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715第四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22-12-09 | 阅:  转:  |  分享 
  
第四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二)

一、选择题

(2008年广东卷)1.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到的房屋的主要功能是保暖。

答案:1B

(2008年广东卷)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解析: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无风带主要是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的地区。南北纬40°附近受西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西风;南北纬8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极地东风。

答案:A

(2008年上海卷)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3.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4.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5.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第4题主要要弄清海陆间循环和夏季风环流之间在环流形式上有什么区别;第5题: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推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判断月份则主要根据: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缘故,一月份,无论南半球和北半球,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出;七月份则相反。

答案:3D 4C 5A

(2008年江苏卷)图6为“某月沿0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6.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赤道低气压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30o-40oN,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20o-30oS,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

第7题:甲地位于10oS附近,7月份,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

第8题:乙地位于30o-40oN之间,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6C 7A 8D

(2008年广东卷)9.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综合考虑各自然因素,适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季节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解析:攀登珠穆朗玛峰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包括气候(气温、降雪、风等)、地质、冰雪分布状况。每年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运动相对平稳,尤其是在印度雨季来临之前,此时该地降水少,大风日数少,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夏季气候最高,可有效避免冻伤。

答案:AC

(2008年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11.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解析:第10题: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o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第11题: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答案:10BD 11BC

二、非选择题

(2008年广东卷)12、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分局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8分)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见表3。

表3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条件 辐



雾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



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2/s);

大气稳定。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__雾。(1分)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__雾。(1分)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雾。(1分)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5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和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提供的资料和对地理知识的融合起来,具体每一种雾的了解和掌握,生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就能很容易地解决地理问题。

答案:(1)辐射雾

(2)平流雾

(3)辐射雾

(4)辐射雾

成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

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2008江苏卷)1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重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答案;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91798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