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牛进庄东赵河回族张氏族谱(始祖伯林、培林)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2-12-09 发布于河北
沧州牛进庄东赵河回族张氏族谱(17则)
(一)序言
1、序
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
合抱之木,必有其本;千里江河,必有起源。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史、志、谱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不断融合、不断同化的大家庭,正是这种不断融合、同化的过程,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家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家族的兴衰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兴旺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一个国家不可无史,不可数典忘祖。同样一个家庭亦不可无谱,无谱则不成家族。家谱是一个家族血脉相承的历史图集,修谱可以实现详古系、联亲疏、厚伦谊、序昭穆、备遗忘、睦族孰宗、敬宗尊祖之目的。
吾张氏先祖,在文皇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授予锦衣卫职。明永乐二年(1404年),兄弟二人陪同慈母,由南京二郎岗,北迁至沧州,奉旨占籍入将一里六甲民籍,兼入利民场刘东毫灶籍,长份落居沧州东南牛进庄,后次份落居东赵河。数载后,次份乏,由牛进庄长份过继一子,其后子孙葳蕤绵绵,枝繁叶茂,随人丁的增多,牛进庄分为四大门,赵河分为八大门。
自明永乐二年吾先祖迁沧,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六百多年来,我张氏子孙蒙先祖之阴德,绵延不绝,人丁兴旺,不仅在当世为名门望族,而且支脉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有记载的有:牛进庄、东赵河、辛店、孝子墓、南潭子、牛市街、孔店、芦家园、孙庄子、军马站、自来屯、仵龙堂、刘郭庄、三拨、许庄子、土楼、吴庄子、小园、刘七庄、青县小张庄、哈尔滨双城堡、高碑店、白集、尤庄、孟村街、东河、王寺、羊二庄前街、沧州义和街小东庄、黄骅市后街、羊二庄后街、东湾、北大赵村、故城、孟村塔上、小辛堡、沧县达子店、东段庄、西段庄、大马庄、齐庄、羊三木、张金庄、唐洼、杨庄、刘洪博、海丰镇、八里庄、唐山市开平、老盘庄、霸州雄县、中捷大郭庄、盐山刁庄、刘皮庄、辛庄子、中捷大丰庄、沧州回民中学、孟村文台、沧县范庄子等地。
沧海桑田,由于历史的变迁、年代久远 、加之旧时兵荒马乱,致使通讯不便;支脉越来越多,居住地越来越分散且远,相互往来亦越来越少;出现了相遇不相识,相识不相知、长幼不分,辈次不辨的情况,虽是一本之亲,但难溯同本之源。时值太平盛世,寻根溯源修谱之风遍及华夏,所幸我族各分支已动手修谱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暮春,沧州小园支谱杀青,知感“真主”,邀请各地承续张氏族谱人员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各地族人分别介绍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编修本门支谱的情况,大家情绪很高,经与会人员合议,在各地承修的基础上,决定编收吾张氏宗谱。为了慎重起见,先动手编纂一部《张氏宗谱简介》。这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首先成立了编修小组,确定次支小园张云洪为负责人,吴庄子张德才为书记员,成员有东赵河张洪涛、牛进庄张希元、许庄子张志良、小园张云生、大孝子墓张祥青等七人组成。会上,编修小组讨论、通过了编修规划,并初步确定了《张氏宗谱简介》的内容,对迁徙点和迁徙过程进行了认定。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加之编修人员水平所限,《张氏宗谱简介》未必尽如人意,若能如期完成,权当抛砖引玉吧!坚信吾族中后贤,定能承先启后、重修至善、如此祖宗之幸甚,族人之幸甚也。是为序。
十九世孙 德才 沐手敬呈
2015年7月
2、序言
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
无限赞美真主!全能全知的主。他赐予我们伊斯兰的信仰,让我们从中获得安宁,吉庆。愿主赐福他的使者及一切追随正道的人平安、吉庆!
伊斯兰---顺从---和平。顺从即顺从真主,顺从圣人和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前日接云洪兄之令,让我侧重教门,为此次修纂家谱作序。我自知无才无德重任难当,但兄命难违勉提笔以试。
爱是伊斯兰的真谛,简言之即敬主爱人,我们修续宗谱即是引人行之大爱。真主云:“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绳索,不要自己分裂”。《古兰》(三.一0三)。他告诉我们人类本是同宗,都是阿丹的子孙,让我们团结在真主的道路上。贵圣人说:“你们延续谱系以便更好地接续骨肉亲近。”这就点明了修谱的意义所在。
我张氏家族自金陵北迁至今六百余载,因家族支脉繁兴及事态多变而难分亲疏。幸甚!今欣逢盛世,又有各门缮存支谱,借我支去年赞主贺支谱修竣之便,邀各支精英族众以聚共商编纂总谱大计。然欲成一事何其艰辛,也是真主的考验与恩赐。其间大小聚会十数次,编修小组人士足迹遍及华夏,其辛勤劳苦自不及缀言。如云洪兄为之专职,洪涛兄东奔西跑呕心沥血,德才弟为查阅资料长夜不寐,希元兄为之病卧在榻。行善见善,求主加倍的回赐他们。
知感!在真主的襄助下,《张氏宗谱简介》即将问世。他涵盖了我族氏迁徙时间地点及过程,贤人善事,族规家风,为以后的总谱成册奠定了基础。
水源木本,鸦哺羊乳。为人者更宜知恩相报,报主原造之恩,以行教之五功:知亲厚育之德,必遵人之五典,方为仁人也。是故望我族众谨遵主命人伦。更祈真主慈悯我族先人,赐我们正信,想饶我们过错,赐我们族兴业旺,两世吉庆!
十九世孙 伊斯玛诶莱 云生 敬书
3、序
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
元末明初,战火频频,旱涝连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中原大地,千里荒野,村室荡荡,杂草丛生,人烟荒芜。明初国库空虚,百业待兴。皇室为了增加赋收,促进农业生产,曾先后十八次移民冀中大地。大部移民来自山西,沧州多数姓氏族人是在十五世纪初、中期移沧安居的。当时随燕王北迁者多是皇室功臣,迁后得以奉赏赐地,免除赋役,我张氏之族就是其中之一。
据考,明初迁沧之张氏有数支,若狐狸墓张氏,其谱载:我张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石门寨母子村人,明帝永乐二年我始祖三人仕任就迁。士鸣公钦命武德将军,勋劳绩著,以永乐甲申年就迁直隶河间府青县城南狐狸墓,赐准占沃土,叁佰贰拾肆顷,恩免赋役之劳。又如孟村泊北张氏是明初锦衣卫指挥使士能公之后,从山东信阳县迁来。而我张氏是在永乐二年由南京上元县二郎岗迁来。当时兄弟二人御母,居沧州东南刘信庄(牛进庄),定居后,弟又迁至东赵河定居。
《张氏宗谱简介》是我张氏自迁沧后六百余载首次系统载谱之史料。是为序。
阿米乃 十九世孙 云洪 谨辑2015.3
4、前言
国兴修志,族旺续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修志续谱,反映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乃中华民族之美德。岁月蹉跎,历史沉浮,社会变化,天灾人祸,张氏宗谱原始资料在20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年月,我们的祖辈,费至千辛万苦把各地的资料汇集起来,集中段庄,前往天津印刷,而在解放天津途中,遭遇大火焚烧,使前祖人费尽千辛万苦所集中张氏宗族全部资料毁于一旦,给我们家族造成不可换回的损失。
1998年吴庄子张德平、张德才等人开车来到牛进庄找到张希元,来东赵河找到张洪涛寻找张氏宗谱原始材料,当天张德平先生把我们一起领到黄骅以东几个村子寻找张氏家族的原始资料,什么也没有找到,空手而归。当时西域饭店经理张长岗提出,如果几位长老整理张氏宗谱、修理老坟、立碑等项一定大力资助,最后我们几人去西段庄找到张秉儒老先生,共同研究办法,决定暂时各自回本村整理各院支谱,各村支谱整理完之后,我们再研究其他事宜,当日我们住在黄骅张德才家中二日,张德平和吴庄子几位乡老把吴庄子支同治十年、辛未年1871年的谱序让我们一看、眼前一亮,从而坚定了续张氏宗谱的信心。第二年,通过亲属联系,我们又见到许庄子张氏支谱,道光二年,壬午年,1822年谱序,这两份先祖留下的谱序为续张氏宗谱提供有力的证据,给众乡亲指明方向。在此,我们要感谢护谱的英雄,吴庄子十八世人毓琚、毓森二位老人,和许庄子二十世人书堂之夫人“尹明英”女英豪杰等几位英模为张氏宗谱作出贡献,是值得后人可歌可颂的,为后人作出榜样。
修订族谱,可使族人展卷而知祖宗源流,世系分明,辈分有序,祖籍何乡,出生何地,历任何职,迁移何方,人口若干,卒葬何地等。尽管叶落九洲,始终根同一处。有了族谱,便可一目了然,相互沟通联系,从而使后辈不忘宗亲血缘,不忘亲情手足。有了族谱,可铭记先祖创业之艰辛,珍惜今日来之不易,以启发扬祖辈艰苦奋斗之优良传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再创辉煌,家族得以兴旺发达。
2014年后春,沧州市东小园村张氏族支,十九世人张云洪、张云生兄弟二人完善修续小园村张氏支谱,并知感“真主”,祝贺在清真寺接待贵宾,邀请方圆各地承续张氏宗谱的人员,为此当日大家共同研究牛进庄、东赵河张氏宗谱近况,并且成立续谱编纂小组,由张云洪负责全面工作,每月由张云洪做东集合一次研究续谱事项,明确分工。
大家情绪很高,都非常赞同张云洪、张云生兄弟二人对于承续我张氏宗族这种无私为公投资人力物力的这种奉献精神,并且每位投入续谱的各县村的所有人员都义不容辞,接受任务,集中资料,每个人都抱着忠垦的态度,尽所有力量,同云洪、云生兄弟二人共同完成承续,牛进庄、东赵河张氏家族辑成一本的新时代、新风尚、新伟业的张氏宗谱,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我张氏族人,遍布国内外及全国各地,人才辈出,但是百分之八十的人员失去家族观念,外迁多地,由于文化差异,观念不同,现在搞这种文化,是个很艰难的工作,但是我们这些人有信心,有决心,有强大的推动力。我相信我们在云洪、云生兄弟二人领导下,众多乡佬一定能胜任这项任务,力所能及搞出吾张氏宗谱。
东赵河 张洪涛 谨辑
2015年5月22日
(二)东河支简介
5、序
据口传云:吾张氏祖先,南京地区之回族农民。于大明永乐二年奉命移民至沧州境内,定居牛进庄。经二百六十四年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清初吾十世祖志贤公膝下有七男,因灾荒由其长子道德公率胞弟道明,道通,道远,道善,道成公共六人于大清康熙七年由牛进庄张家院迁至东河,营室筑革卜居,分为六门。惟道礼公年稚未离守祖业。时至十二世鸿云公之长子天治公迁居东河称为七门。
东河张氏家族是牛进庄始祖的一个分支,十世祖志贤公之先无考,不宜上溯,故我辈为后者,尊志贤公为我东河张氏家族之始祖,此公安葬于牛进庄张氏第三祖茔,由其七子道礼公遗守于足下矣!
十九世 德芳字永贵 敬序
一九三七年岁次丁丑九月九日
附注:另据牛进庄迁往外地之张氏门谱记载,吾张氏始祖原籍居南京应天府,上远县,水溪门外,二郎岗二道胡同。
6、后记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感赞真主!引领我们完成了我宗北迁之后六百余载来,首部宗谱的编修工作。业已付梓。首次印刷四百部(其费用由云洪本人支付,计贰万余元)。因诸多因素,失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求真主饶恕,族众谅解。
感赞真主!指引我们组建了张氏祖茔管理委员会,简称《茔管会》,并组织了我宗牛进庄祖茔较有规模的修缮工作。
祈求真主!继续引领我族众走在正道上,慈悯我族众幸福安康,两世吉庆
阿米乃
十九世孙 云洪 谨书
7、东河张氏族谱序
查我张氏家族自大明初期移民至此地定居,而我先祖并非圈地占产名门豪户,实际上是附属于其他姓氏贵族之农民,故历代繁衍生息梗概皆为口传,既无文字记载更无家谱传世。我东河张氏门系族谱能有如此珍贵史料实乃先父德芳公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在一无史料二无帮手的条件下,对一位农民来说,以不可想象的牺牲精神,经过几年的考察、访问把东河的张氏家族宗支世系整理起一份难得的资料。然而,当要系统归纳成谱之际,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战乱,饥荒使其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一义举被迫辍止,待日寇投降后,意欲动手整理,但因早已忧愤成疾,并于一九四六年农历四月十日不幸与世长辞,终年四十四岁。
先父之遗稿虽珍贵但零乱,当时我很年幼受先父之遗托,我担起了系统整理这部族谱的使命。按原稿设计撰写,终于完成了我们东河张氏支系后裔而今见到的惟一抄本,即《东河张氏族谱》。先父当年这一举动,作为张氏家族的一员,寻根求源,将先族艰苦创业之精神延续下去,既无愧于先人也无愧于来者……
吾张氏族谱从完成初稿已过去五十载,我欲将本谱加以增续,但我重病在身,无能为力实难如想,故拜托家乡父老,完成增修复印之重任,将无上感谢。同时为纪念本谱奠基人辞世四十一周年而作序。
二十世 景星字辉
一九八七年农历四月十日于唐山市
8、东河张氏族谱新序
家无谱犹如国无史、县无志。国有史,纲纪政教则明;县有志,一方风土人情,物产文献则清;家族有谱不仅宗支世系可辨,且可承前而今传于后,有木本水源之思。
我张氏迁居东河已有三百二十六年的历史了。民以食为天,我十世祖志贤公膝下七男,可家境一贫如洗。清康熙四年,大旱,籽粒不收;康熙六年,又遭陆路行舟之大水灾,全家陷入危难之中。为了生存,我十一世祖道德公兄弟六人,背井高乡,于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春迁徙东河,借住房屋租种土地和垦荒。虽环境有变,但依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步入艰苦创业的新路程。至康熙十七年,这十年有九收,给后来繁衍生息打下基础。
康熙二十七年先后经二十年的劳作有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但逢灾年仍是糠菜半年粮。为增加收入,在农闲时,从事粮、棉、油商业性的经营,以附补款。经济收入逐年上升,土地也随之增多,但多数为盐碱,贫瘠和荒芜土地,为了利用和改造这些土地,经十几年的时间栽种红荆和芦苇。尤其使后人自豪的是:东至杨家坟地,西至后坑沿,南至古河道---屯氏河北岸,北至庄科地,只长茜草,不长禾苗的二百多亩荒地上栽种枣树,不久东河的特产-—大枣誉满天津和津南沿海一带,这片枣林不仅给东河的特产增添风采,而且经济效益大为可观。
至道光年间土质肥化,变为耐涝的良田。咸丰年间,东枣行,北枣行近六十亩的枣林被伐倒改种庄稼。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前夕,这片枣林的主人,仍为我张氏家族所属,可惜从抗日战争到人民公社化,逐年遭到砍伐,而今所剩枣林不及当年的二分之一。尚有很多三百年树龄的老枣树,仍枝繁叶茂,是铭刻先人们勤劳智慧的丰碑,他们的匠心和业绩将永垂于世!
从康熙十二年经雍正、乾隆、嘉庆至道光初年,是清王朝的盛世,也是我张氏兴旺发展的过程。当时在农村土地是生产资料的主要部分,它不仅是依赖生存的基础,而土地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家族富有、贫穷的标志。因此,经六代人的艰苦奋斗,从垦荒开发到购买,从少到多,虽非均为肥田沃土,但在占有量上,已是全村土地的半壁江山。然而,这半壁江山来之何等艰难?尤其自然灾害频繁,不知付出多少血汗和艰辛。从康熙七年到咸丰二年的一百八十四年中,就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三十六次之多。最可怕的是连年遭灾之大饥年。例如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大旱不雨,频岁苦之历凡三年,路旁饿殍甚众,民多外流。雍正元年至三年,两年大早一年风灾。乾隆二十二年,连续三年大雨如注月余不止,又是一个大饥年。我族先人并未被自然灾害压倒,而以他们坚韧不拔之毅力和百折不挠之精神,拼搏向前,几经沉浮,幽谷迁乔并屹立于其他氏族之林的一个家族群体。
查我张氏家族各门的发展很不平衡,第一代三门乏嗣,第二代发展为七户,第三代,二门两户各自迁往内蒙古和广东,四门和六门乏嗣,此时只剩长门和五门的四户,不足三十人。五门十三世祖天爵公出嗣,继承六门之业,形成三足鼎立之门庭。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发展为十七户。至民国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经二百六十五年的繁衍发展,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第七代健在者仅八人)为三十六户,二百二十八人。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九三年,是由饥荒、战乱向安居乐业巨变的六十年。一九三四年、一九三六年大旱,一九三七年淋雨四十天不止,平地行舟,同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扫荡,烧杀抢掠,村无宁日,人无温饱,人身生死难卜,财物被洗劫三次,被杀害者四人,是历史上最惨苦的凶年歉月。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政权更迭结束了逃难的岁月。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陆续迁往北京、天津、唐山、东北各省市,甘肃、广西、内蒙古,沧州等地达三十余户,且均有良好的归宿,他们在各行业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百多年已经过去,物换星移,当年的盐碱地已变为良田,果树成林,鸟语花香,农业、工业欣欣向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先祖代代相继,为其后代筑巢觅食,辛勤耕耘,无怨无悔,接续操劳数百年所追求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理想已实现。
因此,我辈及来者要缅怀祖辈艰苦创业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眷恋哺育我们的这方热土,珍惜先人艰苦创业之精神遗产。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实践就是明天的阶梯,经过十一代人的接力拼搏仅仅跨上第一级台阶,磨望未来,我张氏家族,沿着先人的足迹,团结奋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十世 景和 敬序
一九九四年四月四日
9、东赵河村张氏索谱
当今感世,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水有源树有根,家祖不可无谱,犹国之不可无史,谱之作将以重伦纪厚风俗,使其子称得知源委之所自也。
新中国成立前,东赵河村十六世祖讳“长源”召集张氏先祖名人百余名人员参与修缮张氏族谱,把当时所有的原始资料集中到黄骅段庄,装车运往天津印刷,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天津大乱中,故而所有资料遗失,所以牛进庄东赵河家谱原始的资料全没有留下来,为当今修谱带来莫大的困难。我们各地修缮张氏宗谱的人们各地巡防找到两份可薰的支谱的序言:
(一)南皮县三拔许庄子道光二年壬午年1822年;(二)黄骅吴庄子支谱大清同治十年,辛未年1871年。我们感谢南皮三拨许庄子十五世祖“书堂”的夫人“尹明英”这位护谱的女中精英,我们永远纪念她。
张氏本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人也,大明永乐二年从文皇靖难有功授锦衣卫职奉旨占籍居沧州城南牛进庄入将一里大甲民籍兼入利民场灶籍丁名元勋长份安业牛进庄,次份安业东赵河。
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年四月1822年。
感谢黄骅吴庄子十八世祖(艈森)和刘七庄十八世祖(艈琚)二位护谱英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以本人生命安全为代价挽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后代永远纪念他们,万古长青。
10、吴庄子支谱序
吾宗自金陵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从明永乐二年伯林、培林公兄弟二人共御母氏北迁沧州城东南刘信庄居焉,后培林公独迁东赵河居焉,不幸无子仍从刘信庄过继承嗣追其后子孙绳绳愈久愈盛,刘信庄剖为四大门东赵河分裂八大门。
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仲夏谷旦1871年
根据两地谱序基本有据,东赵河祖传大庄有四大院之称,小庄也有四院存在,但社会是变化的,发展繁衍迁进迁出,大有变化,现在东赵河大小庄总共出现二十六个支院,多年系统考察东赵河十世以上的资料没有,只能从十世祖往后按自然支院记载,形成现在的东赵河全村张氏宗谱。
我张氏先祖从南京迁来落居牛进在为一世祖立莹,牛进庄村南,东赵河先祖五世前族人都葬于牛进庄老祖坟,东赵河各支院六世祖立莹。
东赵河大庄称四大支院
(按家谱目录六支院)东南院,为长份支院(七支院)由东南院迁出,居黄骅郑家口子村(八支院)由东南院迁出,居青县管庄村
(十六文院)白爷支院同东南院的二老坟相近失考,独占一支
(九支院)东赵河大庄油坊院为二份院
(十支院)东赵河大左西南院为三份院
(十一支院)东赵河大左西北院为四份院,西北院东支院
(十二支院)东赵河大左西北院西支院迁居大徐寺支院长份
(十三支院)西北院西支院迁居新县支院,次份
(十四支院)西北院西支院迁居黄骅段庄支院,三份
(十五支院)西北院西支院,四份
(十七支院)先祖十一世祖由黄群段庄落居东赵河大庄(阿訇世家)
(二十三支院)先祖十五世祖由黄骅段庄双武院移居东赵河大庄
(十八支院)称锅饼院先祖十大世祖由沧州南潭子迁居东赵河大庄
(二十二支院)称羊肉馆院先祖十五世祖由沧州花石庵移居东赵河大庄
(二十四、二十五支院)两院新中国成立前外地逃生落居东赵河大庄
(二十六支院)先祖十四世祖讳“八爷”由黄骅郑家口子回迁东赵河大庄大槐树下安居
11、张氏宗谱目录(东赵河小村)
(一支院一四支院)东赵河小村大槐树下四个院统为一个支院。小村家南二老坟前排为八座坟定为四个支院的先祖。十世以前失考。
(五支院)本支院是小村大槐树下一先祖移居东北一地,地名“双城”回迁落居孟村县正道村店。
(二十支院)先祖在十四祖由九女河迁居东赵河小村安居
(十九支院)根据海兴县后龙庄村新发现老家证记我,东赵河小村八世祖“逢春”一子讳“芝辨”葬于东赵河小村黑牛洼墓地,九世祖“芝辨”八子,长份讳“道一”定居后尤庄村为前支院,二份“道二”定居廊坊地区张龙洼村、三份“道三”定居褚村店子,四份“道四”少亡,五份“道五”定居后尤庄本村为后支院、六份“道六”是东赵河小东头,为(十九支院),本院同刘七庄村为一个支院,七份“道七”,八份“道八”两院的后裔是东赵河小村西院(二十一支院)。
张树田 张桂起 张定文 张云甫
张广明 张芝成 张希林 张洪涛
张绍红 张责贞 花世华 张洪栋
张文喜 张忠德 张德光 张建东
2015年3月6日辑
12、小庄四院九里河支前言
从清朝初年茂才老人带儿媳马氏来找当兵的儿子万胜(当时万盛是军官),茂才老人来到东赵河在姑太太亲落户,后来置庄田两处。一处是现下提里庄,一处是九里可。居来茂才和夫人回氏去世后葬到东坟,村东姑太太家坟西,后来马氏夫人到九里河去住。万盛老人战死后,马氏夫人在九里河受佃户气,又回到了东赵河。马氏夫人生儿五个,后来分为五大院。
二、三、五院出走无回,家中只有长院和四院,所以又分东西两院,长份定坟在村北为东院,四份在老坟为西院
注:西院长门十四世二份十五世玉奎爷在1941年因自然灾害家庭生活拮据,托家离开东赵河去了青县定居,十大世张广录在1959年去了宁夏石嘴山瓷厂工作,现全家居住在石嘴山瓷厂。
东院十四世三份十五世十六世三份张广德在1951年去辽宁省辽阳县高力沟清真寺任阿訇,现全家在高力沟居住。十六世长份十七世三份张金华在1953年跟随张广德伯父去了辽阳县和伯父同住,结婚后搬到辽宁本溪市,现全家居住在本溪市。十六世长份十七世二份张连科在1965年当兵离家,于1969年转业到宁夏银川市,现全家住在宁夏化工厂家属区。十六世长份张广文于1975年携妻带三子即:长子连杰,四子连发,五子连波一同来宁夏投奔二子连科,现全家居住永宁县仁存乡雷台村
原谱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烧毁,根据我的记忆和老人传说写的此谱,可能不太准,但从十四世以下准确。
注:本院和第四院十世同是茂字,相住很近定有渊源 张洪涛
整修人:张光明
1998年1月
12、东赵河四大院谱牒
序言
我始祖兄弟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应诏由南京(古上元县)二郎岗,移至沧东南赵王河东岸占产立村,取名东赵河(今孟村东赵河)至今六百余年。
四位祖逝世后,立茔东赵河小村南,先祖名讳均失考。尚好坟墓俱在,前排为四祖与祖太八尊之墓,后排为列祖列宗坟墓,计有叁佰余尊。
忆祖溯源,念主恩典,继祖德范,尊圣训言。我祖辛勤耕耘,生活追求平安,托主之恩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忠厚善勉。
祖传多支宗祖,为谋生存迁移外埠,略记:哈尔滨、青县、高碑店、沧河西、沧南门外、许庄子、邯郸、天津、保定、孟村北头、后尤庄、段庄、张金庄、东北赵东等等。祖是生命之源,祖功祖德理应树碑之传。
几百年来,四大院裔孙、未显官宦,道德楷模层出不穷,就近代伊斯兰长老,大阿訇十五世讳瑜声,十六世讳玉琨,十七世讳宝光,十八世讳文朝,十九世讳桂林等,扬德善,倡清廉,教诲伊斯兰宗旨。
十七世讳春岚为国捐躯。十八世讳文才、文善科局之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继祖风延祖德。
本谱是在讳宝贵、宝瑞与先人贵臣马老先生讳桂起,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及一九八九年二月两次草记的基础上,经讳文善、桂起、洪涛、桂玉、德胜共同努力,多年续修,于二〇一三年整理成册。
谱书是反映一个姓氏家族,生息繁衍过程的史记,也是国家人类发展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与道德思维的展现。祭祖乃我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裔孙者,不可不思,不可不诚也。
廿世孙 希岭 敬书
二〇一六年二月
13、青县大孝子墓支简介
吾家在明永乐二年由南京上元县二郎岗随驾北迁,长份占籍沧州东南牛进庄,之后,次份移居东赵河。相传四世之前列宗都随祖太安葬于牛进庄祖茔。之后,东赵河支在小庄南边由四位祖立茔,俗称“二老坟”。此茔地安葬六至七世后,又分别移迁他处立莹。
吾青县大孝子墓支始祖九世西山公之长兄云山公,二兄风山公都安葬在东赵河小庄二老坟北。惟吾始祖西山公(字,杰)因年禄不丰赴京谋生。在北京息室幸遇近侍唐公万寿家听差。唐公喜我祖品貌端正,爱其良才,以三女嫁焉。唐公乃青县大孝子墓村人,告老还乡而后桀祖随徙。唐公于本村东选吉地十亩,为张氏卜立茔地,又赐良田六十亩作耕织之本。
桀祖西山公生三子,长子希圣,配马氏;次子学圣,配尹氏;三子宗圣,配回氏。三门繁丁,枝繁叶茂。追根思远,迄今廿世有余。悠悠岁月,历史变迁,兵变多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五世兴临公主持狐狸草三门,十五世风延公、奎升公相携重修族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世修谱,60年代初十七世延阁公,戴氏宗亲庆銮公、十八世祥聚公、祥清公再续成序。可惜者“文革”十年浩劫,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政通人和,重修家谱,提上日程。虽广求细索,仍不可得原貌。谱系之存发自根本,再载世系,序长幼先有祖宗,方有今人。十八世祥聚公、祥清公、克勤公及戴氏宗亲睿浦,咨询考证历时十载。然使命所在,当仁不让,幸之者祥聚、祥清参与前次修谱。脉络尚熟于心,尽心尽力成此谱。
才智所限,条件所限,疏漏实难免,多有缺憾,希望后来者并力携手共同完善。
十八世 祥青 致辑
14、小庄西院简序
根据海兴县尤庄张氏家谱记载,八世祖“逢春”一子,九世祖“芝辨”八子配王氏葬于东赵河黑牛洼茔地,十世人讳“道一”定居尤庄前院,次份“道二”祖定居张龙洼,三份“道三”祖定居在褚村店子,四份“道四”祖葬于龙木堂,五份“道五”祖定居尤庄后院,六份“道六”、七份“道七”、八份“道八”三位祖居东赵河小庄西头,原谱遗失,东赵河小庄大槐树东院,刘起庄支,东赵河小庄西院在九世都是同一祖人。
十八世人张芝成
十九世人张桂贞 张洪涛谨辑
2014年11月1日
15、大庄四大院简序
据许庄子支(1822)和黄骅吴庄子支1871前张氏谱序认证,张氏先祖(1404年)慈母携二子北迁长份落户牛进庄后发展为四个院,次份迁东赵河后发展为八大院,自古以来祖人传谕东赵河确实遗留八大院之说,其中小庄大槐树下有四个院,大庄有四大院。大庄“东南院”是长份,油坊院是次份,西南院是三份,西北院是末份。近来考证,黄骅郑家口子、青县官庄都是从东赵河“东南院”迁出。“西南院”居外地者,有易县、唐山、秦皇岛、广州、北京等地,西北院东西两支,西支十二世人兄弟四人,长份朝阳公迁居大徐市,次份华元公迁新县,三份来一公迁居黄骅东段庄,未份伯友公居东赵河本村。
十九世人 张洪涛 谨辑
2014年11月1日
16、许庄子分支简介
谱序
吾宗大明永乐二年,自南京二郎岗从文皇靖难有功授锦衣卫职,奉旨占籍居于沧州城南七十里牛进庄,入将一里六甲民籍,又兼入利民场刘东毫灶藉丁名元勋,长门安业牛进庄,次门安业东赵河迄今世代久远,仅以可考者为谱内始祖,予始祖自东赵河移居沧州南门外安业,生卒失考,于东门外立茔焉。
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年四月
张氏家族许庄子分支先后迁入三支人,分述如下:
一、清康熙年间,十二世祖尔栋,行五字梁之,太学生职衔,携夫人刘氏从沧州迁居许庄子安家立业,逝后卜葬于许庄子西北里余立茔。尔栋公育有三子一女,长子速逊,字允藤号谦度道号西升,别号冲霄,于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子时生,于嘉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亥时卒,与夫人尹氏合葬于许庄子茔次,长份克逊公一支后流落于东北谋生,现居住在辽宁本溪一部分。次子克勤,字贤度,于乾隆五年六月十三日丑时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卒,职衔庠生,与夫人肖氏、李氏合葬于许庄子茔次,其后人大部仍居住在许庄子村,现繁衍至二十二世,有一小部分迁往外地生活,三子克俊,字杰度,于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八日辰时生,于嘉庆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巳时卒,与夫人刘氏合葬于许庄子莹次,已繁衍至二十一世,其后人有一小部分仍居住在许庄子村大部分已迁入外地生活。(北坟)
二、十二世祖尔龙,由沧州迁居许庄子,逝后与夫人杨氏卜葬于许庄子西南里余立茔,其后人繁衍至二十三世,有部分仍居住在许庄子,一部分迁居外埠。(南坟)
三、十四世祖虞漠。字圣光,于雍正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于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己时卒,与夫人韩氏合葬于许庄子西二里立茔,其后人大部分仍居住在许庄子,小部分迁往外地,繁衍至二十三世。(西坟)
17、张官店支简介
参天之木,必当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是为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为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祖先,而在于表明自己与祖先血脉相连。张姓族人迁徙世界各地,不忘祖根,建有“世界张氏总会”会长张允优;“世界和平慈善基金会”会长张田;“香港张氏宗亲大会”会长张有洪。沧州张氏家族,经过多年艰辛,成立“张氏家谱修编祖茔管理委员会”使得整个张氏家族经济、宗亲各领域加深了联系沟通,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健康发展。
我祖伯林、培林公于明朝永乐二年“靖难之役”以后,共御母氏奉旨北迁沧州东南七十里----牛进庄定居,培林公遵母命独迁东赵河,不幸无子,乃从牛进庄过继承嗣,适其后子孙绳绳,愈久愈盛,牛进庄剖为四门,赵河分列八门。我祖从赵河西南院(即大庄第一院,祖茔地在清真寺正南,河套附近)迁沧州,后有九世祖太亲携儿侄二人东行八十里,投奔嫁于王家的姑太,立庄--张官店(王氏一族举迁沧县小园)祖太之子,十世祖生二子,祖太之侄十世祖生三子为十一世祖,十二世祖有四位,繁衍至今,人口逾六百。
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我张氏一族有穷到富,由弱到强。艰苦的岁月,磨炼出坚强的意志,世势的变化,掌控了生活的舵把,宗教的信仰,洗礼了我们的心灵,修谱付梓。张氏家族理清了血缘脉络,使我们更加团结向心。高瞻远瞩,我族爱国爱家,尊教尊圣遵纪守法,生活水平年年都上新台阶,在工农兵商各行业,英才辈出不穷,得益于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家族的大团结,得益于族众的勤势勇敢,拼搏进取。
黄帝赐封的我张氏,作为环渤海----名门望族,此次修谱,有历以来,力量最强,修谱委员会一行几十名宗亲,夜以继日工作细致入微,会使我张氏一族更加精诚团结,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更加奋发图强,为国效力为家争光,在各条战线上奔向更高境界的新的里程。
张官店张氏一族 敬呈
二十世孙 云增 恭撰 修编
二〇一六年(丙申年)桂月
(沧州市图书馆提供 苏家庚 校录)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寻出版合作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电话:13931790137(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