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James5291 2022-12-10 发布于北京

1990年,89岁的张学良老人接到通知,他彻底恢复自由了。

自从1936年他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惨遭囚禁,时至今日已经过了整整54年了。

54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张学良,是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兼西北剿总副司令,是蒋介石的“把兄弟”,如今的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了。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对张学良仍然十分的关注。毕竟能让蒋介石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切勿放虎”的人,哪怕老了,显然也不可能是常人能比的。

也正因此,自从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很多新闻记者都想要对他进行采访。但因为张学良深居简出,很少有人能获得这个机会。

这一天,终于有记者见到了张学良,并问了他一个一直想问的问题:“您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啊?”

张学良听后沉默了一下,才接着说道:“要说'最佩服的人’,那肯定不止一个,最起码有三个……”

“有雄才,无大略”的父亲

对于北洋政府的末代领袖张作霖,历代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说他是草寇、卖国贼。

然而,对于张学良而言,父亲却是他一生的榜样。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计跑去当了兽医。因为他擅长医马,结交了一大批江湖人士,有了很多的“好兄弟”。后来参军之后,他身先士卒,枪法奇准。

张学良记得,有一次,父亲把一把椅子挂到枪头上,枪头都不带抖的。他也不瞄准,对着挂在100米外的铁牌子一枪过去,“当”的就是一响。

后来,父亲发达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忘本,仍然记得自己的苦出身,心里也装着穷苦百姓。听说哪里遇到灾啊难啊的,也会主动捐钱去赈济。

比如,1920年时,山东发了大水灾,张作霖就认捐了30万。“五卅”运动发生后,他也主动捐款两万,抚恤被英国捕快殴打致死及受伤者的家族。

家乡海城发大水,他“先后发款贩济,活者数千家”,时至今日,东三省的老百姓口中还流传着张作霖的爱民故事传说。

张学良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打仗,把当地老百姓的房子给拆了,父亲知道后直接把他骂了一顿。张学良自己也是个暴脾气,不拆房子的话,那就挡住视野了,因此直接顶嘴道:“你不是想要胜仗吗?我有什么办法?为了打胜仗,就要用到各种手段,要不然干脆别打了!”

张学良的一番话让张作霖哑口无言,默默的走了。

不过,虽然张学良十分的佩服自己的父亲,但对他的评价还是十分的清醒的:“我这一生有两个长官,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蒋先生。我父亲,可以说有雄才无大略。蒋先生,是有大略,无雄才,只喜欢投机取巧。

在张学良看来,他父亲因为出身草莽的缘故,没有多少文化,但看事情却很敏感,外交、科学之类的东西虽然他自己不懂,但能够看出来。比如,奉天要搞航空处,张作霖就看到了航空事业的重要性,让张学良亲自负责这件事。

张作霖的个人能力在军事领域最为突出,通过扩充陆军、建立海、空军让奉系成为了整个北洋军阀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之所以说张作霖无大略,是因为张学良认为父亲有些任人唯亲,野心也太大,明知道东北军在国内的声望并不好,自身能力也不够,仍然抢着当“陆海军大元帅”,为了个虚名遭到了极大的风险。

最让张学良佩服的,还是父亲和日本人“周旋”的本事。

张作霖当土匪的时候就加入了日本人组建的“东亚义勇军”,此后一直到在皇姑屯被炸死,他和日本人之间都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张学良当然知道父亲因为和日本人关系密切被骂做卖国贼,但在他看来,父亲在对日关系上已经做到了最好。表面上和日本人亲如兄弟,极尽讨好,背地里却阳奉阴违、推脱敷衍。这一点,在推行“二十一条”、“满蒙铁路悬案”等问题上表现的很突出。

张学良自己当上东北军的总司令后,才真切的体会到了父亲“在刀尖上跳舞”的难度,他说:

“我父亲比我强。他应付日本人,应付得很好,我不行。我跟你们说,我没这个能耐。他很会软硬都来。所以日本人恨透了他,他不会上他们的当。就是这样硬。那我父亲这一点,我是非常非常佩服的。”

8天9夜的朋友

张学良佩服的第二个人,是周恩来。

说起来,张学良和周恩来两个人真正的相处时间,也只有8天9夜。然而,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天,两人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总理在西安事变后面40年时间里,还曾三次为张学良哭泣,而张学良也一直对周恩来很是敬仰。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36年的4月份。

红军自从抵达延安后,张学良奉命和他们交过手,然后,两个师就被打没了。跟蒋介石请求拨款重建损失,结果蒋介石不但不拨款,还让他把这两个师的编制给取消了。这还不算,蒋介石甚至都不愿意支付抚恤金,很多遗属最终落得了卖儿卖女的下场。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主动对东北军释放了善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主动释放了东北军的俘虏。张学良对此十分受用,同意和红军展开谈判。

4月9日,在肤施(延安)的一个天主教堂内,张学良第一次见到了留着长胡子的周恩来。

在这次会谈中,两个人开诚布公。张学良坦言,自己两年前在欧洲时,从墨索里尼那里取到了“真经”——法西斯主义,觉得国内只有实现“一个领袖”,才能把全国力量统一起来,对抗日本。

周恩来静静的等张学良讲完后,才讲起了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

“张先生处心积虑要雪国耻报家仇的心情,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理解和支持。可惜你的路走错了。法西斯的实质就是军事独裁,谁想在空前国难中搞独裁,而不去抗日救国,谁就是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必然要失败。”

两人谈了整整3个小时,张学良对周恩来的气度、谈吐十分的敬佩。他们成功达成了互派代表、互相通商等口头协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结果事变之后他们发现事情大条了。蒋介石这个人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如何“劝”他抗日,两人也是一点办法没有。

另一边,何应钦已经想着直接“炸平西安”,以“为委座报仇”的名义夺权了。

张学良不由得感叹:“抓住蒋就像抓住个刺猬,拿在手内感到扎手,放在地上又怕跑了。

为了对付这只“刺猬”,张学良决定邀请周恩来来西安帮忙。

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顺利抵达了西安。当张学良听到这一消息后,顿时感觉心头的大石头落了地,专门在金家巷张公馆为周恩来举行了一场宴会。之后,两人一起在西楼进行了秘密会谈。

周恩来告诉张学良,解决西安事变的最好方案并不是在西安建立独立的新政权,这样只会加剧南京某些人的蠢蠢欲动,中国一旦陷入内耗,势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周恩来表示,现在中国需要的是举国一致的抗日,需要合作,而不是分裂和内战。如此一来,必须尽快争取蒋介石,只要他同意抗日,就体面的释放他,拥护他当领袖。

周恩来的这话说到张学良心里去了,果断予以了同意。

另一边,当蒋介石得知周恩来来了西安后,表现的十分不自在,他最怕的就是共产党掺和进来,以己度人,蒋介石觉得如果自己是周恩来,肯定得枪毙了他。

未曾想,周恩来竟然主张不杀他,欣喜莫名的蒋介石果断同意和周恩来进行会晤。

在周恩来的一番劝说下,蒋介石头口上答应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还说等他回南京后,就邀请周恩来来宁详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返回南京,周恩来当时就提出了反对:

“放蒋是为了合作抗日,亲自护送大可不必。蒋历来只许文人反对他,决不允许武人反对他,邓演达就是个例子,汉卿此去恐前途难料。”

可惜,张学良这一次没听周恩来的,在12月25日下午亲自乘坐飞机,护送蒋介石离开了西安,飞机刚落地,他就被逮捕了。

虽然周恩来和张学良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已经有了十分深厚的友谊。自从张学良一去不复返后,周恩来一直盼望着重逢之日早日到来,也一直在为营救张学良而努力,可惜一直没能如愿。

张学良被释放后,也一直感怀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后来,张学良过98岁大寿,见到周总理的嫡亲侄女周秉建、侄孙女周晓芳时,拉着她们的手说道:“ “周恩来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我们谈判过,我非常敬佩他的为人,对他的印象很深刻。我们也是好朋友。

他是个天生的领导人

张学良佩服的第三个人,就是毛主席。

在他看来,如果说张作霖、蒋介石一个有雄才无大略,一个有大略无雄才的话。那毛主席就是一位既有大略,又有雄才的英雄人物。

其实,张学良一生都没有见过毛主席,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毛主席的敬仰和钦佩。尤其是有蒋介石这个反面教材摆在眼前,张学良对毛主席的认识因此更加深刻。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待人没有诚意,只习惯利用人,对杂牌军视如草芥。而且缺乏包容性,爱用小人。

蒋介石从不用人才,喜欢用“奴才”,所以他的手下根本就没有人才。

张学良记得,有一次,自己去劝蒋介石和共产党联合抗日,结果蒋“苦口婆心”的告诉他:“你不认识共产党,我认识得最清楚。

然后,”认识得最清楚“的蒋介石,就被赶去东南小岛上当“岛主”去了。

对于毛主席,张学良是另一种评价。他说:

“毛泽东这个人,很有能力,很厉害。共产党的成功,毛泽东的作用很大。虽然我没和他接触过,但我能够判断出,他是天生的领导者。”

当年,张学良虽然身陷囹圄,但也能够接触到外界的信息。重庆谈判时,毛泽东那首力压山城的《沁园春·雪》他也是拜读过的,其中的凌然气势,时隔数十年都记忆犹新:

“那弯弓射大雕,很有气势,他能创造一番事业,我们佩服得很。”

毛泽东最让张学良感到钦佩的,还是万里长征。

张学良认为,红军万里长征如果换成其他人带,可能在半路上就夭折了。但毛泽东硬生生的从绝境之中杀出了一条路来,哪怕身为对立的一方,他也不得不承认,四渡赤水的确是一个神来之笔。带着三万缺枪少弹的疲惫之师,从40万大军的“追剿”中逃出生天,非天才难为。

因此,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我曾跟我的部下说,咱们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是做不到的。

而且,万里长征中相较于军事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的统御能力和个人魅力。张学良认为,如果换做是自己来领导这支部队,可能领着领着就把人给“领没了”,部队直接就会四分五裂,跑的跑,散的散。

而毛泽东却能够完成这样的统御,具有这样的力量。

三国刘劭(也作刘邵)《人物志》中有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雄,故成大业也。

张学良对毛主席的评价,可以说和刘邵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