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政兄弟这一辈是王夫人管家,因为人家虽然是二媳妇,但是进门早啊;珠琏宝玉这一辈是王熙凤管家,因为大媳妇“尚德不尚才”啊。 看了几部宫斗戏的人,总以为管家权是很大的权力,人人趋之若鹜,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权力和责任是相伴生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才干,那权力带来的利益,是不足以抵消责任带来的辛劳痛苦的。 《红楼梦》里的人,倒一大半不愿意管家:如果贾母愿意管家,有她的辈分放在那里,哪能轮到小辈?如果王夫人愿意管家,又何必着急把权力委任给不到二十岁的年轻王熙凤?如果有人愿意管家,何至于王熙凤一病倒,王夫人就急得“失了膀臂”,连亲戚家的女孩子也借调过来了。 好吧,想不想管家,咱们先放下不说,再说王夫人当家的经过。贾赦是长子,当然应该先结婚,然后贾政才娶了王夫人。贾母独立抚养儿女成人,娶也媳妇之后,也很愿意把管家责任交出去,自己享清福之余,从旁指点,也就够了。——也不全是为了享清福,还有锻炼人才的用意。再出色的人才,不给他(她)机会、不让他(她)锻炼,他(她)是成不了才的。 先管家的,应该是贾赦的原配夫人。但是呢,这位大太太活得不久,在生下贾琏后就逝世了。管家之责,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王夫人手中来。然后才有贾赦续娶邢夫人。论长幼,邢夫人是嫂子,王夫人是弟媳妇。可是论入门时间,却是王夫人在前、邢夫人在后了。 如前分析,也可以从作品中看出来,王夫人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管理家务。如果续娶的邢夫人又能干又想干,她也未必没有机会参与。可是呢,邢夫人出身低,贪婪,苛吝,又愚又犟,对(继)儿女冷酷无情,没有信任的奴仆……这些因素综合下来,荣国府怎么敢请她来管理? 邢夫人自己也不想管家。“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聚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结果就是邢夫人不想管家、就不管家,而王夫人不想管家、却不得不管家。 前面说了,王夫人的管理才能并不出色,也就是个“不过不失”罢了,荣国府其实很需要新的管理人才。可是,好容易等到李纨过门了,又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李纨的冷淡跟她的寡妇身份有关,但绝不会是完全因为寡妇身份。试想一下,湘云将来也早寡,会跟李纨一样的性格吗? 李纨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跟王夫人是相通的:她对于应尽的义务并不推辞,但也绝不会主动去争取什么。就连起诗社这么风雅好玩的事,她“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但“想了一想”之变后,就不提了。好玩的事儿都是这样,更不用说责任重大的管家事务了。 王夫人年纪并不大。到宝玉挨打的时候她“已将五十”,在贾珠娶妻的时候最多四十上下。从年纪来说,她也不需要着急地移交给并不熟悉的儿媳妇。 等王熙凤过门,情况又不同了。王熙凤有才干(“从小杀伐决断”“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也贪权,而且从小在贾府来往,熟悉人事,又是王夫人信任的娘家侄女,又是贾赦的儿媳妇,兼具两房的“背景”。 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跳过李纨,由王熙凤管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虽然是顺理成章,可是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是偶然,两个也是偶然。偶然得多了,难道就没有潜在的必然性吗? 让我们把眼光放大一点,走出荣国府,再到相邻的宁国府里去看看。现在的宁国府是贾珍当家,他是贾敬唯一的儿子,也无所为老大老二。可是上一代的当家人,贾敬,怎么那么巧,也是老二?虽然人们不叫他“二老爷”,可书中虽不大书特书、却也专门提到的贾敷,才是真正的老大。 “家有长子,国赖大臣”,宁国府的长子早死,荣国府的长媳早死,下一代的长子又早死,本该承担责任的老大不约而同地缺席,正暗示着贾府人才的缺失。 而人才的缺失,正是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这句话,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