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湖边发现两个字,说是苏东坡所写,你觉得有可能吗?

 照说不悟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这段时间啊,我们一直在拍摄东湖,路过听涛景区水云乡的时候,看到了一座亭子,本来没有打算认真看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亭子虽然看起来,白墙灰瓦,简洁古朴,但也就是一个位于湖边的水泥亭子,料想也不会有太长的历史。


可就在我们要走过去的时候,却突然看到了它的名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名字叫“沧浪亭”,这就比较有来历了。

所以我们打算来说道说道。


沧浪,本是古水名,一般认为,就是指汉水,或者是汉水的一个支流,均水,也有人说是汉水的下游,但具体是指哪条河流,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此外,“沧浪”两个字的出处,也特别值得讲一讲。因为这两句话,被认为是屈原所写,出自于《楚辞·渔父》,原文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那你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直白翻译的意思,就是在沧浪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用来清洗我的帽带,在沧浪水浑浊的时候,可以用来为我洗脚。

乍一听,这无头无尾的两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啊?用清水洗帽子,这好理解,可洗脚不也得用清水吗?难道在泥浆里洗脚,能把脚洗干净吗?

想弄清楚这个啊,我们就得回到历史的现场。这个现场,其实特别值得一讲,为什么呢?因为这正是发生在屈原投江之前的故事。所以,我们来仔细讲讲。


话说,那正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一片水边游荡,心神不宁,步履蹒跚。

恰好有一位渔夫,看到他之后,就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沦落到这个样子呢?”

屈原于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所以就被他们放逐了啊!”

渔夫说:“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他们都是那个样子,你为何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混个平安终老不好吗?又何必故作清高,最后导致自己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大声说:“我听说,刚洗完头的人,肯定会抖抖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拍拍衣服上的泥土,这叫洁身自好!我怎么能为了贪图平安富贵,就玷污了我高洁的品质呢?既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那我宁可投河自尽,葬身鱼腹,也绝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


渔夫听完,微微一笑,不再说什么,然后敲着船梆子,划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唱出了这两句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很明显,渔夫是在以长者的姿态,委婉地开导屈原,要他想开一些,管这世道是清是浊,我们都有相应的生存策略,何必活得那么认真,与世道为敌,最后弄得自己没有立足之地呢?

渔夫当然说得也没有错,不过,以他世俗的智慧,当然无法跟屈原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因此,两个人也只能是自说自话了。

只有放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才能理解,这两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也才能理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

所以,当我们遇到还看不太懂的只言片语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那个历史生成的现场,去揣摩就清楚了。


离开沧浪亭继续向前,就会看到几株苍翠的劲松,挺立在陡峭的岩石岸边。松下的青石板,写着两个青色大字——“松坡”,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看起来就像“石压蛤蟆”,没错,这风格特别明显,确实是一个大书法家的字。


这个大书法家是谁呢?那就是北宋的大书法家、大文学家,苏轼亲手书写。

可惜的是,除了知道这两个字是苏轼所写之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信息。

那么,苏轼是否来过东湖呢?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推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苏东坡与湖北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汉阳,他与汉阳太平兴国寺方丈关系十分要好,也正是在这里,他参透了荣辱、得失,在这样的心境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起哥说这是一首禅诗,仔细品品,确实有这么点味道。


有资料表明,苏轼与别的文人不同,他来到汉阳的时候,并没有附庸风雅,去访鹦鹉洲、汉阳渡、郎官湖等名胜,而是直接到了龟山脚下的兴国寺。

自从他与兴国寺方丈结缘之后,苏轼的思想得到超凡脱俗的升华,其作品风格也由大气磅礴、豪放奔腾,转变为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具有特殊感染力。


公元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带着年仅21岁的长子苏迈,来到了黄州上任。

在这里,他开辟了一块荒地,亲自下田劳作,自命“东坡居士”,因此有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苏东坡。

在湖北,他写出了很多千古名篇,如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惊世散文《赤壁赋》。他的广阔胸襟和其中的旷达之理,在这些词作中展露无遗,千百年来,不知解救过多少难以排解的世俗灵魂。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苏东坡在湖北抗疫的故事。

让苏轼想不到的是,他好不容易离开那个“庙堂瘟疫”肆虐的庙堂,却又赶上了黄州的一场瘟疫。

据中科院院士仝小林说,就在苏东坡到黄州上任的第一年里,一场瘟疫在黄州爆发,所幸苏东坡手中有一药方,名叫“圣散子”,是早先从四川老家眉山的名医那里求来的。

关于这个圣散子的药方,民间还有很多传说,有些还传得很神,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当时并没有跑,是主动参与了救灾的。

据说那些得了瘟疫的百姓喝了“圣散子”后,很多人都好了。“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在苏东坡自己的《圣散子序》中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


如果苏东坡真的游览过东湖,那就可以把东湖的游览史向前推到1000年以前了,但我手上并没有过硬的证据。不过,以他在湖北时期的佛系风格,他专程来游玩东湖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能够有证据的,虽然不到1000年,但也有800多年了。

那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南宋文人袁说友,当时也任过参知政事,他曾留下一首诗,名叫《游武昌东湖》。

作为摩崖石刻,这首诗至今还能在东湖落雁岛景区的清河桥畔看到,红色大字,非常醒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一游。

袁说友是苏东坡的晚辈,他活动的鼎盛时期,大概比苏东坡要晚100年左右,正是这首诗,把东湖的游览史推到了800年以前。

所以说,东湖游览即使没有上千年,也有800多年,是基本可以确证的。

好了,你认为苏东坡来过东湖吗?“松坡”二字,会是他亲手所写吗?对于屈原的品行,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创作团队】

策划:大海 菲哥

摄影:泽群 老华 高沣

制图:秋雁 雅楠

审稿:奇奇 玮爷

出品:起哥 张洁 叶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