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秒学与酒,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隐士侠影

 餐意院 2022-12-09 发布于福建

1

春秋末年,兵荒马乱。眼看夏天就要过去,风正一天凉似一天。

孔子抽空到泰山游玩,以派遣素日忧苦。正是黄昏,残阳如血。沿路都是孑孓愁苦的面容,风吹起他们凌乱的发梢,却仿佛抽打在孔子的心头。

一位瘦峭的妇人怀抱婴儿,坐在路边一块巨石上。那婴儿渐渐止住了哭啼,仿佛明白了在这样的世道,再哭也是没有用的。他只是睁大了眼睛,出神地望着天空。

孔子循着他的目光望去,苍茫的天空啥也没有,只有树梢的乌鸦,不怀好意地盯着母子俩。

孔子轻叹一声,继续赶路。这样走了半刻钟,忽然一阵琴声从山后传来。那琴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回缠绵,乍听似有诸多心事,可细细听来却又暗含一股行云流水般的畅快。

孔子不觉放慢了脚步,如沐春风,心境竟渐渐化开了。又传来一阵高歌,热情似火,又恬淡如水。孔子不觉讶异地想,何方高人在此鼓琴高歌呢?这样想着,他加快脚步,向山后转去。

一棵遒劲的银杏树下,端坐着一位白发老汉。半片鹿皮批在肩上,腰间用一根草绳胡乱束着,权当腰带。老头神采飞扬,正沉浸在声乐之中。孔子立在一旁听了半响,他竟毫无察觉。

“敢问先生,为什么这么快乐啊?”直到一曲唱罢,孔子才毕恭毕敬地问。

老人抬起头,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扬。“呵呵,我高兴的事挺多的。你想想,这天生万物,以何为贵?人啊,人乃万物之灵嘛。我身为人,比起其他的动物植物什么的,不应该感到高兴吗?再说,在咱这个时代,一直都是男尊女卑,比起那些可怜的女人们,身为男人,我不是更应该感到高兴吗?即便如此,有的人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而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看,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岂不快活哉?”

“……”孔子听后竟无言以对。这老头太想的开了,跟他相比,自己这么多年的求索,竟然还迷在雾中啊。他沉吟了一会儿,越想越觉得豁然开朗,连连点头。

“受教,受教,老人家你真乃世外高人也。只可惜啊,以先生的高才,如果生逢盛世,一定可以飞黄腾达,可如今,胸中空怀如此才华,却不得施展,未免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呢。”他恭维地说。

“非也,非也。”老汉听后直摇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不觉有些脸红。“太对了,你老人家真是一个能自我宽慰的智者啊。”他由衷地赞叹。

你道这位老汉是何方神圣,竟让圣人都不觉脸红?呵呵,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隐士——荣启期。

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知足者常乐”,说的就是这位大侠。你看,我们现在奉若神明的处世哲学,人家在两千多年前就身体力行了。

800多年后,陶渊明夜读《列子·天瑞》得知了这段典故,被荣启期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折服。后来,他在饮酒诗中专有一章,单赞荣隐士——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素,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陶渊明《饮酒·其二》)


2

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陶渊明《饮酒·其一》)

这是陶诗《饮酒》的首篇,写于其从彭泽县令归隐后的若干年。

《饮酒》系组诗,共有20篇,再加上《止酒》、《述酒》等篇什,陶渊明以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掘酒文化的诗人。

在后世浩如烟海的针对陶诗的注解中,陶渊明还被戴上了“中国首位田园诗人”、“隐逸派鼻祖”等桂冠。不少人也倾向于认为,在中国历来的读书人中,隐与仕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命题,而在这方面,陶渊明能仕能隐,并最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归居田园,可谓是唯一一个“完成了自己”的人。

这组诗有个小序,大概叙述了饮酒诗创作的背景。

当时,他老人家已赋闲有年,一年秋季有人就送来了酒,可能也是为了劝他复出仕途吧。可此时的陶渊明早已悟道,为了心中的理想生活,远离官场多年。但,隐居田园,心中果真就没了苍生吗?也不是。因此,他就感慨、就纠结,加之喝过酒后愁更愁,便写下这些诗篇,以述其志。

首篇提纲挈领,既交代创作动机,又总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提到的邵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隐士。邵生即邵平,颇有才情,秦始皇为了让他帮忙为秦母守陵,封其为东陵候。没想到,秦朝短命,很快被大汉取代。汉高祖不怎么待见邵平,邵平一下就沦为平头百姓,只好在长安东南城门外种瓜维生,因此称为“邵平瓜”、“东陵瓜”。

也许是这种仕途上的巨大反差,击中了读书人心底的命门。邵平的事迹出现在不少诗作中,如“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阮籍)、“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李白)、“门前学种先生柳,路旁时卖故侯瓜”(王维)、“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孟浩然)、“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杨炯)、“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骆宾王)、“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杜甫)、“秦时故列侯,老作锄瓜士”(白居易)……

那么,陶渊明在这里引用邵平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呢?“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他是在感叹世事无常(哀荣无定在),有繁荣就有衰败,有获得就有失去,有封侯的荣耀,就有卖瓜的窘迫。而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儿,他才归园田居,从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升华与圆满。

在其后的诗里,陶渊明先后从固守清贫的节操、隐居守志、超尘绝俗的真趣、不随波逐流、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不为世俗羁绊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回应劝进者的关切。

直到写最后一篇时,大概酒喝的确实不少了,劝进的人渐渐也失去了兴致,不怎么送酒了,家里就经常断酒。这时候,一天清晨忽然有人敲门,陶渊明开门一看,隔壁的李老汉抱着酒坛子站在门外。

“这是我家大清早刚酿的,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送来了。”李老汉憨厚地说。

“哇塞。好几天没酒喝了,茶不思饭不想的,简直是要渴死了。”陶渊明喜出望外,抱过酒坛仰脖就整。

“死鬼,我还不知道你。就算渴死,你也要当酒鬼。”老汉揶揄着说。

“哈哈哈哈哈哈。”

结果,陶渊明就着这坛李老汉的酒,写下了饮酒诗的结篇: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这一篇风格明快,写的恣意狂放、酣畅淋漓,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编读来仍如沐春风,口齿生香。


3

陶渊明志在归隐,写的诗当然就志存高远、率真质朴。

在20首饮酒诗里,陶渊明引用了不少隐士侠客,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

除上述几人外,再试举一二:

a、商末隐士伯夷、叔齐(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b、秦末四隐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奇、甪里,又称“商山四皓”(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c、春秋名士颜回、荣启期(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d、西汉张挚、后汉杨伦(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e、东汉张仲蔚(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f、西汉扬雄(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g、伏羲神农、孔子(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20首饮酒诗可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陶渊明的处世哲学,对读书人心之所系的隐与仕的选择,也做出了多个层面的回答。

他为何要在饮酒诗里引用如此多的隐士呢?小编认为,这就归结到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归属感的问题。人生于世,除了满足吃喝玩乐等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与人分享、与人同乐的归属感。

陶渊明生逢晋末乱世,起初也是有所抱负的,这才数次出仕,但几经坎坷最终看破世道,归隐田园。这在当时的思潮下,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结果就是他成了“栖栖失群鸟”,那么他的归属感如何实现?

他不得不从前朝的名人高士中来寻求慰藉。

他所引用的高士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原本有高官厚禄,但后来归隐,如伯夷叔齐、邵平、张挚、杨伦等;其二、本就出身贫寒,一生不仕,如荣启期、商山四皓、张仲蔚等,其三、不一定归隐但悟道之人,这里实则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国”,如伏羲、神农、孔子、颜回、扬雄等。

由此可见,饮酒诗里的隐士侠客,其实是陶渊明“自比言志”的托喻。然而,这些与学习秒学又有何关系呢?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和平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他穷到连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我们说秒学“或曰师承阳明心学,却大相径庭;或曰奉教老庄道论,又大异其趣。然,从两者生发,躬身自省,如悟则可窥一二”。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秒学断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通的,也非一日半载能够习得的。但如果因此而觉得秒学神秘莫测,也是不可取的。虽然无法用言语准确解释,但如果机缘巧合,加上后天演习,一旦顿悟,则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是为妙学,意在瞬间领悟。故“概而言之,秒者,发于一念,存乎一心。纳天地之精华,求万物之格致,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影无踪,倏忽一瞬,而心自畅快矣”。

既然无法准确解释,又该如何演习秒学呢?我们不得不借助与秒学相近的显学,触类旁通,以达到顿悟之目的。以古人之学说观之,诸事均有度,人生于世,与世间万物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以求身心的和谐,继而求诸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完满。

秒学则吸取各家之长,又更进一步,深刻时如龙啸深渊,浅薄时如蛙跳荷塘,无界无边、无拘无束,无时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处可寻。

历来悟道之人,或著书立说、动辄万言,或身体力行、惜墨如金,让人高山仰止,不可攀登。秒学则不然,路见美女而心向往之,或偶做一梦而心旌摇荡,均可借以演习秒学。若不得要领,则可就古人之显学初习之,假以时日,必有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