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江南(组诗) 文/常建世
●喊一声南京
喊一声南京 夫子庙夫子无言 总统府人去楼空
喊一声南京 十里秦淮 流动十里思索
喊一声南京 冤魂列队 勇士集合
喊一声南京 该跪下的 又何止一个民族
●中山陵石阶
史料说 392级石阶 象征中华民国人口 3亿9千2百万
导游讲 392级石阶 “3”意三民主义 “9”为九州统一 “2”是国共合作
死者升天活者赶路 躺着的花岗石石阶 什么也不说
●秦淮看水
秦淮看水 十里河灯 照不见 柳如是风骨 陈圆圆丽姿 马湘兰灵秀 李香君侠肝义胆
秦淮看水 一双瞳孔 捕不到 董小宛窈窕 寇白门风流 卞玉京持课 顾眉生侠骨芳心
秦淮看水 流走的是水 流不走的是思索
●走进乌衣巷
如果没有巷名题字 这仅只是一条胡同 一条狭窄凄清的路
路上的石板统计的 十有八九是上公厕者 很少记录 我这样专门拜访的人
走进乌衣巷 刘禹锡 是巷里不灭的灯盏
●枫桥留影
踩着四行诗的韵脚 前往枫桥 为只为 拜一拜诗兄张继
与张继合影时 没有寒山寺的钟声 只有诗兄的心跳
●乌镇印象
房屋很老 街很旧 水很年轻
水 街 房 把东西南北中的目光 拴在了一起
乌镇很老 老成了江南的顶点
●西湖特产
雨在水上舞蹈 烟在雨里穿行
该朦胧的都朦胧了 我在朦胧中寻找轮廓
西湖特产 烟 雨
...........
一个彝族汉子的江南情结 ——试读常建世的组诗《点击江南》 浙江/冯金斌
读到诗人常建世的组诗《点击江南》,我难免有些“惊颤”,惊的是:他是彝人,怎么会有“江南情结”?颤的是:诗人常建世潜心创作多年,已经形成沉稳而凝练的创作风格,我又从何谈起? 艾米丽·狄金森说:“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看待现实”。诗人常建世正用这种眼光看着世界和文化史,或多或少,把自己深沉的情怀敞开了。不难看到他的诗句,一行一行内涵沉积,又一层一层思想清晰。比如《喊一声南京》,用了一个排比,贯穿了整个诗篇,看似简洁,其实厚重的诗写借助通感的手法得以微妙地抒发。每一个词语都注满了情感的流淌,将诗歌的内蕴,递增出艺术的笔触和张力。这样他回旋的思绪得到更好表达,并散发出厚重的人文声息,同时提升到对一个民族写照与反省的高度。 “死者升天活者赶路/躺着的花岗石石阶/什么也不说/”(《中山陵石阶》)。这样的糅合,给读者以极大的思想冲击。 历史文化的抒写,同样需要现实的表述,没有深刻的体验,就不能直接将其化为诗句,从而触及内心的柔软。 “秦淮看水/看得见的是流水/看不见的是思索/”(《秦淮看水》)。 不仅仅有意喻,象征,因嘘唏不同,在此感慨尘烟背后的沧桑,并且不时生发出历史记忆的隐痛。 美国诗人朗格说:“生活特别属于诗歌艺术。”可见诗人这种细腻的写作,是内向的浅吟和凝思。此时的心态,不浅俗,而闲雅,这便是他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 “走进乌衣巷/刘禹锡/是巷里不灭的灯盏/”(《走进乌衣巷》)。 实沉的文字,绝不浅薄,无多华丽,同样还有现实的介入,诗人还是饱满抒发了这一情感。率真的诗句,或许反而可以做到精致到位,放射出光芒。 比如《枫桥留影》、《乌镇印象》、《西湖特产》,生命的呼吸,又以情感的浸染,遭遇诗性的想象和精神的叩响,一并生发出无尽的遐思。 至此,丰沛的诗意和饱满的情怀崭露无遗,这或许就是诗人一直潜伏在灵魂深处的“江南情结”吧! 常建世的诗,每一个篇什短小,句子清浅而明丽,意象单纯而旷致。时有雅韵的回响或激荡,时有顿悟的绽放或浸染,自自然然写出自己的“深意”来。 从整组诗上看,诗人那有致的思考,自然凝练而不做作,将情愫付于笔端,以真实人生的一次境遇,彰显语言的纯粹,文字的探究,透射出览古的意识、诗性的焦虑乃至心灵穿透的意义。无时无刻不使诗人的书写,有了高于文本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此文,入选《金平湖文丛》评论卷《诗意到底有多远》,由文汇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