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最美小镇:《指环王》精灵的故乡,当地居民却有苦难言

 行走在陌路 2022-12-09 发布于福建

看过《指环王》吗?这本奇幻文学巨著其实是儿童读物《霍比特人》的续篇,作者托尔金年轻时只零星发表了几篇短文,结婚后给不愿睡觉的儿子讲故事时突然被问到“精灵住在哪里”,于是萌生了完成这部小说的念头。

在儿子的幻想中,精灵的故乡应该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足够的平静和美丽,才能配得上代表智慧与和平的精灵。

这样的描述让托尔想起年少时,曾在瑞士伯尔尼的少女峰脚下游览过一个小镇,小镇山上的房子紧邻悬崖而建,山下的房子则在顺崖而下的瀑布中若隐若现。

托尔金把瑞士小镇的地理特点和绝美风光合二为一设定成“幽谷”,也就是小说中“精灵领主”埃尔隆德的领地,成为精灵剧情展开的第一站。

巧合的是,在托尔金之前,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就曾经在诗歌中把这座小镇称为“水上精灵”,在两大作家的诗书双重宣传下,很快就变成慕名打卡的网红小镇,喧嚣不停的游客自此成为小镇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霍比特人》一经出版就火得一塌糊涂,在欧美热销到连黄牛都等不及再版,直接转行去盗版印刷。托尔金在续集《魔戒》中又做了调整,使其更便于在舞台、银幕、图书上展示,这才有了后续改编成电影的《指环王》,堪称火遍全球。

这本书一共被翻译成64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1亿本(保守估计盗版书在2亿本以上)。托尔金没想到儿子不经意的一段描述,最后会给小镇带来数十年的困扰,以致居民们至今仍对托尔金耿耿于怀。

这座小镇就是卢德本纳(音译“劳特布隆嫩”),离瑞士著名的旅游城市因特拉肯不足10公里,地处阿尔卑斯山脉最深的裂谷底部,两面都是悬崖峭壁,最高落差超过1000米,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欧洲最美小镇”,常年霸榜Top1。

由于少女峰常年冰冻,而炎热干燥的地中海就在240公里外,冷暖气流交替形成暖湿气流,使卢德本纳年均降雨达136.5天,丰富降水给周边72条瀑布提供充足的水量,是瑞士降雨天数最多(最频繁的六月接近15天、最少的10月也有9.5天),也是降雨量最高的城市。

卢德本纳在拉丁罗曼语中代表“春意盎然”,融入德语后又增加了“泉水不停”的语义,13世纪时期是因特拉肯领主的私有土地,16世纪发现铁矿而转变为炼铁厂,但没多久又被关闭,据说是发生了矿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卢德本纳就因紧邻少女峰成为众多登山者的补给点,1890年建成一条长约9公里的山地齿轨铁路,二战结束后增设了缆车和直升机场等旅游设施。

如果不是《霍比特人》和后来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卢德本纳虽然也是旅游区,但以接待户外登山客和徒步客为主,对当地人的生活起居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而旅游团则以观光游览为主,姑且不说频繁进出的车流导致小镇经常堵车,部分游客还会闯入私人小院,其中又以喜爱大声喧哗的韩国游客居多,以致小镇居民曾多次挂出“韩国人禁入”的牌子。

1960年是小镇最繁华的年代,总人口接近7000人,到了2020年只剩下2301个常住居民,近半劳动力从事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其余皆以农牧为生。

从常人角度来看,旅游规模越大,那收入肯定会更多,可卢德本纳的人口还是一年比一年少,抱着不解的心态问了好几位当地人,直到一位牧农给出了真正的答案。

老人没有直接阐述,反而从宗教文化开始说起:卢德本纳是座十分特殊的世外小镇,人口虽然不多,但信奉的宗教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欧洲主流的新教联合会、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也有近百人信奉十分罕见的伊斯兰教和佛教,还有一百多个无神论者。

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一座小镇内融合近百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简单说就是:会产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行为和思维。

例如教育制度,瑞士联邦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实施了强制性的9年制教育,部分州实行4-5年强制教育,初中后再“按智分校”,也就是按照学生个体的智力差别来划分学校和班级。

可在小镇居民眼里,学习应该是愉快且自愿的,分校分班等同于给了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也违背了自愿学习的初衷。所以,卢德本纳拒绝强制教育,小镇居民投票组建非强制教育体系,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走出小镇后的高中和大学,都是非强制的,已入学的孩子不想上课也可以不去学校。

或许是感觉到我的错愕,老人又进一步解释说:真正的生活,不是照着前人的脚印去走,也不必按照别人的方式去按部就班,应该遵循本心的自由。

老人所说的自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自由,他们早已习惯了精神和生理双重层面的无拘无束:活得洒脱随意,不愿被人控制,更不愿被人打扰。

收入不高、足够生活就好,再加上瑞士“从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制度,使得人们没有太大的阶级距离,也不存在相互攀比的心态,年薪百万的高级白领和咖啡馆的侍应生一样都是工作者,只是工作场所不同而已。

所以,小镇居民十分反感喧闹的外来游客,连续多年阻止开发更大规模的度假村和新建旅游设施,哪怕开发商开出“足够养老”的天价也不低头。

但是,瑞士联邦和因特拉肯市政都拥有土地开发权,而且多数都是公共资源,小镇居民没有反对的权利,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很多人忍无可忍只能搬走,有些人宁可住到山里也不愿留在喧嚣的小镇里。

留下生活的要么是腿脚不便的老人,要么是从事旅游业的创业者,他们有苦难言也只能默认现状。

住在这样的“仙境”中还不满足?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会暗自腹诽,但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早已习惯安静祥和生活的小镇居民,突然间被一群涌入的游客吵醒,街道变脏了,路也堵了,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儿去,尤其在不缺钱的前提下。

当然,这些并不影响小镇的运转,以及高山、峡谷、悬崖和瀑布构成的神奇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