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看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怎么说

 云语禅心 2022-12-09 发布于河南

有时候,你忽略了一个人的存在,直到他不在了,才觉得他那么重要。那么,他的意义究竟是在于他的存在,还是他的虚无?这就是萨特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要讨论的内容。

文章图片1

从柏拉图开始,历史上大部分哲学家热衷于“探究事物本质”,所谓本质就要先假设眼前的事物是不真实的,然后去不断思考“真实”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相对应的,眼前的那个事物就是“形而下”。也就是说,传统哲学家大多都是形而上学家。他们冥思苦想,客观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究竟是什么?

有的人认为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于是产生了“客观唯心主义”,进而又将这种规律实体化成了神明或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于是产生了“宗教”。

有的人认为客观事物的善恶并非是事物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即所谓“仁者见仁”,比如王阳明的心学,于是产生了“主观唯心主义”。

有的人认为客观事物就是客观事物,他的本质就是物理定律,有了客观事物,你才能针对客观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于是产生了“唯物主义”。

直到康德提出了“物自体”理论。他说,所谓的“真实”,根本就是无法被人感知的,研究“真实”就是徒劳,人们能够感知的只能是自己的所见。于是,形而上学渐渐成了伪命题。但康德并没有否定“真实”的存在,他称它们为“物自体”。物自体就在那里,只是你永不可知。

真正让形而上学走下神坛的是“现象学”。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不要浪费时间胡思乱想,尤其不要去追问眼前的事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只要尽可能准确描述事物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就好了。简而言之,与其冥思苦想所谓真实,不如认真对待表面现象。

看上去这种理论很low,但他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过去,人们热衷探究本质,于是就喜欢追问生命的意义。按照形而上的理论,生命是可见的,那么在可见背后,必然有其真实,即“生命的意义”。于是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有的说生命在于奋斗,有的说生命在于利他,有的说生命在于享乐。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越是探究生命的意义,越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想明白了就鼓起勇气,明天受打击了就垂头丧气,人不但没有领悟生命的意义,反而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焦虑。

现象学告诉我们,不要去想什么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本身就好。活出什么意义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这的确让人很放松,但也并没有在放松之余告诉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因此,现象学反而更容易让人进入佛系。

萨特更进一步,他说生命根本没有意义,生命就是虚无。这看似更消极,但别急于否定,你看他是怎么解释的。

萨特举了个咖啡馆的一个例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每天都来两个迷人的女孩儿,但突然有一天她们不在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越是不在,萨特看着那两个女孩儿曾经流连的空白角落,越是想念她们,感觉缺了点什么。她们因为消失而更加引人注目,若不是缺席,萨特不会对她们印象如此深刻。萨特发现,如果人的思考产生于意识,而他意识中的女孩空无一物,也就是虚无,那么人本身就是虚无的。

虚无并不消极。因为只有人认识到生命的虚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你对生命真谛充满渴望时,你所产生的每个对“真谛”的想法,真的就那么“真”吗?这世界上有什么是客观真实的?你认为的客观真实,不也是你认为的吗?它还客观吗?有多少时候,你是真的发现了“客观”?还不是因为“别人也这么说”,所以你才这么认为的。

当你沉浸在别人的世界中,却自以为发现了客观真实,你的世界观很容易崩塌,陷入抑郁。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人即是地狱”。

当你意识到生命没有意义时,你不必在乎他人的看法,也就是“做回你自己”。这与佛教的“空”也有很大区别,佛教的虚无让你什么都不做,而存在主义的虚无,让你做回你自己,即be yourself,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别人给予的自由。

这种自由来自于不被欲望所控制,满足欲望更多是为了表现,让别人给自己点赞。所以,欲望即他人,他人即地狱。

存在没有意义,虚无即是自由,活好当下,做回自己,热爱存在,充满主见,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给我们的生命指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