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4年贺子珍去世,地方政委请示葬礼规格,邓小平:送八宝山一室

 lsc白雪飘零 2022-12-09 发布于云南

花季从戎上井冈,出生入死又何妨!毅然救友弹穿膛。 追日一生坚信仰,投身百战铸贤强。冰心雪格永流芳。

1984年4月的上海,春天的气息早已弥漫整个城市,阵阵暖风中还透着些许凉意。

已过古稀之年的贺子珍在李敏、贺敏学等亲人的陪伴下永远地闭上了她的眼眸,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随风而去,享年75岁。

贺子珍的一生传奇而又凄凉。

不过贺子珍逝世后,她的后事怎么办,骨灰放置在哪里,成为困扰当时中共上海市委的一个大问题。

贺子珍作为毛主席曾经的夫人,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身份,中共上海市委不敢擅作主张,只能将这个问题上报给了中办,中办对此也十分为难,最终只能将这件事递到了邓小平的案头。

邓小平在收到请示以后当即拍板做出了两个决定,妥善安排好了贺子珍的身后事,那么邓小平做出了哪两个决定呢?

1909年,在江西省永新县新乡乡绅贺焕文的家中,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贺子珍诞生了,其实贺子珍并不是她的本名,她原名叫贺桂圆又名自珍。

也许因为她是家中的长女,所以从小便塑造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这种责任感更是演化成为民族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当时的中国,国贫民弱非常落后,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外国列强纷纷将中国视为待宰羔羊,纷纷侵入中国想要在中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当她看到各国列强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处于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虽然身为女子,但是她却心怀大志,毅然投身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她在永新女子学校毕业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1927年,年仅18岁的贺子珍组织并参加了永新农民武装暴动,随后跟着哥哥贺敏学上了井冈山,成为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

然而,也就是在那里,她结识了她一生的爱人——毛泽东,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井冈之恋。

1927年10月 6日,这一天让贺子珍铭记了整整一生。

也是这一天,在江西宁冈县东源乡大仓村一户姓林的人家中,贺子珍在袁文才的介绍下,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她是永新县的干部,双枪女将贺子珍同志”,袁文才指着贺敏学旁边的贺子珍介绍道。

巾帼不让须眉,还是井冈山唯一的女战士,让毛主席连连称奇:“看不出,看不出啊。”

当毛主席听说贺子珍的名字后,连说:“哦,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更多的只是工作上的交谈。

后来毛主席在茅坪村养伤,常常同袁文才王佐促膝长谈,身患疟疾尚未痊愈的贺子珍时不时的也来参加,一来二去两个人逐渐熟识起来。

她与毛泽东,一个是文采斐然年富力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英雄,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英雄的魅力;一个是满怀爱国热情,正值妙龄天真烂漫的才女。

自古美女爱英雄,两个有志之士结识以后自然惺惺相惜,开始摩擦出爱的火花,二人逐渐暗生情愫。

随着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感情不断升温,毛泽东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向贺子珍表白。

他对她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就这样,一个湖南汉子一个江西妹因为革命走到了一起。

结婚那天,没有举办任何仪式,热心的袁文才做了几道拿手好菜,大家热闹了一下,算是喝了毛委员的喜酒。

他们的爱情在井冈山上迎来了春天,井冈山上的岁月是艰苦的,但也是他们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刻。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也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已然得到了实践证明。

自此以后,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起来,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革命事业在中国逐步迎来高潮,但毛泽东却迎来了人生低谷。

在那段不得志的几年中,贺子珍始终坚定的站在毛泽东的身边,不但照顾他的衣食起居,还常常陪同毛泽东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进行调查研究。

贺子珍的陪伴和照顾,给予了毛泽东精神上的巨大安慰和支持,让他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夫妻二人常常谈诗论文,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苦中作乐,人生一大快事。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前途未卜,生死难料,携手六年饱经风雨的夫妻二人再次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在长征队伍中,毛主席随军委总部在前,贺子珍随干部修养连走后,由于行军作战等原因,两个人常常白天不能见面。

此时贺子珍已经第四次怀孕,身体原本就不好,再加上每天高强度行军,导致贺子珍脸色苍白,行动极为困难。

但是她坚决不需要特殊照顾,紧跟大部队行军。到达宿营地时,贺子珍放弃了自己的休息,主动为毛泽东缝补衣裳,烧烧煮煮,再或者照顾一些重伤员和其他女同志。

身虚体弱而又操劳过度,毛泽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即使贺子珍万分不愿意,他硬是将自己的警卫营吴吉清留给了妻子。

晚上一起吃饭时,毛泽东习惯边吃饭边看文件,贺子珍担心丈夫吃不饱,常常将自己碗里的饭菜悄悄拨到毛泽东的碗里。

这导致毛主席碗里的饭菜吃了好久都没有吃完,毛主席发现这件事后,十分幽默地对着贺子珍说道:“子珍,我的碗是个宝咧,怎么碗里的饭越吃越多咧,哪里变出来的。”

贺子珍只是在旁边笑而不语。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贺子珍成为毛主席精神上的重要支持者和安慰者,两个人携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长征路上不仅有行军的艰难,还有蒋介石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枪林弹雨已是常事,这给夫妻二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死考验。

每当战斗结束,他们首先都要打听对方的情况,得知对方没有大碍,苦涩的心里总会有种莫名的幸福和开心。

然而,在艰苦的路途中并不是每一天都是幸运的。

1935年4月23日,一场意想不到的噩运在这一天降临到了贺子珍的身上。

那天中午,贺子珍所在的干部休养连走到贵州盘县境内一个小山村时,敌军飞机突然来袭,贺子珍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伤员隐蔽,却不想一颗炸弹落在了她的身边,贺子珍倒在血泊中。

经卫生员检查,全身总共17处受伤,生命垂危。

此时毛主席指挥部队强渡大渡河,军情紧急容不得他能分身片刻,得知贺子珍的伤情,毛主席流下了眼泪,百忙之中才回了电话:

“不能把贺子珍留在百姓家中,一是没有药品救治,二是安全得不到保证;就是死也要抬着她走”。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毛主席抽空策马疾驰赶到了干休连,此时的贺子珍脸色白得像一张白纸,浑身绑满纱布,虚弱的躺在担架上。

看到妻子如此模样,毛主席一阵心酸。

贺子珍担心自己的伤情影响部队行进,再三请求毛主席能将她留下,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说:“子珍,千万不要这样想,我和同志们绝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的。”

毛主席的爱给了贺子珍前所未有的勇气,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她在担架上趟了足足三个月,才重新迈开自己的双腿,继续着那段艰难而伟大的长征之路。

这段生死经历刻骨而铭心,晚年贺子珍回忆起这段极其艰苦的“旅程”,仍满怀感激:“是毛主席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的坚持,我就没命了。”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对从井冈山上开始,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模范夫妻”,有一天竟然会劳燕分飞。

1937年冬天,贺子珍私自离开延安前往西安,打算从这里转道上海。

长征途中受伤时,贺子珍的体内还残留大量的弹片没有取出,对她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她决定要彻底治好自己的伤。

但是此时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她前往上海求医的计划被迫搁置。

在西安中共办事处住了一个月后,又跟随共产国际代表经新疆远赴苏联。

在此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写信或托人传口信希望贺子珍回到延安,但性格执拗的她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去了苏联。

在贺子珍看来,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可以根治她的伤病,还能学到更多的马列知识,促进自己的进步。

然而就是这个决定,成为她一生中最为后悔的决定,也造就了她坎坷悲惨的一生。

苏联的生活,远非贺子珍想象的那么美好,尤其是卫国战争爆发后,贺子珍一度无依无靠,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延安的一些消息传到苏联,贺子珍更是懊悔异常。

更让她心痛的是,唯一的女儿李敏病重差点失去了生命,幸好及时送医救治才脱离危险。

女儿安全了,贺子珍却出现了问题。

她因女儿病重和儿童院的院长发生争执,被后者强制送进了伊万诺夫市里的一家疯人院。

直到1947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来到莫斯科,受毛主席委托打听贺子珍的消息,几经辗转才得知贺子珍的精神出现问题,被送进了疯人院。

于是王稼祥要求苏联政府要见一见贺子珍,刚开始有关部门百般推诿,还警告他们贺有精神问题,还是不见为好。

在王稼祥的坚持下,贺子珍才被苏联方面从疯人院接出送到了莫斯科。

时隔十年,远在异国他乡再见老战友,贺子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着朱仲丽痛哭,似乎要将这几年所受的委屈和痛苦全都宣泄出来。

有那么一瞬间,贺子珍的泪水不是脱离苦海的释然,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更多的是则是当初离开延安的悔恨。

王稼祥夫妇仔细的观察着贺子珍的一言一行,除了她的面色惨白外,并无精神上的问题,与常人无异。

王稼祥夫妇明白,贺子珍就是一个正常人。

“你今后打算怎么办?”朱仲丽问她。

“我要回国去”,孤苦伶仃的国外生活让贺子珍想都没想,直接脱口而出。

由于贺子珍身份特殊,王稼祥也不敢自作主张,就将她的情况电告给了毛主席,不久毛主席就来电:“完全同意”。

1948年,阔别祖国十年之久的贺子珍跟随王稼祥等人回国。

十年时间,故人故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革命几近成功,而他的身边也有了别人。

一别经年,再见时难。

回国后,贺子珍辗转沈阳哈尔滨,她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或信件,当然她也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直到1949年春,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带着毛岸青和李敏来到北京,住进了香山双清别墅。两人见面不免谈到了贺子珍。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沉思良久才说:“你让贺子珍到这里来”。

然而,就在贺怡带着贺子珍从东北走到山海关时,因为一些原因不得已取消了这次北京之行。

苦等多年的见面机会无疾而终,贺子珍只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尽的思念,而这一等又是十年的时间。

1959年夏,毛主席公务出行庐山,时隔多年再临江西故土,感慨良多。

看着山水俱佳的庐山美景,不禁赞叹:“庐山,山好,水好,空气好,还有老表好。”

登上庐山,眺望远方,看着燃起革命星星之火的红色江西,毛主席不免想起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那段艰苦斗争岁月,更想起了曾经那个陪他共患难同甘苦的贺子珍。

恰好听闻贺子珍正在南昌修养,毛主席压在心底多年的一个愿望此时无比强烈起来,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见见子珍。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一脸茫然的贺子珍被接上庐山,原以为是组织接她去庐山修养,却没想到,当她被领进屋内后赫然发现,里面坐着的人竟然是朝思暮想整整22年未见的“老毛”。

整整22年了,贺子珍从来没想过再见会是这种场景,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如同开闸的大坝而一发不可收拾。

毛主席看见来人,连忙起身热情的打招呼,还亲自拿出茶杯倒上了水。

看着哭得已经说不出来话的子珍,毛主席有些激动的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你这几年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些了吗?”毛主席亲切的问道。

贺子珍渐渐恢复平静,擦了擦眼泪,连忙回道:“我好多了,你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比以前更忙了。”

阔别二十二年,原本亲密无间的二人,再见生分了许多。

在谈话中,毛主席得知了贺子珍在苏联的艰难遭遇,不免微微叹了一口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听闻毛主席如此问,贺子珍再度流下了眼泪:“都是我不好,那时太不懂事了。”

相逢不似长相忆, 一度相逢一愁,短短九十分钟的见面,尽诉二十多年的辛苦与相思。

来时突然,去时突然,两人时隔22年的相见,没有相拥而泣,亦没有握手言欢。

庐山之别,毛主席和贺子珍本以为以后还有机会相见,却没想到这次竟然是永别。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身在上海的贺子珍获知消息,一度哭成了泪人,17年前的庐山相见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却不想斯人已逝。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贺子珍前往北京送别“老毛”的愿望未能如愿。

直到1979年9月8日,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的前一天,贺子珍终于如愿来到北京,来到了毛主席的纪念堂。

战争年代的伤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贺子珍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家人的陪伴下缓缓的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

瞻仰毛主席仪容的那一刻,贺子珍眼含热泪,不知她想起了井冈山上的爱情岁月,还是长征路上的患难与共,亦或是庐山上久别重逢。

当贺子珍走出纪念堂被人搀扶上车时,她突然转过头,满怀深情的望着纪念堂,眼眶通红,泪水夺眶而出,嘴角微动,似乎在诉说什么。

她的女儿李敏同样侧脸望去,泪水早已满面。

随行的摄影师吕相友快速的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张温情画面。在洗出来的照片上,贺子珍和李敏的目光落在了同一个方向:天安门,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画像!

1984年4月19日,这位饱经沧桑的传奇老人走完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带着对主席的无限思念和爱意永远的闭上了她的双眼。

邓小平看到中办递交上来的批示文件,立即拍板做了两项重要批示:所有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邓小平的一句话,直接为贺子珍的葬礼规格定了调子。

4月25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内,上海市委有关部门为贺子珍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告别仪式,中央领导邓小平、杨尚昆、邓颖超等中央领导纷纷送去了花圈。

随后贺子珍的遗体火化后,中央派专机将她的骨灰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值得一提的是,在贺子珍的骨灰中赫然发现了数块残留的弹片,这是长征负伤时遗留的弹片,在她体内竟然存留了五十多年的时间。

作为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贺子珍的一生坎坷多难,但这不妨碍她的伟大而又平凡。

是她,在中国革命最艰难时,陪伴着毛泽东同甘共苦;是她,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负伤流血;也是她,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贺子珍的名字会被永远镌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