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分钟就扫完的头颅MRI MRA,是你想要的?

 忘仔忘仔 2022-12-09 发布于山西

在合理的时间内,保证足够信噪比的前提下,尽量去获得良好对比度的高分辨率图像。

经常被人问及我们病人太多了,能不能把头颅序列调到5分钟?

也常被问到:我们扫描一个头颅T2 FLAIR要扫2分多钟,时间太长了,怎么才能把扫描时间调到几十秒?

那么对于一个简单的颅脑扫描,大概扫描多长时间合适?下面以最基础的设备为例,分享一组10分钟内扫描完成的5个平扫序列+3D TOF MRA的图像(注:本文中参数和图像并不具有指导性,而只在于给予一定的对比参考),这样的图像能满足你的需求?

Image

所得MRI+MRA图像如上图。


序列的详细扫描参数:

设备:1.5T 8通道

线圈: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

T2 FLAIR 
成像时间:1′42″
FOV
24cm
TE
135ms
层厚/间距
6/1(mm)
TR
8500ms
矩阵
288*192
TI
2200ms
Phase方向
L/R
带宽
31.25KHz
Phase FOV
1.0
激励次数
2
并采因子
2.0
回波链
默认
最大并采因子2,没有CS,这样的硬件条件属于最基本配置
表中给出的带宽为半带宽,读出梯度上的总带宽需要使用该值乘以2

TI和TR需要根据实际的机型配合使用,如二者的参数不匹配,会导致压水的不彻底或失败;通常是TI设置的长,TR则越长。

追求分辨率,可以适当增加矩阵,但对于T2 FLAIR为了保证信噪比,矩阵不宜过大。

有的医院为了突出对比和减轻伪影伪影,该序列施加了抑脂技术

该序列的TR非常的长,所以其扫描时间比较长,要想缩短扫描时间可以缩短TI及TR;或减小矩阵;或减小激励次数。对于急诊患者,该序列可以调到50″左右。

T1WI IR
成像时间:1′20″
FOV
24cm
TE
24ms
层厚/间距
6/1(mm)
TR
1750ms
矩阵
320*224
TI
720ms
Phase方向
L/R
带宽
31.25KHz
Phase FOV
0.8
激励次数
2
并采因子
2.0
回波链
10

TI和TR需要根据实际的机型配合使用

追求分辨率,可以适当增加矩阵,但会降低信噪比,延长扫描时间。

如采用的并行采集因子过大,Phase FOV设置过小,可能会产生并行采集伪影。

T2WI
成像时间:46″
FOV
24cm
TE
102ms
层厚/间距
6/1(mm)
TR
3200ms
矩阵
320*224
TI
/
Phase方向
L/R
带宽
31.25KHz
Phase FOV
0.8
激励次数
2
并采因子
2.0
回波链
16

对于这个序列,很多医院采用的是螺旋浆/风车/刀锋序列,能够有效改善运动伪影。

如采用的并行采集因子过大,Phase FOV设置过小,可能会产生并采伪影。

需要突出脑脊液与脑组织的对比,可以适当的增加TE值、回波链长度
 
DWI EPI(B=1000)
成像时间:42″
FOV
24cm
TE
最短
层厚/间距
6/1(mm)
TR
5300ms
矩阵
128*128
TI
/
Phase方向
A/P
带宽
默认(167KHz)
Phase FOV
1.0
激励次数
2
并采因子
2.0
回波链
/

颅脑常规的B值为1000,有特殊要求的可加大B值。

为了减轻伪影,横轴位的Phase方向为前后方向

对于颅底如脑干部位病变,扫描冠状位或矢状位的DWI更有利病变的显示及检出

Image
颅脑的4个横轴位序列图像如上图

层厚5或6mm均可,其信噪比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很多医院采用的层厚为5mm

对于上面的序列,如你觉得分辨率不够,可以适当的增加矩阵。

Image

为了增加分辨率,可适当增加矩阵。如在上面T2WI序列参数基础上,只改变了矩阵384*384,用时:1′30″。矩阵应设置适当,如矩阵设置过小,会导致明显的截断伪影。但并不是矩阵越大图像的分辨率就会越高;图像的分辨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对比度、信噪比等。

很多医院机型有3D的序列,即扫描一个序列可以重建出T1WI、T2WI、FLAIR、PD等图像。但该序列扫描时间通常较长,一般在4-6′,而且不能出DWI图像,DWI图像需要单独扫描。

对于这样的序列如果被检者在中途动了就全废了,所以技师在扫描前对被检者实际情况的评估很重要,如估计能坚持那么久不动则可以行这样的序列,如不能那就没有必要浪费这几分钟的时间,个人觉得还是分开单独扫描比较靠谱点,毕竟扫描时间都差不多。

T2WI 矢状位
成像时间:56″
FOV
24cm
TE
102ms
层厚/间距
4/1(mm)
TR
3000ms
矩阵
320*224
TI
/
Phase方向
A/P
带宽
31.25KHz
Phase FOV
1.0
激励次数
2
并采因子
2.0
回波链
16

对于矢状位,很多医院采用矢状位的T1WI扫描,差不多也就扫描40″左右

Image
所得矢状图像如上图

3D TOF MRA
成像时间:3′32″
FOV
24cm
TE
out of phase(最短)
层厚/间距
1.4/0(mm)
TR
25ms(最短)
矩阵
256*224
FA
20°
Phase方向
L/R
带宽
20.83KHz
Phase FOV
0.81
激励次数
1
并采因子
2.0
模块数
3

常规的这个3D TOF序列扫描时间就3-5′,对于急诊患者可以调到1′左右完成。

Image

所得MRA图像如上图


对于一个头部的MRI+MRA,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上面这组扫描图像是足能满足日常的诊断要求的。对于病人量不是特别多的医院,扫描时间也能接受。如果病人不多,对图像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可以优化参数,将扫描时间控制在1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想要“走量”的话(并不建议这么做),可优化参数,将上面的序列扫描时间控制在5′左右也是可以的,但图像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当然如果你的软硬件配置很好,获得同等的图像质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甚至更好。

每个部位要扫描多长时间,能获得什么样的图像,这没有一个标准,毕竟每家MRI配置的软硬件不一样、配置的线圈也不一样、医院(地区)的需求也不一样等,很难做到序列及参数的规范统一,所以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肯定也会有所差距。单从扫描时间的角度或单从某一项指标去评价一幅图像的图像质量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想要获得更高信噪比、更好分辨率的图像,就得多花扫描时间;同样,要想缩短扫描时间,就得牺牲信噪比或分辨率或对比度。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信噪比、对比度、分辨率、时间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合理的时间内,保证足够信噪比的前提下,尽量去获得良好对比度的高分辨率图像。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规范化扫描,但个人觉得MRI的规范化扫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在规范化扫描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扫描,做出诊疗需要的图像,那就是最好的图像,也是我们需要的图像!

参考文献:
1.杨正汉, 冯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2.靳二虎, 蒋涛, 张辉.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入门(第2版)[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4).
3.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0):724-739.

来源丨磁共振之家

者丨MR Liao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