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北岸风雨廊桥

 小尘记录 2022-12-08 发布于安徽
作者 洪小尘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歙县廊桥现存两座,北岸风雨廊桥是其中之一。

9月22日,在北岸村书记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北溪河边走,杨柳依依,绿荫如盖,宽敞平坦,城墙式的沿河栏杆,一座长长的三孔石拱廊桥挺立在地砖式的石板路尽头,倒映在清澈的北溪河中,十分婉约。

我拿起相机咔嚓几张分享到朋友圈,便有外地微友咨询起来,这就是北岸国保风雨廊桥

相传北岸吴蕴知地理,在村中心北溪河上设计三孔廊桥蓄气聚财,并在廊亭内设观音龛座以镇邪。

北岸廊桥,长约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斑驳的墙面、暗灰的桥石,使廊桥显得非常古朴、沧桑。

桥身建于明末,长廊建于清代中叶,封闭式砖木结构长廊,可以为往来行人遮阳、挡风、避雨,也可以供人小憩。2013年被列为国保,是黄山市最佳摄影点之一。

南北两端均有厚木巨门,南端门额书“乡贤里”,可见北岸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特别多。

北端桥头门额书“谦庵旧址”,是北岸人对先贤吴宗尧的纪念吴宗尧,字仁叔,号谦庵,是明万历23年乙未科(1595年)进士,正直清廉,授山东青州益都知县,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天启年间,赠光禄寺少卿,赐重祭,任用他的一个儿子为官,这里是其旧居所在地,因此桥额书“谦庵旧址”。

“谦庵旧址”门墙上嵌有一块古石板,上刻“府大路过桥”,这在我国民间很常见,目的是镇邪压殃、保佑平安。向左一转,即是去往歙州府的古道。

廊内全是古朴的徽派木架榫卯结构,11 阁,沿墙均置坐凳,北端西侧第二阁置“美人靠”,想必是乡绅贵人的雅座了。

内有许多根木柱,一根柱子上写着“开水不沸切不可喝”。据说以前这里一年四季向路人供应茶水,这也是行善的一种。

桥内,东侧廊墙是八个大型方窗,用砖砌成龟纹、梅花纹花格,格窗虽是通风所用,却非常精致,桥额中央刻书“西流毓秀,是指北岸山水秀美、人才辈出的意思,也包含着许多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愿望

西侧廊墙为八个镂空花窗,窗花均以砖砌成满月、古瓶、葫芦、树叶、书卷的样式。

由窗内向外看,流水、人家、山林、田野,每个窗都是一幅画,凭窗观景时 产生种种审美联想,是徽州最长最美的廊桥。

遥想古时北岸的元宵节、八一节、春祀秋祭,出地戏、唱社戏、嬉菩萨、舞板龙、撑百鸟架,全村老少出动,都要游过廊桥,廊桥周遭四方商贩皆趋之摆摊设点,久而成物资交流庙会,人山人海,规模宏大,十分热闹。

民谣云:不管有的吃呒的吃,做双新鞋到北岸,去看“八月一”。凭此可以想象,当年的北岸、廊桥该是一种怎样的热闹景象。

北岸廊桥集独特的徽派建筑艺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于一身,向东通往歙州府城,向南通往杭州,明清时期是当年徽州人走出山外的一条重要通道之一,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目睹了多少故事,依然续写着徽州北岸古村今日的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