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给好友李宫保的信中写道:“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告诫九弟曾国荃:“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能耐烦的人,方能每临大事有静气,待人断事皆有度。所谓“红尘万丈,看得淡即为浮云;烦恼三千,耐得住就是晴天。” 人生前期越是嫌麻烦,越是懒得去学习,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新的风景。 麻烦即人生,委屈即生活。无论是谁,一辈子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一个又一个麻烦交手。没有人能不经历任何麻烦就实现目标,也没有人能过上完全没有麻烦的生活。 越怕麻烦,麻烦越是会找上你。怕麻烦,往往是更多麻烦的开始。当你试图躲过一个麻烦时,另一个麻烦正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小麻烦久而久之也会拖成大麻烦。 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那样,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如果过分担忧一件事发生,消极片面的情绪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更有极大可能主动获取一个消极的答案。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效应”。 既然如此,何不直面麻烦。你会发现,当你不怕麻烦,麻烦就开始怕你了,而你也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厉害。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写的:人可以破产,但是精神不可破产。 你若想做事,总会找到办法;你若不想做事,总会找到借口。想做事的人找事做,不想做事的人躲做事。做事的人越做越能做,越做越想做,越做事越能做大事。 漫画《完整的十字架》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途中,有一个人嫌累嫌麻烦,拿出刀将十字架砍掉许多,背负起来自然也轻松了许多。走着走着,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没有桥,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其他人将自己沉重的十字架搭在沟壑上,做成桥,从容地跨了过去。他也想效仿其他人的做法,但是他的十字架已经被砍掉了很多,根本无法让他跨越沟壑。最后,当其他人继续前进的时候,他只能停留在原地,追悔莫及。为了规避麻烦,花的时间、走的弯路,往往比解决麻烦的成本大得多。 怕麻烦是为了图省事,然而讽刺的是,省下的事往往让你不省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到,我们的大脑有两种做决定的方式:一种是偷懒式思维,只用我们的记忆和经验做出判断;一种是思考式思维,会用更深入的思考方式来做出决定。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手里的资源不足,这行不通,那做不了,不是我不愿意去做,而是客观原因导致我无法完成。或者是认为现有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理想的,而理想的方案短时间内又做不到,干脆一动不动,无限期搁置难题。可是垃圾不打扫就会发臭,衣服不收拾就会越堆越高,我们越是逃避压力,在下一次面对时就会感到更加的恐慌和焦虑。久而久之,麻烦在我们的想象中,将会如滚雪球一般,变得更加强大,积得多了,人就总会有被压垮的一天。一项长达十年的研究表明,企图逃避压力的人更容易在未来陷入抑郁、冲突和面临负面事件。 “没有压力,就没有钻石。”这是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30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意思很简单,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在那些棘手的、难搞的事上磨,经不起麻烦打扰、压力打磨的人生,便不会有精彩的光芒呈现。有一则小故事:两根竹子分别被做成了一支晾衣杆和一支竹笛,晾衣杆很不服气地说:“我们每天日晒雨淋,却不值一文,同是竹子,凭什么你价值不菲?”竹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精打细磨。”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的沈从文,很爱用一个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去组织,看看哪一种形式更合适。汪曾祺回忆:“沈从文先生特别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边城》最初连载于《国闻周报》,小说共二十一章。当时沈从文刚刚新婚,但他日以继夜地写,同时不厌其烦地修改,有时候已经发表了,也要再改。如果没有这份耐烦,恐怕他也不会有这么好的作品流传至今。没有人能完美处理生活扇在他脸上的所有“巴掌”,但如果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与压力共舞,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就能在行动中摆脱焦虑。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最终把好事做得更好,麻烦事也做得尽善尽美。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面对麻烦,永远都不要选择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