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静 巧妙利用探究性学习思想引领初中生高效学习数学

 昵称15221501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

  巧妙利用探究性学习思想引领初中生高效学习数学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水布垭中小学校     刘静     邮编:444329

      【摘 要】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添加了探究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下面,本人就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中学数学     教学 应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将这种探究式的策略学习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下介绍了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 巧妙设计探究问题

   设置合理的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进行探究的关键,因为这不仅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探究不仅仅是出于形式,而是实际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学习的兴趣.探究式学习的主线就是学生自身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在学习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将学和做融为一体.教师在设置学习内容之前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兴趣爱好、认知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及掌握,对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家庭情况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情况来进行探究内容的设置,这样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在进行教案的设计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要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设计最接近学生思维发展区的教案,以此来确定出教学的起点,将教材中的重要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这样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行主动的探索.设置合理的情境内容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不平衡点,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将情境中的知识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进行揭示,学生就会产生想要去寻找以及解决问题的想法,促使其去思考,最后完成探究式的学习.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讲“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测量,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最后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学完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自己测量跳远成绩,结合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再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学完后我让学生动手制作几款漂亮的图案,让他们充分的感受数学的美。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利用数学知识,而且还要用到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等。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了课堂上的知识,又找到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 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讲解“展开和折叠”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圆锥形的冰激凌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再把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说出教师的演示是“展开”和“折叠”。接着让学生拿出实物模型进行展开与折叠,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呢?”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提出并解答了下列问题: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棱柱有几个侧面?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将更多的数学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感悟棱柱特征结论的生成过程。从而改变了单项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利用实际问题、数学故事、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再求新旧两个两位数的差,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然后由老师猜所得的结果。学生一说出,教师马上就能说出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由此可见,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出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再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后,让学生设计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时,试着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实地考察,记录所遇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高涨,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
  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全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潜能的发挥。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