腾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你驰骋的岂是这楚河和汉界
你仰天长啸
好想再向苍天借上五百年
   
图片
   诗海拾贝        本栏主持  陈国华

我是曹操
    (北京)刘辉

任凭千秋功业狂草于舆前辄后
看烽尘烟乱稳举酒樽不忘点将封侯
分得清贤士忠良负我者且片甲不留
不去计较忘恩把负义当做后人噱头
不在乎谁涂抹白脸谁把乱世枭雄弄丑
老朽 随意吟咏几个字帖哪个不值得 万古风流
不是倜傥才子谁能标配伺弄鞍前与簇拥马后
随意设下酒局 笑让皇叔增几许烦忧
能征善战把刀叉剑戟碰得锤响绳首
我会盘算 曲伸自由 万事俱备 只欠细细筹谋
纵然三十六计我更胜算在手
礼待贤达敬重忠义我必心有所求
长河多情唱衰多少志士我却被争论不休
你也找他也寻竟然猜不透 孟德百疑冥髅
我不管打下江山龟儿孙有何争斗
白脸的曹操 智勇双全少不了 传说依旧
约好玄德与吴侯再开封一坛 三国老酒
再来一次演义 再来一回世纪 混沌的回眸
不记小节 总把奸诈的诡计 通通参透
当夜 辰星高照 天底谁能再舞 昨日长袖

    刘辉,笔名文军,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京味儿作家。京报专栏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东城作协理事。《老北京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作者。《新国风》诗刊副主编等。

蟋蟀(外一首)

    (四川)冯书辉

细碎地叫

不惊扰四座

不争辩历史

在低处

只为吐纳自己的心声

再黑的夜

也包裹不住

但它却像原地迈步的人

人变小了

路也变短了

一只鸟,把飞翔匿在翅膀里

一棵树,把根匿在泥土里

一块煤,把火焰匿在漆黑里

一片雪,把冷匿在骨头里

一缕风,把锋芒匿在平静里

一个人,把自己匿在人群里

所有的人都看见了他

却都不知道他

他像人群的影子

除了黑色

还是黑

     冯书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诗林》《诗选刊》《山花》《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国内文学期刊,并入选多种选本。

乡愁
   (海南)原野牧夫

秋天我疼痛过的地方
你远远地望半山腰上一座茅屋
花木格窗上的灯光在转动
一串串
挂满乡愁的日子从花园那棵草尖坠落

所有坠落在空中的日子都在转动
日子在转动半颗露珠
你露珠一样的泪刚刚落下来
飘飞在我转动着乡村的眼睛里
多年以前你蹲在火塘边
就突然想起过我,在他乡飘泊
整个那一晚灯光都是潮湿的

我知道谁望见茅屋灯光心都会酸的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天天转动着
半山腰上
再望不到灯火。只望见秋天树上挂满浆果
残落在墙边,还有
那半个花木格窗。破碎的瓦砾
你弯腰捡起地上一枚旧硬币

吹一吹
旧硬币上凝结的尘土
就像是吹着一堵墙。一缕灯光
多年以后你我在遥远他乡的都市花园
再也触摸不到秋天乡村的疼痛

山泉(外一首)      
   
(重庆)王小泥

一根亮晶晶的透明线儿
缝岀一塆水菖蒲
串起一沟蛙鼓蝉鸣

一根又一根透明线
串联起一个短笛扬琴葫芦丝乐队
汇入小溪的古筝竖琴电吉他
一支流动轻音乐队
怀着一尘不染的初心岀山闯荡

江河的奔腾,大海的辽阔在前方
泥沙俱下,幽深凶险,惊涛骇浪也在前方

前方的前方,有一轮
磅礴旭日
正骑在波峰浪巅间岀浴

    缘之憾

爱情十字街口,你
驾摩托风驰而过
我徒步的斑马线,红灯正在充血

三十年,你功名归于尘土
才从微信窗口
发现一片岁月风干的泪渍

那是我在缘分
静空寺,烙下的一块
行将圆寂的戒疤

等在风雨中
     (河南)计彦菊

在江湖中遥望存在的光阴
早晨和黄昏
看见了街上的交警
在十字街口等

志愿者的红色和夕阳相照
她们只是为了生活
很简单的思想成了一道风景
沿途想拍下
发现原来没有时间

年,是一个概念
年的时光是老了的青春
逝去了春夏秋冬又一个春夏秋冬
就这样老了

诗歌是终生所爱
没有人能改变这样的意志
那个撞到南墙的人
在疗伤
伤口太深
刺激了敏感的神经

把生命放于无常
远处的芳香扑鼻而来
那是绿叶
小草
还有泥土
蔚蓝的天空鸟儿鸣叫
慵倦的风与河流向了远方


黄昏(外一首)
     (重庆)殷众


黄昏不止是一种观点一种记忆
应该
还是一种立场或主义,温柔的!
比拂过水面的风还温柔,花香
那般,
天鹅绒蓝那般
蓝蓝
的空旷一直往下很安静很透明
 
很久远那些年我都是那样认为
这些年我依旧仍然在那样认为
 
太阳下去月亮起来,慢慢一种
状态
我想那也该是黄昏那样,其实
我什么都没有想,就想在黄昏
睡去
不去
再用从黄昏到黄昏的结构秩序

转身
              
开始,她在前面走
我走
在她后面
她没
转身,我却一直等望着她

之后,我在前面走
她走
在我后面
我没
转身,不知她是否也一直
等望
着我,就像我等望她那样

好多年过去,我们
依旧
一前一后,要么我走在前面
要么
她走在前面
我们
都爱转身啦,不过
我们
看见的都不是自己想看见的

冬入山中
    (江西)金 强

梅未开,雪不落
静寂山林,寒风陪我走过

台阶上堆满了枯叶
一脚之下,似听见春天的萌动
生命在呻吟

涧水确实势单力薄了
轻微的吟咏,显得细不可闻
很是疲惫

背阳处挂着冰
但仍保持流畅的态势
那种自由的向往
一旦解冻,或可成为
春天里第一声嘹亮

山中景色依然很美
白云在顶峰张望
几枚红叶还是那么矜持
跳跃在枝头苦苦坚持
真不知为了那般
难道欠岁月一个承诺
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只是过客

怦然心动
    (重庆)B潜夫

一场初冬大雪
把一个声音卷入其中
雪花密不透风
围困整个冬季时空

只闻其声
这个声音令人上瘾
不见其人
以雪人还原其身

在太阳下与雪人良久对视
怦然心动的那些细节
连同雪人的纯真
已慢慢让时光蚕食

我从梦里走来
  (重庆)李卫华


梦把我从沉睡中

硬生生的拉了出来
双眼显得极不情愿
但又无可奈何


半醒半眠的脑袋
似乎不甘示弱
它拼了命似抗争
无济于事

白日的喧嚣
此刻被夜冻结
所有浓墨重彩
只剩下漆黑

漆黑的世界里
看不见我的双眼
我的双眼却读懂了

我的世界,只可惜

她是不会说话哑巴

(作者系红土教育咨询部部长,红土地文学社会员)

父亲与草鞋
    
(重庆)郑敦强


许多年过去了
父亲打草鞋的情景
常常浮现在眼前

那是个寒冬的时节
父亲每晚在昏暗的油灯下
将一条大板凳仰放在火铺上
板凳两脚和他腰间奔着两条较粗的草绳
双手用稻草搓成的细绳
慢条斯理地编织他的梦想
儿子的书学费
女儿的花衣裳
以及家里的盐巴钱

一个个寒冷的夜晚
终于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

每逄三八赶场
父亲肩上挎满草鞋
一步一步走向三十里外的丁市场
父亲蹲在街边的屋檐下
叭哒着那呛人的毛草烟
等待着买草鞋的顾客
父亲的草鞋精致而柔软
人们一块、八毛
把草鞋买走

父亲去供销社扯了几尺花布
又称了两斤盐巴
把剩下的钱包了又包
放进腰间的衣袋里
消失在夕阳中

开学的那天
父亲领着我在老师面前
解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手帕
羞涩地交了二块五毛的书学费

     (作者系红土地文学社会员)

七律·冬月十五夜茶醉看月自勉
            (重庆)白明跃

但看山月洁如初,直把冬寒一扫无。
心力自驱先莫笑,神仙醉了断难扶。
真言诗润真君子,好水茶醒大丈夫。
德不唐捐人不老,偷光亦可照征途。

    (作者系酉阳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七律.杂感
     (重庆)刘承选


人生不必慕高僧
柳绿花开岂可恒。
月下贪杯非买醉,
梅前读雪岂无冰。
闲来岭上寻幽梦,
常去溪边觅好朋。
且把光阴当过客,
何须独坐照青灯。

   (作者系红土地文学社理事,原酉阳县政府教育督学)

图片
   诗外天空       本栏主持  倪金才


​虚掩的门
 

(重庆)红线女

1

这一条路很远,远到怎么也看不见尽头。

那一扇虚掩的门,有时紧闭,有时半开,总是掩映在芭蕉树的影子里。

其实,我在双桥没有门。

那些门都像黑夜,被一些看起来熟悉,实际上还是陌生的事物遮盖着。

巴岳山静默,辽阔的静默此起彼伏,隐蔽在夏天无尽的葱郁之中。

蓝天上有云,像鱼肚白,像小绵羊,像小飞鸽,像北去南回的大雁,在双桥的上空缠绵着,迂回着,有时冥思,有时苦想。

2

然而,黑夜总是漫无边际。它笼罩了一切可以通往你的路。即使我总在黑夜里去黑夜里归来。

黑夜留住一些凄惶和落寞,把一些爱捂在胸口,严守,对谁也不说;把一些痛捂在胸口,风来雨去,任谁问,都不说。

3

其实,只有爱是不够的。

谎言太多,爱怎么也穿不透,更无力承受。

就像我从来就不在双桥这个城市里。

我只是过客。

只是努力去爱过。

像曾经经历了千山万水想要去拥抱的一个人。

这个人,似乎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满含着我与生活的热情和期待,而另一部分,似乎变成了本能和习惯,不得不爱。

或者,不得不痛。

4

那些美好的明亮的记忆总在过去,或者一直在消失,但又不仅仅是消失。

看起来有些古老的黄桷树,有些蜿蜒的小巷子,有些斑驳的白墙上,还残存的标语、裂缝、霉菌、青苔,斑斑点点,模糊,又不完全陌生。

就像在弄潮中已经触礁的巴岳庄,烂尾楼虽然不烂,青砖掩藏在绿树林里,像古城堡,像没有主角的童话,寂静,古朴,却并不安详。

翘起的房檐朝向天空,似乎想娓娓道来,却什么也说不出。

5

是的,不说。不能说。

失败,说一千次,还是失败。

谎言说一万遍,也是谎言。

巴岳庄和我一样,无数次对着自己说,对着漫天的黑夜说——

爱。后悔。别离。

说黑暗不要,凝噎不要,无可比拟的痛不要,辗转反侧的无眠不要,死亡,更不要。

6

的确,纵使心里长满了黑洞,纵使黑洞即将成为此生的归途,我还是可以大声说不。不要。一直沉默不语的巴岳山作证,漫山遍野的小花作证。

      红线女,本名何小燕,70年代生,重庆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星星》《中国作家》《大家》《红岩》等刊物发表诗歌1000余首。出版诗集《频来入梦》《风中的眼睛》《手指上的月亮》《大千大足》《说吧,荷花》《我的岁月之书》《十二女子诗坊》(合著)。入选各种选本。获过多种奖项。

​龚滩印象

     (贵州)向笔群

在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中,风光秀美的龚滩古镇名列其中;在重庆市公布的20个历史名镇中,闻名遐迩的龚滩古镇位居首位。

乌江和阿蓬江在这里交汇,悬崖峭壁,急流险滩,勾画出乌江流域最为壮阔的图景,也造就了龚滩神奇的山水和风光;1700多年的历史,构建了龚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的土家文化,淳朴的民风,构成了龚滩令人向往的人文风情。

乌江、阿蓬江、黄葛树、险滩、蛮王峒、百里乌江画廊,是龚滩自然风景的标志;古老的石板街、吊脚楼、西秦会馆、董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彰显出龚滩古朴、典雅的近代文明;乌江号子、木叶情歌、摆手舞、古老的神话,展开了龚滩悠远的历史长卷。

这里曾经是渝、黔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是乌江盐道的中转站、乌江航运的枢纽,素有“钱龚滩”之美誉,一度成为乌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悠悠千载,历史久远。三国时,蜀国在这里设汉复县,西晋在这里设置涪陵郡,唐朝在这里设洪杜县,龚滩是乌江流域最早设置郡县的古镇之一。“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国画大师吴冠中这样叙述龚滩古镇,他的名画《老街》便诞生于此。

龚滩以前叫龚湍,因为乌江湍急而得名。两岸的人家大多姓龚,而且是乌江流域的名门望族。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龚湍所依的凤凰山发生了一次大泥石流,巨大的石头阻断了乌江,形成一个闻名乌江的大险滩,这就是人们后来所称的龚滩。

人们一来到龚滩,会在河岸古老的土家建筑、绝壁纤道流连忘返;更会被神奇的蛮王峒、雄伟的马鞍城以及光光的石板街吸引。杨家桥、永安桥、半边仓、檐灯、桥重桥、绣花楼、李氏牌坊、锦楼、鸳鸯楼、鲤鱼跳龙门等景点,都会让人们久久驻足。

物换星移,由于乌江彭水电站的修建,这个千年古镇进行了整体搬迁,搬到了乌江下游、离原龚滩1.5公里的小银滩。原样复建,让即将消失的龚滩古镇涅槃重生。

同样的风景,不一样的韵味。昔日的涛声变得平静,高峡出平湖。原来的险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平静的一汪江水,百里乌江画廊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

我们静静地站在龚滩老街上,聆听着历史远去的足音。古老的街道,闪烁的檐灯,石板路上打杵留下深深的烙印;老木屋上风雨和山洪留下的斑驳痕迹,还有世代凝聚家族人心的火铺……让人们感受着往昔的岁月,为先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感动。

吃绿豆粉、品乌江鱼、尝龚滩香菌,游乌江画廊、祭祀蛮王峒、登马鞍山……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风情,让人平心静气;清新的风,让人忘却人生的烦恼;粗犷的大山,给人以无尽的力量。

传统而古老的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成为土家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红杜鹃、白杜鹃》《桐子花开》《绝地逢生》等影视剧把龚滩风景带上了现代荧屏。

古老的龚滩,正在展现出她前所未有的魅力。

(作者系铜仁学院教授,评论家,诗人)

鸟瞰花田

     一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重庆)熊科林

莽莽武陵,幽幽古州。在酉阳五千余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有这么一个小乡,它的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万余,然而它却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花田。

花田属于酉西片区,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田的地方。

从高空往下看,花田西靠双泉的菖蒲盖,东接小坝的炭山盖,两座大盖之间,是一列列冲击而成的东西走向的小山脉(堡),也正因为这些错落有致的小山堡,让这里构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幽静恬淡的世外桃源。

虽美其名曰世外桃源,其实也被称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花田与县城只一山之隔,近在咫尺,但公路里程却有四五十公里,如果步行,则需要翻越碑垭口,少说也要走三四个小时。所以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有过这样的梦想——什么时候在大盖脚下打个隧洞就安逸啦!

1.
在渝东南,人们喜欢把高大雄伟的山脉称为“盖”,这是一个很独特、很新鲜、也很形象的叫法。比如,黔江有个“麒麟盖”,秀山有个“川河盖”,彭水有个“雷公盖”,而酉阳的盖最多,最出名的有木桶盖、毛坝盖、菖蒲盖、炭山盖“四大盖”。

如果按拥有大盖的多少来评先进,我们可以大声地祝贺:花田,恭喜你!

菖蒲盖和炭山盖,是两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它俩并驾齐驱,首尾呼应,像两条巨龙,护佑着花田乡这片土地和生灵,但它们也像太行和王屋两座山一样,阻挡住了花田发展的步伐。

不过,它们阻挡不了花田人走向新生活的希望,也阻挡不了花田人走出大山的决心。

经过近五年的奋斗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现在的花田已经通了油路,不管是从走铜鼓红井还是黑水,到县城都很方便,车程只要一个小时。

2.
菖蒲盖方圆100余公里,海拔在1400米左右。辖四个乡镇,花田乡只是其中之一。

因为这里有大片大片的草场,所以被人们誉为“江南的鄂尔多斯”“重庆的川西大草原”。

走在那一块块绿色巨毯上,只见云在走,鸟在飞,溪水流淌,羊群欢叫。

这些大自然创作出来的图画和音乐,让人陶醉不已。

菖蒲盖上全年雨雾霜天可达90120天,其中冰雪3060天,年均气温18℃。春可踏青,夏可乘凉,秋可避暑,冬可滑雪,是难得的休闲、娱乐、观光之地。

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引导下,一些农户利用高山草场,养牛放羊,让人们在饱览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致富门路。

要说花田之美,还美在这里的日出、晚霞和雾海。
不管是春夏秋冬,在花田都可以欣赏到日出的美景,晚霞的绚丽,雾海奇观。

站在盖上,看太阳从对面的峰峦徐徐升起……
站在盖上,看晚霞红了半边天空……

站在山顶,河谷尽收眼底。此时你仿佛成了神仙,只见脚底下的山体和村庄被云雾缭绕,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如诗如画,好一番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观。一会儿太阳出来,穿透雾纱,或映射到雾面上,晨雾就更加绚丽多彩,宛若仙境。

3.
有盖(山)就有峰!
花田的山峰也各具形态,美妙万千。

啄啄岩是花田境内知名度最高的山峰,位于菖蒲盖断崖边。据说,它的海拔达到了1700米左右。如果这个数据准确,那么它的这个高度与目前公认的酉阳最高山峰——龙头山(1697米)就不相上下了。

不过,啄啄岩的美,并不在于它的高度。

啄啄岩位于菖蒲盖的东部断裂面。远看,它突兀前倾,摇摇欲坠,感觉已探出悬崖峭壁很远,像一位站在悬崖边向前远眺的巨人,这应该是取名啄啄岩的来历。近看,它有鼻有眼有嘴巴,惟妙惟肖,仿佛一个猿猴头像。

啄啄岩上现存后稷庙遗址。后稷是掌管五谷丰收的大神,所以后稷庙又称谷神庙。花田乡民为他修庙祭祀,体现了百姓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目前保存下来的仅仅有两块修庙记录和碑铭,除此之外,便只留下一些神话与传说了。

花田境内另一座有名的山是天山堡。

天山堡是炭山盖的最高峰,与啄啄岩遥遥相望,传说它们一公一母是夫妻。当年地质勘测队来天山堡考察,测得天山堡的海拔高度为1843米,比啄啄岩还高。如果这个数据准确,那龙头山就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天山堡上气候复杂,常常阴晴不定,风云突变。也许此时风和日丽,也许一会儿便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因为传闻恐怖,很少有人上去过,就是当地人也敬它为神山,不敢随便靠近亵渎。

还有花田堡山,简直就像大鹏展翅。

4.
有山就有水。花田境内的溪流也很有个性。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小地名——大堡。

大堡又名圈家沟,位于花田乡北端张家村。

这是一个毫不重要的地名,普通得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地方,它居然是两条河流的源头。

没错,大堡就是一个分水岭!

在这里,一部分溪水向北而流,经黑水镇旧堰,后与细沙河汇合,在两河(阿蓬江镇)注入阿蓬江。另一部溪水分则向南而流,经花田全境,然后到铜鼓经三岔坝,与宜居河汇合流向小河,最后注入乌江。

春水荡漾,夏水滔滔,秋水澄净,冬水柔媚。

花田这条溪流,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权威的名字,但它有红石潭的神奇,有过路潭的传说,有犀牛潭的神话。

在过路潭,坐落着一座百多年历史的石拱桥——三星桥。据路边碑记记载,过去,过路潭是从酉阳州府到酉西的必经之路,在清道光以前,这里并没有桥梁,路人都是涉水而过。由于河水湍急,经常有人被冲走。

道光年间,当地一村民在此修建了一座木桥,但三十年后因山洪暴发被冲毁,之后大家欲将其改建成石拱桥,但没有建成。

光绪初年,一个叫谢春田的人上报州官,申请募集钱款修建桥梁。在冉隆纪和马文恕的督导和当地齐家、周家、何家及各地好心人士的捐助下,最终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把桥建好,并于光绪三年仲夏月立碑纪念。

现在,在三星桥拱圈中央还能见到一把悬挂着的斩龙剑。相传过路潭每年都会涨洪水,把梁桥冲垮,百姓以为是蛟龙作怪,于是修建三星桥时就挂了斩龙剑,镇住蛟龙,从此三星桥再没有被冲毁。

在花田,这是一条充满感情的河流!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海子的诗:什么时候,我们也给这条河流取上一个温暖的名字呢。

5.
花田是贡米之乡,齐何二岩的梯田体现了花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月四月,这是播种的季节。
五月六月,这是插秧的季节。
七月八月,这是扬花的季节。
九月十月,这是收获的季节。

土地,收获着果实。
季节,收获着金黄。
勤劳,收获着丰收。

一条条蜿蜒而上的公路……
一座座绿意盎然的茶山……
一层层稻谷飘香的梯田……

花田人民从来不缺乏勤劳,也不缺乏智慧。
据记载,花田梯田始建于唐宋,成型于明清,距今大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从溪水潺潺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绝壁,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翠园缭绕的古村落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目前成片的梯田近万亩,可与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媲美。

花田梯田,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画,不管哪个角度,不管哪个季节,游客都会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伟力所震撼。

春天,水暖融融,青翠点染,宛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粉墨画卷;夏天,禾苗封行,黛绿浓抹,犹如一片绿波荡漾的海洋;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冬水田犹如一面面镜子,发出奇妙的光。因此,有诗人这样吟唱花田梯田——

绝唱风光数酉阳,梯田万顷产皇粮。
重重明镜争朝露,摞摞瓷盘竞翠岗。
盛夏秧青千里绿,金秋谷熟五山黄。
景随心起时时变,物我相依要守常。

(作者系《酉阳报》副总编辑)


童年记忆

    (北京)张少雨

         
日子有什么用
          日子是我们住的地方
                        一一拉金

       
        在我小的时候,常玩一种叫“打清官”的游戏。游戏道具易得,玩法简单,人多人少都能玩,但一般少不能少三人;一个清官,一个照打,一个老末;也就是挨罚的。多不能多九人,再多就没处下手了。
       游戏有一整套规则;首先在场地上立起比游戏人数少一片的石头片,指定哪个是清官,哪个是照打,如果人多,就再指定出哪个是左膀哪个是右臂,再多就再加上左耳右耳,如果再多就再加上风雨了。通常代表清官的那块石片立在最后也最大,照打次之,以此类推,“职务”越小石片越小也越靠前。
       规矩讲完,在认为合适的远近划一道线,玩游戏的人手里拿一块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石头,站在线外瞄准了打对面立着的石头片,打倒了清官,你就是清官,打倒了照打。你就是照打,打倒哪片石头就对应司职那片石头的功能,没有打到对面石片的,就是游戏的惩罚对象了,叫老末。
       这个游戏不仅考验那时候我们扔石头的技巧,还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智慧。贪心大的,瞄准了清官打,怕挨罚的捡离线最近的,最容易打到的,所以一场游戏下来,有的人总是立于不败之地,而有的人一会儿是风光无限的清官,手里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会儿又成了“绳捆索绑的阶下囚”。
        石片立完后,大伙都站到划好的线外,先后顺序没有硬性规定,谁先打都行。你就看吧,啥模样的都有,那时候的孩子多,父母没时间管,基本上都是散养,跟村子里满大街跑的猫啊狗啊的没啥区别。个顶个的小皴手、大裤裆、干巴小辫、鼻涕过江。
       虽然这样,却丝毫不影响那时候的欢乐。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只有村东头到村西头那么大,至于村庄以外那简直是遥远不可想象的,跟那些天上的星星,夜晚油灯下父亲嘴里的仙女一样置身于我的世界之外。其实那时候我们的脑子里可能还没有欢乐一词,因为我们从来不曾悲伤过,即使流泪,也不过是跟父母讨价还价的把戏。我们那会儿还没有开化,像野人,欢乐也像是明媚阳光和影子,既瓷密又熨贴,并没有刻意追求的因为所以。
       等到全部打倒对面的石片,分出来谁是清官,谁是照打,谁是左膀右臂,当然最主要是分出来谁是老末,就是挨打的那个人。
       照打就拿腔拿调的喊:
       清官清官打多少?
       清官会根据和老末交情的深浅,老末家庭的穷富,老末父母是否是队里的干部以及老末哥哥的厉害程度来定下惩罚的多少。
       打二十。
       这会儿老末都会挺起胸膛,大概那里面都装着一个父亲故事里的好汉。只见左膀抓住老末左胳膊,右臂抓住老末右胳膊,打倒左耳朵的人揪着老末左耳朵,打倒右耳朵的人抓住老末右耳朵;该轮到风雨上场了,风雨站到老末后面喊:
       要风要雨?
       要风!老末把脖子一梗。
        其实老末喊要啥都一样,如果关系好那人就照着老末的耳朵“忽”的吹口气,就算风刮过了。如果关系不好,又赶上老末没有厉害的哥哥替他出头,那么就会照着他的后脖梗子下一场唾沫星子喷成的雨。
       然后轮到照打行刑,左膀右臂押着老末,照打在后面打后背,边打边数,打完把老末往前一推抹身就跑。老末在后面猛追,这轮游戏以大笑收场。再来下一轮。
       在我写了几段后,我问家乡儿时的伙伴,问他们还记得这个游戏不,他们却都忘记了,并且忘记得干干净净;仿佛这个游戏不是我们当年一起玩过的,他们倒干了记忆的口袋,并没有在当年的日子里找到这个快乐的游戏;我不仅怀疑我从记忆口袋里掏错了地方。在那深处的不再是杳邈的我们,而是不甚相干的传说。

             (作者系红土地文学社会员)

烘笼啊,烘笼
    (重庆)徐成文


      日子从深秋一转身,便把冷飕飕的气温甩到了寒冬。取暖,是人们眼巴巴念想的一个奢望。
      我夹紧了大衣,穿越时光的记忆,想起了幼时的烘笼。
      幼时的冬天,寒冷如一条无形的长鞭,抽打得我和小伙伴生痛。哪儿要是有一团火供我们驱寒,眼睛就会熠熠生辉。
      父亲是我家的能工巧匠,许多家什,在他的手下便会很快呈现。那时迷恋《西游记》,我甚至怀疑,父亲就是孙悟空,那些从屋后砍回的竹子,很快变成背篓、撮箕、竹篮,以及我心心念念的烘笼。
      烘笼形状如买菜用的篮子,上面有提梁,便于携带。父亲拿出篾刀,熟稔地把竹子一开两破。数十根竹条一会就堆叠在地上。从竹条中抽取青篾,编织烘笼就正式开始。半天功夫,一个圆柱形状的烘笼就脱胎而。
      父亲找来家中弃之不用的锑盆(陶瓷盆),将其放入烘笼底部,然后再用铁丝将其底部加以牢固。
      从父亲手里接过崭新而小巧的烘笼,仿佛日子里的阴冷纷纷逃遁,无数股暖气直逼全身。我找来一些失去热度的凉灰,装在锑盆(陶瓷盆)底部,再从灶门前的瓦缸里取出十多个自家“制作”的木炭放在凉灰上。我从燃烧正旺的灶孔里用火钳夹出一颗鲜红的“火石”,让其挨着那些木炭。嘴巴一阵吹气,木炭着火,红灿灿地燃烧起来,暖气散发。平时里,灶孔里多是一烤而尽的稻草、秸秆,只有逢年过节亦或家中来了客人,父亲才从灶头的梁上取下晾干了的用斧头劈好的“大柴”。大柴燃烧火焰猛,加速了煮饭的速度。添柴的父亲见灶孔里的大柴燃烧殆尽,分化成两三寸长的小木炭,便将其用火钳夹入身旁的陶瓷坛子里,立即将坛子盖上,让还有火星的木炭在缺氧的情况下尽快停止燃烧,好让其形成木炭。
       家中的烘笼,绝不是我的专属。冬日里,气温低,家中洗涮的衣服晾在屋子里,空气流通不畅,等到我们要换衣时,才发现晾晒的衣服有些潮湿。母亲把我从烘笼边驱走,说是烘笼要烤干衣服。于是,母亲拿来那些有些潮湿的衣裤,铺在烘笼的上面。湿气在烘笼上面缭绕,我却只有将手伸在湿气里,可怜着一点烘笼的余温。
       妹妹小我五岁。她是个贪睡的小孩。母亲下地干活,便把她丢给我看管。我是乡村的野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便疯狂地奔跑在田间地头。疯了,狂了,结局是簸箕里的妹妹早已爬出我给她的“画地为牢”,哇哇哇地想把整个村庄闹翻。她正赤脚朝堤坝里爬动。怕妹妹冷着,更怕母亲回家责罚,我赶紧从二伯家要来“火种”,将家中的烘笼派上用场。找来干燥的袜子鞋子给妹妹穿上,掉到水坑里的袜子鞋子,在烘笼上烘烤,同时也把妹妹抱在胸前,一起享受烘笼的温度。更多的时候,妹妹的那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尿片,在母亲洗净后就直接铺在烘笼上面——小孩子的尿片需要足够多!
      村里破旧的小学,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读一册的那个秋学期,天气极端寒冷。学校坐落在山梁,冷风穿透教室门窗,把我冷得缩成一团。皮肤还算娇嫩的我,手脚生了冻疮。母亲说,叫成文每天带烘笼去上学吧。父亲坐在火塘边,检查着我的作业,时不时他的手指戳着我脑袋——简单的算术题就做错,脑壳里装的“豆腐渣”吗?他的谩骂让我不敢奢望带烘笼上学,哪怕母亲已经提及。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考不好就不要烤火了!父亲一副的威严。第三天,向老师从我家屋前去往学校,告诉父亲我得了双百分。父亲欣喜如狂,立马取出上次编织烘笼的余下材料,给我特制了一个更为小巧的烘笼。每天,我带着烘笼上学放学,好一副豪迈的神情!上课时,我将烘笼置于课桌下独自烘烤;课余,同学们围上来,伸出冰冷的双手,在烘笼上下左右舒张手指。那个小巧的烘笼,一直伴随我念完村里的小学。四年级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学,老师不准我们带烘笼,一下课,便把我们赶出教室去跑步打球,寒冷自然不再寒冷。
      乡村的冬天,父母亲的农活也显得较为轻松。下雨、落雪,他们就躲在家中收拾凌乱不堪的物件。“徐老幺,今天耍一天,我们来打牌哦。”还在被窝里不愿起床的我,听得出是隔壁幸大舅的粗嗓门。打牌,在乡村的空闲日子随处可见。那时我正在偷偷学着川牌,大舅的吆喝声把我从被窝里弹起,我想趁送茶递烟的功夫,也瞟几眼,提升我的川牌技艺,免得院子里的狗蛋总说我的牌技稀狗屎烂。大舅、二伯、父亲三人围着我家那张小圆桌坐下,瑟瑟的冷风穿过桌下,他们的裤脚有些舞动的迹象。“把家里的那个大烘笼放上木炭提来我们烤火!”父令如山倒。我赶紧在堆放杂物的那间空屋里寻出家中最大的烘笼,提着红彤彤的木炭,放到他们的脚边。那时打牌不输钱输米,玩的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一圈下来,输牌的就贴着我用作业本撕成的“胡子”,赢牌的则高谈阔论,好一番得意的神情!母亲的纳鞋底技术是远近闻名的。第二天,寸厚的大雪覆盖了我们村庄。春节触手可及,母亲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们几个孩子都如期穿上她亲手缝制的布鞋。她要与时间赛跑。她提出麻篮篓,戴上顶针,粗大的麻绳在她的指尖与鞋底间穿梭。见母亲在纳鞋底,院子里的婶婶嬢嬢也跟风似的,每人一手提麻篮篓,一手提烘笼前来聚在一处,围成一圈。家长里短,伴着烘笼的温度,缭绕,升腾。
      烘笼里毕竟装着燃烧的木炭,安全尤为重要。幼时冬季的悲剧里,总是某某小孩烤烘笼时不小心烧烂了裤子,某某大人晚上把烘笼置于床边,把蚊帐、被窝一并燃烧,某某学生趴在烘笼上做作业,书本掉到木炭上,抢救起来的书本早已半身不遂……悲剧是用来教育人的,父母总在我脑海里安装“金箍棒”——给烘笼里放置木炭的时候,不要一次性放太多,十粒即可;烤火的时候,不要靠烘笼太近,安全的距离,自己掌控。
      生活踩着高速的列车奔跑,烘笼寿终正寝于农家屋舍的阴暗角度,一度照亮我童年的鲜活影像,定格在了遥远。但,烘笼所散发出来的温度,渐次分明,在所有的寒冷中。

       徐成文,男,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已在《读者》《散文》《工人日报》《军报解放》《中国审计报》《中国信息报》等全国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重要更正:
    本刊2021年12月10日(第202期)把诗人北辰的藉贯误弄为“山西",应为“河北",特此更正,并向北辰诗人致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