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家谱那些事儿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2-12-10 发布于河北

说说家谱那些事儿

曹书通
沧州谱牒资料交流群很火,每天听老师们高谈阔论,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前几天群中有位老师讲了一看似非常严肃但极其荒唐的事儿。
这事儿出在衡水景县,某家族修家谱,有几十里外同姓人找上门来想认祖归宗把自己也列入家谱。该家族为验证血缘关系,居然搞了个DNA鉴定。做DNA鉴定原本出于好意,其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不仅登门认祖的这些人和自己家族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且自家族内部许多人居然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喊了几百年同祖同族同家谱,现在却突然发现居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根本不是一家人,这实在谁人难以接受。话说到此,可能许多人会有疑问,同一家族的人怎么会没有血缘关系,果真如此,那多少代人传下来的老家谱岂不是白修了?
修家谱也血缘关系为基础,这没错,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古人修家谱许多的时候“重家族轻血统”,同一家族的人未必就都有血缘关系。我这样说,可能许多人都觉着是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实则不然,我说几件修家谱时常出现的事儿,大家就理解了。
古人修家谱时有“联谱”和“插枝”两种说法。所谓联谱很好理解,就是两个家族虽然同姓,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因为两个家族离得近或关系好,就搞所谓联谱,把两个家族合并为一个家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各地都有。明末大学者王余佑祖籍兴城,他到献县后就是本地的王姓联了家谱。如果再往上推,王余佑祖上根本就不姓王,而是姓宓,只是因为入赘了宓家才改姓宓。
插支更荒唐。一个家族明明知道自己和另外一个家族没有任何关系,却仅仅因为姓氏相同,就主动找上门去依附人家,要求人家把自己做为该家族的某一支续家谱之中。
倘若古人修谱真那么注重血缘关系,就不应该有联谱或插支。明明知道不是一家人,怎么会允许外人来搞联谱或插支,
除了联谱和插支,还有许多事儿也能说明古人修家谱“重家族不重血统”。招倒插门的女婿,古人称之为入赘。有些人家招倒插门女婿时,会明确提出一个先决条件,将来生了孩子必须随女方姓氏,有的甚至要求连女婿都必须改姓。还有寡妇改嫁带来的孩子,许多时候也会主动改姓,随新丈夫的姓氏。无论倒插门所生的孩子还是寡妇改嫁带来的孩子,绝大部分家族都会将其视为自己家族的人,并一视同仁将其载入家谱。倘若古人修家谱时真那么重视血缘关系,为保持家族血统纯正,就不应该允许倒插门所生的孩子或寡妇带来的孩子改姓。
除了联谱、插支、入赘、寡妇改嫁之外,还有许多年因会导致家族血统不纯正,比如买来的孩子、抱养的孩子、从亲属家过继来的孩子。还有一种现象也会导致家族血统不纯正,这种现象虽不光彩,但无论古今,哪个家族都有,说得粗俗一点,就是男女瞎搞生出来的孩子。我亲眼见过一件事儿,村里一群人闲聊,某大姓人士吹嘘自己家族如何如何厉害,血统如何纯正,两千多年来如何如何传承有序,从未出现过差错。旁边有人实在听不下去了,突然蹦出一句话,差点没把这位大姓人氏噎死:“你们家那些老娘们有靠人生私孩子的不。”话糙理不糙,这事无论古今,哪个家族都可能出现。
家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老辈人修家谱时明明知道一些人与自己家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却会把他们写入家谱。要解释其原因非常简单,简单两句话就可以说清,一个是“户大人多”,一个是“独门小户”,前者一听就知道言语中带着自豪,后一句话则无意中透露着歧视。
每个家族都希望自己家族人丁兴旺、户大人多,所以无论倒插门所生还是寡妇改嫁所生的孩子,以及其它原因所生的孩子,老辈人修家谱时都会来者不拒,因为这有助于壮大家族力量。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和眼前这个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非常乐意自己被人家载入家谱,因为依附大族找个靠山,可以避免受歧视、挨欺侮。
古人之所以那么愿意壮大家族力量,以至于甘愿将一些和自己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载入记谱,究其原因是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甚至说是出于一种非常自私的考虑。人活一辈了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人帮助,家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更离不开别人帮忙。所以人活在世,平常总愿意多结交一些朋友,多凝聚一些力量,以便遇到困难时能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被别人欺侮时,有人能站出来抱打不平。同一个家族因为有一定血缘关系更容易拉近距离、拉近关系。当然是家族人越多,能给帮忙的就越多。古人那么重视血缘关系,说的好听一点,是凝聚家族力量,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为了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受到欺侮时有人管。这话看似粗俗,实际就是那么回事儿,要不然搞联谱、插支是为的什么,让倒插门所生的孩子、寡妇带来的孩子入家谱又是为的什么?
古人为了拉拢人,扩充势力,除了修家谱,还发明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最典型的就是认干亲、拜盟兄弟。两家人不同姓同祖,实在没理由靠修家谱拉关系,那干脆就认干亲、拜盟兄弟。有些人认干亲、拜盟兄弟是因为私人感情非常不错,有些人则纯粹是为互相利用,古人今人都不能免俗。现在有些人张罗修家谱,也很可能是出于某种利益考量,还有些人居然有几十个、上百个盟兄弟,有的还搞所谓联盟,不相同的几乎盟兄弟凑在一起搞所谓联盟,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无非都是拉拢人的一种手段。有听说过一个最奇葩的真事,某人和另外一家父子俩都是盟兄弟,只是分属各自不同的盟兄弟群体而已。但是因为平常基本不走动,父子俩互不知情,后来几伙盟兄弟要凑在一起搞所谓联盟,这爷子俩才猛然发现,亲父子俩原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盟兄弟。还有一件事更奇葩,某姓氏分散居住在几个村,虽说多年不修家谱,辈份用字已经很混乱,但世系依然很清楚。后来有人为聚拢势力,开始张罗共同修家谱,其中有一户人家,年龄已经很大,而且在县里当过局长,但他辈份非常小,见了谁都得喊爷爷或叔叔,于是为了照顾这位局长大人的面子,经合族公议,给他家长了两个辈份,这都是笑话。
一个家族内部也未必那么团结,父子失和,兄弟成仇的事儿并不少见,至于五服之外的同族本家,为了财物、房子地打斗的事儿,那更是常有。
从一定意义上说,修家谱并没那么神圣,和认干亲、拜盟兄弟也没什么区别,都是拉拢人的一种手段,虽说修家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有太多的时候,有太多的人为了半大家族势力,拉拢更多的人,根本就不再考虑什么血缘关系。
当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无论修家谱、认干亲、拜盟兄弟,目的非常纯正,就是为了凝聚家族人心才修家谱,就是因为情投谊和才认干亲、拜盟兄弟!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任何利益考量!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寻出版合作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