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哪有什么“躺平”

 老威小屋 2022-12-09 发布于北京

“躺平”是个时髦词,大意是指对某件事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甚至有的人把“不争”都解读成躺平。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借用这个词,用来表示自己对某类目标不追求。以我们经常说的体育运动而言,老威有时候也说,在跑步这件事情上,态度比较“躺平”,是指看重的是健康的效果,而不是成绩本身。所以,即使有对成绩“顺其自然”的成分,但还是有对“健康”这个主题的关注。

严格来说,真正“随它去吧”的那种“躺平”状态,是没有的。

最近一两个星期,围绕着疫情这个影响了我们三年之久的事情,舆论(主张)常常被分为两大派:一是所谓管控派,一是所谓放开派。

不赞成放开的人,认为放开是一种“躺平”态度。

老威赞成放开,但不认同“放开就是躺平”。

之所以有的人把放开视同躺平,是因为过去起主要作用的、整个社会的防护大网撤除了,那么在ta看来,就是“无作为”了,因而社会防护大网的功能“躺平”了。

在我看来,无论外面有没有大网,自己始终要担负必要的防护责任。就这个意义而言,社会防疫大网撤除了,个人的防护责任应该比以往更重了,个人更不应该“躺平”,而是应该“更有所作为”才对。

也许有的人说,那社会防护大网可不可以不撤除?

谁都希望有人(这个地方这个“人”指“社会”)给自己罩着。如果不撤除是可持续的,老威也赞成。但是这种状态必然不能长期持续,必然会有终结的时候。换言之,今天的放开形势,虽然我们有很多不习惯之处,但一定会到来的,终有这一天。

所谓社会责任和个体责任的话题,让我想起很多家长遇到的小孩上学的故事。

以小孩子上学为例,“学校责任”和“家长责任”,与“社会防疫”和“个体防疫”的关系,非常类似。

我们都不陌生这样的话题。

“现在老师什么都不管,孩子的课外作业都让家长来操心”。

这是陪娃做作业的家长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

有的人为此不忿,说,把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不得你们负起教育我孩子的责任吗?怎么还要每天麻烦我们家长?

也有的人说,我们上学的时候,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都在学校里完成,家长什么都不用管。

这些观点,忽略了一些前提。

1、现在有陪娃做作业资格的家长,大概四十来岁,你父母那辈,在你处在学娃的年龄的阶段,他们恐怕大多也不具备“陪娃做作业”的能力。

老威介于现在的作业娃们的爸妈和爷爷奶奶之间。老威们当年能上大学的比例,只是百分之个位数,坦率说,在这当中,又考上重点大学的老威们,当年真的是凤毛麟角。所以,不要说老威们求学时期,父母几乎看不懂我们的课本,现在在“陪娃”阶段的父母,你们求学时,你们家长恐怕压根看不懂你们的课本。所以,你们当学生时,家长置身事外,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置身事内。不能拿你们的学习阶段从不麻烦你们的家长,来比照当下。

2、过去上大学比例小,很高光,看上去很难。但是反过来,那时候“不上大学”不丢人。可是现在,二本恐怕没有办法说出口了吧,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就业基础就是本科(有的大专也行),能承受考不上大学的尴尬之难,恐怕不亚于几十年前考上大学之难。

所以,现在的竞争更加残酷,家长没有条件再置身事外了。

3、终极来说,孩子成人,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家长的确始终是第一责任人。

老威在自己育儿的经历中,衷心地持上述观点。因为家长既然生了孩子,就有养他育他的义务,而这个养他育他的任务,远远不是在学校里的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可以覆盖得了,也远远不是学校里的内容可以覆盖得了。

老威自己的孩子是“三清(本硕博都在清华)博士”,陪同他走到这个地步,有付出,也有牺牲。但我坚信这是老天赋予的任务,是天经地义要做的。

换言之,老威打心底里认为,虽然孩子在学校这个群体环境里成长,但无论外部环境(学校)如何优越,家长和家庭依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这个道理,与“虽然社会层面有着防疫的功能,但个人依然是第一责任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外界的防护撤除与否,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防护责任。

更进一步,当外界的防护不再存在了以后,个人只有更加提高警惕,加强防护,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模式——哪里来的“躺平”这一说?

最近几天,的确让我感受到如同2020年初那样。但是这是必须的,而且一定会被我们跨过去的。

最近无论与家人,还是与朋友,交流的重头内容,就是新形势下如何自我防疫的话题。

有的人用“后疫情时代”来形容这个阶段,窃以为是误用。“后XX时代”是指XX状态已经成为过去了以后的阶段,而眼下,疫情压根没有过去,只是因应它的变化,我们采取变化了的措施而已。它没有结束。

昨天,据说有的人坐远程交通工具出行,穿上了防护服。虽然看起来有点抢眼,不过我为这样的旅客点赞。

说明“放开,意味着个人需要比以往更加防护”的观点,被人们所接受。

我们要外出,是因为我们要拥有正常的生活。但是不能说“反正要外出,所以拉倒算”。

老威的观点始终如一,归纳起来两句话:

一句是,放开是必然要到来的,指望持续不放开,是不现实的;

第二句是,放开后,在疫情依然存在的前提下,个人防疫措施,要比全社会防疫阶段,更加受到重视。

图片故事:2020年2月,在墨尔本的这条河边,每天清晨,一边看着美女们练赛艇,一边在路上跑步,是很美好的记忆。

做好计划,接受12月跑量为0的现实。

我记得2020年初,我在南半球的澳洲(我是武汉封城那天,恰好从香港离境飞悉尼的)过春节。那时候,国外的防疫还没有这么高等级,加上当地正值夏天,好像病毒也不那么威风。加上后来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空旷的大洋路上奔跑,所以感受不出疫情的严重性来。

图片故事:在大洋路中途住宿山顶时,金刚鹦鹉一直在阳台上讨吃。据说他们有5-6岁幼儿的智商。至今我脑子里还念念不忘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有机会养宠物,一定要养金刚鹦鹉。

但是当回到墨尔本这座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就感受到人们对疫情的重视。等到我们回来的时候,大家已经非常重视了:在飞机上,我隔壁一排湖北籍的旅客一家,全程佩戴口罩不摘,不进食不喝水。小朋友在途中数次问:“妈妈,我们一路就什么都不吃了,是吗?”闻之差点落泪。

这句问话,至今,还在我们家里经常被提起。

这是家长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我为这样的家长点赞。

次日凌晨(2月3日)6点多钟,回到北京家中,就与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居家抗疫的阶段。

那时候,有一句流行语“居家少出门,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一旦个人有情况,都要国家兜底,而且整个人类社会,对付病毒的手段还比较少。

现在同样适合一句“做好防护,是对国家,对家庭做贡献”。

在一个政策的初期,会有许多未可知的情况发生,这是经验积累的必要过程。对普罗大众来说,生活要持续,放开就是为了促进流动。但是,在病毒传染性还很强烈(目前主流的认识都是如此),那么必要的流动(如生活,工作)之外,以“裸嘴”为特征的市区里跑步,我打算暂时放弃一个月。

好在,无论是力量的维持,还是有氧能力的维持,都有必要的训练手段——有氧能力的维持有点勉强,下滑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只要这个过程中尽力保持着,等到过了个把月,要恢复,也是容易的事。

有的人说,持这样谨慎的态度有必要吗?既然你说“放开是必然的”,也采取接受放开的态度,又那么谨慎行事,这心态不是很矛盾吗?

不矛盾。持这样质疑的人,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思维。

防疫、抗疫好比打仗,病毒是敌人。

战士们守在山头,持的立场是:跟敌人的作战是避免不了的,我就等着你来攻击——这是对即将要面对敌人不回避的态度(跟我们要面对病毒不回避的态度是一样的)。与此同时,当战斗发生时,战士也要找好掩蔽,尽量保证自己不被敌人射击。这与我们虽然坦然面对病毒,但是与之作战的过程中,尽量做好保护措施,在这个前提下来战胜它,道理是一样的。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