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37个地名入选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黄之中 2022-12-09 发布于上海

Image
Image
Image

苏州37个地名入选

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Image
Image

12月8日,江苏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共200个。

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为评定范围,苏州共有37个地名入围,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吧。

一、古城地名

共5个,分别是苏州、吴江、姑苏、常熟、昆山。

苏州

Image

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废郡以州治,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二级。九年二月,隋将宇文述攻破吴州,吴地平。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得名自此始。

吴江

Image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吴江”本为江名,即吴淞江,一名松江,因晋唐时属吴县亦称吴江,建县时即取其名。

姑苏

Image

唐《吴地记》称吴中木渎尧峰山西北有一座山,称姑苏山。北宋《吴郡图经续记》称为姑苏山、姑胥、姑余,又名胥台山。据说“胥”是大禹治水的功臣,被封在当时的吴地,所封的地方称为“故胥”,后来人转音成了“姑苏”。

常熟

Image

元代至正间《重修琴川志》载:“土壤膏沃,岁无水旱”。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陆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得名常熟。

昆山

Image

古名娄邑。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旧志称“以县有昆山,故名”。一说清《百城烟水》载:“马鞍山,在城内西北隅……其形似马鞍故名。又以产良石,其质如玉,秀巧灵珑,故县名昆山。”二说山在华亭县内(今属松江县)。昆山旧志俱称以华亭县内昆山而名。唐《吴地记》载“山,今在华亭县西北二十三里,盖割昆山之境以县华亭,而县名仍曰昆。”

二、古镇地名

共23个,分别是枫桥、浒墅关、木渎、甪直、光福、东山、香山、胥口、虎丘、平江、盛泽、平望、黎里、同里、震泽、古里、凤凰、周庄、巴城、锦溪、千灯、浏河、沙溪。

枫桥

Image

位于虎丘区。明《苏州府志》载:“枫桥,去阊门七里。豹隐《记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旧时,枫桥处为铁铃关,官府在桥上河内均设关卡,白天开关放行船和行人,夜晚则闭关。有“朝开航,夕闭航”之说,故称“封桥”。唐至德年间(756~757)诗人张继作《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浒墅关

Image

位于虎丘区。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丘(今苏州虎丘)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地,后几经易名,唐代讳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鏐忌“疁”,遂改名“浒墅”;宋《吴郡图经续记》又称“许市”。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景泰元年(1450)朝廷因“户部尚书金濂建言仍于浒墅添设钞关”,并建关署吏舍“明远楼”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木渎

Image

位于吴中区。相传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聚材三年,连沟塞渎,故名木渎。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

甪直

Image

位于吴中区。清乾隆《苏州府志》载:“甪直,……旧名甫里,……六直浦自界浦以东,有大直、小直、直上泾,而一界浦其间,南北可通六处,故曰六直浦。”后由六直谐音作甪直。“甪”又酷似镇上三横三竖六条河流走向。

光福

Image

位于吴中区。光福原名野步市,唐陆龟蒙《送小鸡山人序》中记载:出吴胥门背日行四十里得野步市,曰光福。据原《光福志》称:“光福镇古虎溪地,相传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迄今因之。”

东山

Image

位于吴中区。因境域地处太湖洞庭东山(又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镇以山之俗名称。

香山

Image

位于吴中区。宋《吴郡志》载:“吴王种香于此山,遣美人采香焉”。明《姑苏志》载:“故名”。

胥口

Image

位于吴中区。春秋时,“吴王杀子胥于江,吴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太湖湖湾称为胥湖,太湖泄水河道称为胥江,胥江太湖出口处称为胥口。

虎丘

Image

位于姑苏区。虎丘名始于春秋。《吴越春秋》:“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平江

Image

位于姑苏区。宋开宝八年(975),历史上始有“平江”之称,含宋“平定李煜江南国”之意。随后,宋代平江府、元代平江路建置名称因此而得。

盛泽

Image

位于吴江区。一说为吴赤乌三年(240)司马盛斌在青草滩至野和溪(即黄家溪)一带筑圩造田屯兵,后人称盛斌故址为盛寨,因该地西濒大水,寨又转为泽,故名盛泽。二说为宋建炎元年(1127)后,盛章被封为吴江开国伯,由临安迁居吴江县,其子孙繁衍散居,许多地方以盛字命名,如一都为盛庄、二都为盛家舍、四都为盛乌田、十七都为盛墩,二十都东西临大泽,遂名盛泽。

平望

Image

位于吴江区。清道光二十年《平望志》记载: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

黎里

Image

位于吴江区。《黎里志》载“县之范隅上乡二十三都东有镇曰黎里。一名黎川,又号梨花里。旧传村南多梨花。”清《黎里镇志》载:“青浦王述庵司寇昶云,黎里应作蠡里,因为越国的范蠡大夫曾居于此,故名。今其乡尚号范隅,可征信也。”

同里

Image

位于吴江区。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地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故同里原称“富土”。唐初,同里名“铜里”,为村市。宋景德三年(1006),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始设巡检司,将旧名“富土”两字重新组合,拆分为“同里”。

震泽

Image

位于吴江区。清道光《震泽镇志》谓:“唐开元二十九年湖州刺史张景遵在此设震泽馆,震泽之名,始见于方志”。由村落形成集镇,因地滨太湖,即以太湖别称“震泽”名之。

古里

Image

位于常熟市。宋《宗元方志丛刊·琴川志》载,此处地势低洼,人烟稀少,多年草木丛生,故称“菰里村”。因旧时渔业捕捞,多用网罟,又得名罟里。清道光十三年年(1833),知县张组绶书“古里仁风”之匾,始见古里两字,沿用至今。

凤凰

Image

位于张家港市。因境内名山凤凰山而得名。《重修常昭合志》载:“河阳山,一名凤凰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丈,周七里,出山药,山巅有秀峰,有天然井、醴泉。”

周庄

Image

位于昆山市。春秋至汉代,周庄地域系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君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周迪功郎在此收获设庄,遂有周庄之名。

巴城

Image

位于昆山市。相传在大禹治水时期,有个叫巴解的督工官员在阳澄湖边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后代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土城的北边造了一座巴王庙,土城也就叫巴城。

锦溪

Image

位于昆山市。《陈墓镇志》载:“……其西有水一湾,曰锦溪,溪边桃杏千株。”南宋高宗南渡陈妃死后水冢葬此,故改名陈墓,1992年更名为锦溪。

千灯

Image

位于昆山市。千灯旧称千墩。清《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

浏河

Image

位于太仓市。娄江下游称浏河,镇因浏河流经镇域而得名。

沙溪

Image

位于太仓市。旧称沙头,又名团溪、印溪、七溪。《沙头里志》载:“沙头,沙之头也……沙溪以地枕七浦,因以为溪,云沙溪。”

三、古村落地名

共9个,分别是舟山、陆巷、三山、莫厘、东村、明月湾、李市、赵陵、武神谭。

舟山

Image

位于吴中区香山街道。民国《香山小志》载:“去穹窿里许,中隔南宫塘坟,然孤起不与他山毗联。西距玄墓,则有五六里之遥也。山势平圆、四垂,居民植桑其上,垦成层级,望之如笠形然,故一名箬帽墩。相传,吴王练水师,造舟于此。西麓陶公祠、南麓叶孔传故居,俗称窑头。”又称舟山。

陆巷

Image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始名王巷。南宋初年,有王姓将军等一批护驾南渡的将士途经太湖,见东后山湖畔风光秀丽,地势险要,便把家室安顿于山下,后将士解甲归田,以种果经商为生。王、叶、韩、姜、李、夏六名武将,迁居后山太湖湖畔,依山筑起多幢宅第,六姓形成六条古巷,得名陆巷。

三山

Image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因三山村主岛上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并列,又因其与泽山、厥山两岛相邻,故而得名三山。

莫厘

Image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隋初,镇国公杨素部将莫厘将军驻兵大尖顶,该山头因此得名莫厘峰。

东村

Image

位于吴中区金庭镇。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河南商丘人唐秉(号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得名。

明月湾

Image

位于吴中区金庭镇。因“湖堤环抱,形如新月之湾”,又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西施在此赏月而得名。

李市

Image

位于常熟市古里镇。原称“李墅”,明代李姓官员在此建一别墅而名李墅。明正统间,里人李氏聚居成市,名李市,又称山泾市。

赵陵

Image

位于昆山市张浦镇。境内有赵灵山。南宋建炎中(1127~1130),宋宗室赵灵王随驾南渡,卒葬于赵灵山,筑赵王墓。因讳灵而改陵,故曰赵陵。

武神谭

Image

位于昆山市巴城镇。春秋时,吴王阖闾为防范外来进犯,命孙武筑城于此,称武城,武城潭因此得名。后有百姓在边上建造武神庙,供奉孙武,武城地名也随之改名为武神。2001年东河、杨北、北潭三村合并取名为武神潭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