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渣,嗜酒,退学,却是最治愈的大师

 颐源书屋 2022-12-09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大块鸡生炸,十二寸的大盘,高高地堆了一盘。蘸花椒盐吃。”
  
“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捅,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
 
不知各位是否有类似感受,读汪曾祺的书,是可以下饭的,其效果一如观看美食up主拍摄的视频。
 
图片
 
区别在于,up们往往要挖空心思、费劲思量,才可能拍摄出好看的视频;老人家呢,但需三两笔文字,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炫技,不猎奇,不装X,不高高在上,用的是最朴素的文字,描写的也是,最寻常的事物。
 
图片
 
但是,读完这些文字,不争气的眼泪,还是会从嘴角流了出来。
 
汪曾祺给人的感觉,简单、淳朴、率真,其儿女以及很多读者,亲切地称他为“汪老头”。
 
另一方面,有的人则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
 
图片
 
士大夫嘛,追求格物致知,品尽风花雪月,“食与色”、“仁和义”,一样也不能缺,一个也不能少。
 
所以,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01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县,那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生活在“水乡”的他却说:“我既不会游泳,也不会使船,走在乡下的架得很高的狭窄的木桥上,心里都很害怕……”
 
图片
 
他不会的原因,可能是“不需要”。为了隐藏其出身,后来人们总是云淡风轻地说,汪曾祺出生在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这个“旧式地主家庭”究竟有多土豪?他的学生曾问及老师童年时代的旧居,汪曾祺也曾“云淡风轻”地回答曰:
 
“现在已归公有,在老宅子里办有一家纺织厂。”
 
不是在原来基础上扩建,而是老宅本身就能容纳一家纺织厂,其房屋大小,可想而知。
 
汪曾祺家里是趁花园的,花园名曰“民圃”——取其祖父的字“铭甫”的谐音。
 
祖父有功名,是清朝末年的“拔贡”。这个级别的学历,是做不成官的,功名道断,祖父毫不气馁,他几乎靠着赤手空拳,创出了汪家的一片产业。
 
图片
 
汪铭甫先后为家里置下田地两千余亩,后来,又陆续开设两家中草药店。
 
有品位又有钱的祖父,培养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太差。
 
汪曾祺的父亲,在诸兄弟中排行老三。父亲的本职工作是眼科医生,但他亦是一名雅士,在儿子印象中,父亲似乎什么都会,金石书画样样精通,花鸟鱼虫皆为所爱,足球、单杠、乐器、图章,全都擅长——这些爱好,都是靠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
 
图片
 
古人云:“君子远庖厨。”更难得的是,父亲还钟情于烹饪。
 
汪曾祺在文章中写过,父亲曾用水仙鱼为祖父烹制“假螃蟹”,给儿子用白糖煨出可口的桂花栗子,他还亲手制作小煤炉,可以一次性同时为汪曾祺的母亲熬粥,熬参汤、燕窝。
 
母亲的身体并不好,她早早就去世了,汪曾祺关于娘的回忆,虽然极少,却充满了美好。
 
“偎在娘怀里。黄包车慢慢地走着……闻着安息香的香味,我觉得很幸福。”
 
尽管没有母亲参与,但富足的家庭、祖父的疼爱,以及父亲的开明,照旧给汪曾祺营造了温馨的童年。
 
图片
 
“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夜半醒来就笑,那时我三岁。”
 
汪曾祺小名“黑子”,药店伙计习惯称呼他为“黑少”。往常的时候,“黑少”几乎每天都去药店玩耍。就这样静悄悄过了几年,店员却很难再看见他了。
 
原来,时年虚岁七岁的汪曾祺,正式要进小学读书了。

 
02
 
汪曾祺极具读书的天赋,中国文字里的美感,他似乎天然就能感知。
 
小学生经常读的启蒙诗,譬如那一首“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就能把他感动到热泪盈眶。甚至,成名后的汪曾祺,还专门写文章,郑重其事地回忆此事:
 
“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在小学及初中阶段,他系统学习了大量古文。尤其是阅读古代江苏籍文人的文章时,共情的力量,以及古人细腻的笔法,总是能轻易震撼到他。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图片
 
古人写身边的人物,用最轻淡而克制的笔法,感情却凄婉并且充沛。汪曾祺后来的文字,也总是回想着这样的余韵。
 
十五岁时,汪曾祺初中毕业,他只身前往江阴县,就在那里就读高中。那是他平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行过江桥,看着河水涨落,汪曾祺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无端的伤感。
 
图片
 
他并没有伤感太久。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开始全面侵华。不久之后,江阴即沦陷,汪曾祺再也无法回学校读书了,大部分时间里,他过着逃难的生活。
 
图片
 
不久之后,汪曾祺由上海转道香港、越南,他的脚步,最终停留在昆明。
 
因为吃不了苦,汪曾祺坐船去的昆明。到达目的地时,他又不幸患上痢疾,这场大病差点要了汪曾祺的命。
 
在高烧40度的情况下,他晕晕乎乎上了考场,竟然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
 
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是中国大学中的“天花板”。汪曾祺轻松就能考上,他小时候培养起来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带着一股子文人的傲劲儿,汪曾祺来到了鼎鼎大名的“西南联大”。在那里,他见识到了中国当年最伟大的大师们。

 
03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招生后的第一批学生,他报考的专业是中文系。
 
西南联大中文系共开设20余门课程,汪曾祺选修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等教授的课程。这些教授如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被称作“泰山北斗”。
 
在现实中,这些“大神”讲起课来,则非常有意思。
 
譬如闻一多先生,他嗜烟如命,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抽烟,甚至讲课前,还一本正经地给学生散烟。
 
图片
 
闻先生讲授《楚辞》等课程。开始上课前,他翻开讲义,总是要高喝一声: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与个性鲜明的闻一多相比,沈从文也许更加谦和柔弱。汪曾祺与沈先生的关系,相对而言也更亲近一些。汪曾祺曾说过:“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沈从文生活很节俭,吃饭也清淡,几乎不下馆子。他常常去米线铺吃一角三分钱一碗的米线,汪曾祺来看望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如此而已。
 
图片
 
作为少爷秧子,汪曾祺平素爱享受。他最爱干的事儿,譬如“泡茶馆”。
 
对于昆明城的茶馆,哪一家卖好吃的芙蓉糕、萨其马,哪一家有唱围鼓的演员,哪一家墙上挂着美国电影明星的照片,汪曾祺总是能如数家珍。
 
图片
 
与大家想象中不同,他并不算传统意义的“好学生”。汪曾祺后来回忆说,读大学期间,他“睡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下铺的历史系同学,是个很用功的老实学生,人家每天黎明即起,到树林里去读书。而汪曾祺是个夜猫子,晚上的时候,或者在图书馆夜读,或者出去喝大酒,天亮才回床睡觉。
 
某一晚,汪曾祺喝得酩酊大醉,坐在路边不省人事。沈从文正好路过,还以为他是难民,定睛一看,原来竟是自己的宝贝学生。沈先生忙把汪曾祺背到自己的住处,端茶倒水伺候弟子,真是好一番忙活。
 
图片
 
汪曾祺最后也没有顺利毕业,虽然语文成绩不错,他的英语和体育甚至差到,连自己都不好意思参加考试。
 
这个“西南联大”肄业生,终于还是离开了校园。迈入社会后,没有经历社会毒打的他,竟然抑郁到想要自杀。

 
04
 
最终还是沈从文救了他。
 
沈从文先是给汪曾祺写信,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顿:
 
“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支笔,怕什么!”
 
训完之后,沈老师又通过私人关系,为汪曾祺安排了工作。——沈从文对这个学生总是偏爱有加,先生甚至认为汪曾祺“写得比我还好。”
 
图片
 
那个年代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汪曾祺的命运,也如浮萍一般,飘飘忽忽。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进入北平,他报名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又过了几年,各类大大小小的运动纷至沓来,地主家庭出身,外加有点傲气的汪曾祺,自然是“重点照顾对象”。
 
有的作家面对打击,至多是逆来顺受,他的境界也许更高,汪曾祺能做到随遇而安。在河北张家口劳动改造时,他被人要求画各种品种的马铃薯,画完之后,汪曾祺就手把马铃薯往火堆一扔,烤熟之后,又顺嘴吃了。
 
图片
 
后来,他还不无得意地说:“我应该是全中国,吃马铃薯种类最多的人。”
 
就像沈从文预言的那样,靠着手里的一支笔,汪曾祺的确越活越自在。四十二岁那年,他被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的编剧。
 
受某位大领导指派,他和别的同志一起,将一出沪剧改编为现代京剧,这部京剧最初叫《地下联络员》,后来改名为《芦苇火种》,再后来,又被改名为《沙家浜》。——它是“八个样板戏”之一,每个有点年纪的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它。
 
图片
 
既然要被树立成“样板”,领导对之非常重视。定稿之前,在庄严的大会堂,摆了两排长桌,首长们坐一排,以汪曾祺为首的编剧、演员坐一排。
 
演员当众念稿,领导们亲自审阅,但凡有不合适的,汪曾祺则现场改正。试问,没有相当的才气,谁能干得了这活儿?
 
“人走茶凉”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正是出自京剧《沙家浜》,当时很多人,也认为这词儿用得妙,应该是民间谚语吧。
 
图片
 
汪曾祺一摆手,得意洋洋地说道:“不是的,我发明的!”
 
他的确有狂傲的资本。混乱年代里,人人都畏惧那个难伺候的武则天式的人物,唯独汪曾祺,敢在她面前抽烟、跷二郎腿。
 
饶是如此,他依旧没有“出名”。

 
05
 
汪曾祺真正被人们熟知,是他六十岁之后的事情了。
 
那一年,他发表了一篇叫《受戒》的小说。《受戒》的主题很“肮脏”,讲述了小和尚和农家女孩相爱的故事。但汪曾祺写得很健康,读完之后,我们反而会感觉到青春的美好。
 
图片
 
汪曾祺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在这篇文章中,他的确做到了。
 
为了表现中国式的抒情,他的文章尽量写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但他的内心深处,有可能比任何文人都狷狂傲骨。
 
图片
 
而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汪曾祺早已料到别人渴望了解自己,他也不止一次,写过介绍自己的文章。从这个角度说,今天自媒体以及专业学者写的所有传记与介绍,全部都是徒劳的。
 
在一众写自己的文章中,我认为最玄妙的,当属一首莲花落似的小诗。在这篇《我为什么写作》中,汪曾祺如是描写自己: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参考资料:
1, 汪曾祺著:《汪曾祺全集》
2, 张国华著:《我的老师汪曾祺》
3, 林超然著:《汪曾祺论》
4, 大内密探:《vol.746其实,我们不敢谈论汪曾祺》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