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年少时横行乡里,却因诗词受到后人称颂,并与柳宗元齐名

 综合历史 2022-12-08 发布于广东
在唐朝时期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则是南衙卫兵,而南衙卫兵又包括了所谓的“十六卫”,但千牛卫和监门卫,只负责警卫、仪仗,也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与明朝的锦衣卫不是一个性质的,所以千牛卫并没有什么实权,更多的是一种虚职。
不过再怎么说,千牛卫也是皇帝禁卫之一,职衔高一些还是能与皇帝亲近的,所以在文武百官眼中,依旧是需要小心应对的存在,尤其是民间百姓不懂这些,观念里只有民不与官斗,因此千牛卫在民间,也是百姓避之不及的存在。
不过由于千牛卫的性质,几代人下来便腐朽了,成了世家子弟门荫入仕的路径之一,所以里面的人多数都不是武功高手。
官宦子弟靠着关系做千牛卫,就是图那身“虎皮”,以此捞点油水,所以里面的人基本都是不学无术之徒,更甚者还会横行乡里,与恶霸没什么区别。
这少部分人,估计是在家当大少爷当习惯了,虽不敢在皇帝面前嚣张,但下班之后就开始目无王法了,比如欺男霸女,比如看见好东西就强行索要。由于所犯之事不大不小,基于他们千牛卫的身份,百姓不敢告官,官府又不愿意管。
这些浪荡子弟中有一人名为韦应物,由于出身显赫的高门大族,所以才敢如此豪横。那么,韦应物的家族有多显赫,让他胆子这么肥?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在唐朝时期,杜氏家族出了十二个宰相,而韦氏家族则更厉害,出了十四个宰相,可见京兆韦氏底蕴深厚,而且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做过唐朝右丞相,父亲韦鉴是个著名画家,做过宣州司法参军。
除此之外,从汉朝开始,就流行一个说法:京兆韦杜,去天尺五。也就是说,长安城韦氏和杜氏家族,距离天皇帝仅有五尺距离,足可见韦氏的昌盛和显贵。
但也因为资本雄厚,导致韦应物不知读书为何物,整日赌博醉酒,在江湖上打打杀杀,直到十七岁和人打架并吃了官司后,才知道读书的可贵。
其实韦应物本性不坏,之所以性格放荡不羁,与当时的盛唐风气有关,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崇尚武功,总是做一些游侠剑客、马上取得功名的美梦。
只是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大唐盛世变成中晚唐末世,这个历史转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韦应物,差点打断了他的浪子回头之路。
当时韦应物正在发愤图强,刚刚当上御前侍卫,却不想长安失守,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往四川,竟然没有带上御前侍卫一起跑,韦应物就此成了乱世之中的流浪者。
也许人总是有点“犯贱”,在逆境中往往能爆发出更大的潜力,韦应物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没有屈服,还有了报效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想法,并就此静下心来学习。
同时,韦应物也明白了,门荫入仕不是正途,只有读书考科举才不会被朝廷抛弃。后来在安史之乱平息时,他便考上了进士,并相继担任过滁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务。
韦应物年轻时虽是浮浪子弟,但当官后却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清官,在他当父母官期间,写了许多诗歌,其中一些诗词成了后人称颂的名篇,比如我们都学过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也许是当初的经历,韦应物的诗词风格清朗疏淡,既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派的悠然闲远,亦有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韦应物的人生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从五陵恶少变成唐朝著名诗人,还能与柳宗元等人齐名。
韦应物一生留下了数百首诗篇,不仅让自己名留青史,还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并不能因为一个人早年的行径,而否定他一辈子。
少年人不懂事,犯错是很正常的,就像中国首富马云,据说小时候也经常打架,在大人眼里不是个好孩子,但只要知错能改,总会有一番作为的。不知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