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9

 唐眉 2022-12-10 发布于河北

第十节:气候变化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一、五行与四季

【原文】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1),何气使然?

歧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2)。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3)何也?

歧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歧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4)。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歧伯日: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⑤,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0)何也?

歧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歧伯日,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已胜也(8)。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9),其候何如?

歧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10)。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歧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11)。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12)。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13)。此四气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14),必谨察之。

帝曰:善。

【讲解】

(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

“雹雪”,即冰雹霜雪,意即天气寒冷。“飘骤”,即狂风暴雨,意即湿气偏胜。

“毁折”,指摧屋拔树,意即狂风大作。“清明”,即清凉而干燥,意即凉气、燥气偏胜。“曛昧”,即炎热烦闷,意即火气偏胜。全句意即水土木金火五气发作时,其特点就是本气偏胜。

(2)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

“气”,指被郁之气。“气有多少,发有微甚”,指五郁之发,郁气多者,发作

急而重;郁气少者,发作缓和轻。“当其气”,指当其本气主时之时发作,如土郁之发在四气,金郁之发在五之气等等。“兼其下”,指在其本气主时的下一步发作,例如火郁之发在四之气等等。全句意即郁发现象的微甚以及发作的时间,除了取决于本气的属性以外,还取决于郁气的多少。郁气多的发作重,郁气少的发作轻。郁气多的除了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以外,还可以延长到下一步。郁气少的,一般则只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所以从郁气发作的时间是否延长至下一步影响下一步的气候,就可以看出郁发的大小微甚,所以原文谓:“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句王冰以下各家,如张介宾、马莳、张隐庵等均以承制来解释,认为“兼其下气”是兼见其下承之气。但又矛盾重重,如他们把“水发而雹雪”,解释为兼见土气,认为“雹雪之体如土故也”等等。高士宗则解释为:“甚者兼其下,兼得下时之气也,兼下者,时未至而气先至也。”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因为从前文中所述五郁五发的情况来看,看不出这种未至而发的记述,所以我们不从诸注,提出我们的理解以就正于读者。

(3)五气之发,不当位者

“当位”,即五郁之发应时而来。“不当位”,即不应时而来。张介宾注:“不当位,谓有不应其时也。”全句意即五郁之发,一般说来有其一定的发作时间,但有时也不完全应时。

(4)命其差…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此是解释上句。“差”即指上述之不应时。“命”此处指必然之意。“命其差”意即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度”指一天。“奇”,指不足一整天的零数,即八十七刻半。全句意即由于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五郁之

发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其相差的时间,一般为三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差一个月多点。关于“奇”代表的具体数字,王冰认为“差三十日余八十七刻半”,《新校正》认为“详注云八十七刻半,当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张介宾注云:“奇,为四十三刻七分半”我们从王注。

(5)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

“运太过”,指岁运太过之年。“运不及”,指岁运不及之年。“其至先”,指气候变化先天时而至,来得比季节早,未至而至。“其至后”,指气候变化后天时面至,来得比季节迟,至而不至。全们意即岁运太过之年气候来早,岁运不及之年,气候来迟

(6)当时而至

“当时”即正当其时。“当时而至”即气候与季节完全相应,应时而来,不早不迟。所以原文谓:“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

(7)气有非时而化者

“非时”即不是相应季节。“化”,即化生。“气有非时而化”,即自然界气候、物候变化与季节不相应,出现了这一季节不应有的气候与物候变化。

(8)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太过者,当其时”,意即岁运太过之年,一般说气候与季节相应。“不及者,归其己胜”一句,“已胜”,即己之所不胜。意即岁运不及之年,气候与季节不相应,而出现了已所不胜的气候与物候变化,例如春应温而反凉等等。“温”,在五行上属木凉”,在五行上属金。应温反凉即出现了己所不胜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原文所说的“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不过应该指出,对于“己胜”一语,注家理解不尽相同。王冰注:“冬雨、春凉、秋热、夏寒之类,皆谓归已胜也。”这就是说,王氏认为“己胜”,即己之所不胜。冬雨者,土来克水也,春凉者,金来克木也,秋热者,火来克金也,夏寒者,水来克火也。高士宗注:“太过者,当其时,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至不愆期也。不及者归其己胜,如春时雨湿,木胜上也,冬时温热,水胜火也,皆归其己胜之气也。”高氏注解与王氏完全不同。这就是说,高氏认为“己胜”,即已之所胜。从文字上来看,高氏是按文字本义来解的,无可厚非。但是,从《内经》精神来看,则以王氏所见为是。因为这里是说“不及者,归其己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乘而侮之”,岁运不及,其所不胜必然来乘,这是《内经》的基本精神,例如前面《气交变大论》所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不及,炎暑乃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等等,均其例证。由于如此,我们从王注。

(9)高下左右

“高下左右”,是指地势及方位而言。“高”,指高山高原。“下”,指平原。

“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全句意即四时气候变化,由于地势有高下,方位有

东西,所以气候的来迟来早也不完全一样。

(10)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化”,即化生。“太过者化先天”,指岁运太过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比一般年份要早一些。“不及者化后天”,指岁运不及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较一般年份迟一些。

(11)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这是谈气候变化的规律,也是对前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

的解释。“春气”,指春生、春温之气。“春气西行”,即春气从东方开始,逐渐向西方运行,因此,春温、春生之气盛于东而衰于西,所以气候上东方偏温而西方偏凉,物候上东方生长茂盛而西方生长萧条。春温、春生之气东方来早而西方来迟。“夏气”,即夏热、夏长之气。“夏气北行”,即夏气从南方开始,逐渐向北方运行,因此夏热夏长之气,盛于南而衰于北,所以气候上南方偏热而北方偏冷,物侯上南方生长繁密,而北方相对疏落。夏热、夏长之气;南方来早而北方来迟。“秋气”,即秋凉,秋收之气。“秋气东行”,即秋气从西方开始,逐渐向东方运行,因此,秋凉、秋收之气盛于西而衰于东,所以气候上西方偏凉而东方偏温,物候上西方萧条而东方繁茂。秋凉、秋收之气,西方来早而东方来迟。“冬气”,即冬寒冬藏之气。“冬气南行”,即冬气从北方开始,逐渐向南方运行。因此,冬寒、冬藏之气,盛于北而衰于南。所以气候上北方偏寒而南方偏热,物候上北方生长较差而南方生长茂盛。冬寒、冬藏之气北方来早而南方来迟。高士宗注此云:“春气发于冬,故春气从东西行,夏气发于南,故夏气从南北行,秋气发于西,故秋气从西东行,冬气发于北,故冬气从北南行。此四时之应于四方也”即属此义。

(12)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下”,即地势低下。“上”,即地势高峻。“中”,即里,此处指冬至之时“标”,即表,此处指夏至之时。“春气始于下”,意即春温、春生之气从低平之地开始。这就是说低平之地,春来较早。以我国来说,江南春早,早春二月,这就是因为江南地势低平。“秋气始于上”,意即秋凉、秋收之气,从高峻之地开始。这就是说高原地区,秋来较早。以我国来说,西北凉早,“凉秋九月,塞外草衰”,这就是因为西北地势崇高。“夏气始于中”,意即夏气从冬至之日就已经开始,所以“冬至一阳生”,日晷guǐ初长,“冬月伏阳”,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加长。“冬气始于标”,意即冬气从夏至之日就已经开始,所以“夏至一阴生”,白昼渐短。“夏月伏阴”,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高士宗注此云:“春气自下而升,故春气始于下,秋气从上而降,故秋气始于上,夏火之气从中而布于外,故夏至始于中,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故冬气始于标,标犹表也,此四时之应于上下内外也。”基本上亦属于此义。

(13)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

“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后”,指北方,“前”,指南方。全句意即

春气始于东,夏气始于南,秋气始于西,冬气始于北。其义与前述之“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完全相同。

(14)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这是对前述气候变化运行与地势高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结论,即地势高峻的地

区气候寒冷,地势低下的地区气候炎热。这也是对《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一规律性认识的重申和再度肯定。王冰注此云:“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淨,严冬草生,长在之义足明矣。”说明这一结论完全是古人对自然变化实际观察的经验总结。

二、【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中的各种复杂情况。首先指出了:“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其次指出了:“五气之发有不当位者。”再其次指出了“气至”有“先后”,“运太过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再其次指出了“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最后指出了地势高下不同,气候寒温不同。“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本书一方面强调了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固有规律,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必须区别情况,区别对待。这一点,不但体现了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所在。

第十一节:五运六气应有的气候和物候表现

一、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气候的正常变化情况

【原文】

五运六气之应见(1),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歧伯对曰t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民其侠(2),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歧伯曰:请遂盲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3),少阴所至为暄(4),太阴所至为埃溽(5),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7),太阳所至为寒雰(8),时化之常也(9)。

【讲解】

(1)五运六气之应见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运。“六气”,即风、君火、相火、湿、燥

寒六气。“应见”,即应该有的表现。全句意即五运六气各有其本身应有的气候和物候表现。由于这里是指五运六气的主运和主气而言,所以张隐庵注此云;“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变病之常。夫前章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各有不同。此复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之政令,故日常也。”

(2)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

“六气正纪”,指六气的正常变化规律。“化”,指化生;“变”,指灾变;“胜”,指胜气;“复”,指复气;“用”,指作用;“病”,指人体疾病。全句意即风、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从主时来说,虽然为四时不易之气,相对固定,但是仍然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因此不能机械对待。以下原文就是对六气常变的具体介绍。

(3)厥阴所至为和平

“厥阴”,此处指初之气,亦即在每年大寒以后至春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中

旬至二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和平”,此指指春风。全句意即在初之气这段时间中,在正常情况之下,春风和缓,吹面不寒。高士宗注:“厥阴为风,主初之气,故厥阴所至为和平,和平,舒迟也。”这是指初之气这一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4)少阴所至为暄

“少阴”此处指二之气,亦即在每年春分以后至小满以前,大约在农历二月中至四月中这段时间。“暄”,指温热。全句意即在二之气这段时间中,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开始转向温热。高士宗注:“少阴温热,主二之气,故少阴所至为暄”,“暄”,温热也。这是指二之气这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5)太阴所至为埃溽

“太阴”,此处指四之气,亦即在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中旬至八月中这一段时间。“埃溽”,指潮混。全句意即在四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潮湿,雨水偏多。张介宾注“四之土气,土化也。”高士宗注;“太阴所至为埃溽,溽,湿热也。”这是指四之气这段时间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6)少阳所至为炎暑

“少阳”,此处指三之气,亦即在小满以后至大暑以前,大约在农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一段时间。“炎暑”,即炎热。全句意即在三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张介宾注;“三之主气,相火也。”高士宗注:“炎暑,火气也。”这是指三之气这段时间正常气候变化情况。不过在此应该指出,在太阴与少阳的主时问题上,张介宾与高土宗认识不同。张氏认为太阴主四之气,少阳主三之气。高氏认为太阴主三之气,少阳主四之气。其注云:“太阴为湿,主三之气……少阳为火,主四之气”。又云:“太阴主长夏……少阳主初秋……”根据《内经》原文,窃以为高氏所注没有根据,因此我们从张注。

(7)阳明所主为清劲

“阳明”,此处指五之气,意即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中旬至十

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清劲”,指气候清凉劲切。全句意即在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向清凉,西风劲切。高士宗注:“阳明为清,主五之气,’故阳明所至为清劲,秋末冬初,清且劲也。”这是指五之气这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8)太阳所至为寒雰

“太阳”,此处指终之气,亦即在小雪以后,大寒以前,大约在农历十月中旬至十

二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寒雰”,即寒冷。此句意即在终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寒冷。高士宗注:“太阳为寒,主终之气,故太阳所至为寒雰。寒雰,结为霜雪也。”这是指终之气这段时间中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9时化之常也

“时”,指时令。“化”,指气候变化。“常”,指正常。“时化之常”,意即总

括上述全年气候变化,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风和日暖y二之气这一段时间中天气转向温热;三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最热y四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炎热而雨水较多,湿热交蒸五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转凉,雨水减少,气候清凉干燥;终之气这段时间中,气候寒冷。这是一年之中气候的正常变化情况

二、这是自然变化之常

【原文】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黨启(1),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2),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3),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4),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5),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6),司化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

“厥阴”指初之气。“府”有所在地或住宅、府库之义。“风府”即风多之处,亦可解释为风气偏胜之时。“璺”(wèn问),王冰注:“微裂也。”“启”有开之义,王冰注:“启,开坼也。”“璺启”,指植物萌芽破土而出。全句意即在初之气所属的这段时间中风气偏胜,植物开始萌芽生长。

(2)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

“少阴”,指二之气。“火府”,指热气偏胜之时。“舒荣”,张介宾注:“物得阳气,故舒展荣美。”张隐庵注:“舒荣,舒展而荣华也。”本句意即在二之气属的这段时间中热气偏胜,植物生长欣欣向荣。

(3)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

“太阴”指四之气。“雨府”指雨水较多,湿气偏胜之时。“员盈”张介宾注:“物得土气而后充实,故为员盈,员,周也”张隐庵注:“员盈,周备也”本句意即在四之气所属的这段时间中,雨水较多,湿气偏胜,植物生长至此已经充实成熟。

(4)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

“少阳”指三之气。“热府”与“火府”同义,指气候炎热之时。“行出”张介宾注:“阳气盛极,尽达于外,物得之而形全,故目行出。”张隐庵注:“夏气始于中,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本句意即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天气十分炎热,植物生长显著而茂盛。

(5)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

“阳明”,指五之气。“司杀府”,指气候清凉,树凋叶落之时。“庚苍”,王冰注;“庚,更也,更代也,易也。”张介宾注:“金气用事,故为司杀府。庚,更也。苍,木化也。物得发生之化者,遇金气而更易也。”张隐庵注:“庚,更也,草木至秋而更变也。”此句意即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由热转凉,植物生长停止,由欣欣向荣而变为树凋叶落,一片萧条。

(6)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太阳”,指终之气。“寒府”,指气候严寒之时。“归藏”,张隐庵注:“归藏者,万物至冬而归藏也。”此句意即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植物停止生长,动物也避寒就温匿伏起来。

(7)司化之常也

“司”指职司或职能。“化”指化生。“常”指正常。张介宾注:“司,主也,六气各有所主,乃正化之常也。”全句总括上述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各有其所属时令及正常职能,即:风属厥阴,主植物的萌芽生长阶段;火、热属少阳、少阴,主植物的生长繁茂阶段;湿属太阴,主植物的生长成熟阶段:燥属阳明,主植物的收成阶段;寒属太阳,主生物的匿伏闭藏阶段。这就是说,由于自然界在气候上有风、火、湿、燥、寒的变化,所以自然界在物候上也就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这是自然变化之常

三、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对物化现象的影响

【原文】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1),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2),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8),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4),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5),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6)。气化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

“厥阴”,指初之气。“生”,指生长。“风摇”,指风气偏胜。“摇”,有摇动

之义。张介宾注:“风性动,故为摇。”此句意即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从气候变化来说多风,从物候变化来说主萌芽生长。

(2)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

“少阴”,指二之气。“荣”,指生长欣欣向荣。“形见”,指植物生长很快,由

小到大。张介宾注:“阳气方盛,故物荣而形显。”此句意即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显著。

(3)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

“太阴”,指四之气。“化”,指植物生长由茂盛趋向成熟。雨”,指雨水偏

多,湿气偏胜。张介宾注:“土能化生万物,云雨其气也。”此句意即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而潮湿,植物生长已经成熟。

(4)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

“少阳”,指三之气。“长”,指长大。“蕃鲜”,指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张介宾

注:“阳气大盛,故物长而蕃鲜。”此句意即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天气炎热,阳气大盛,所以植物生长繁茂。

(5)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

“阳明”,指五之气。“收”,指收成或收敛。“雾露”,指气候清凉。此句意即

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植物由生长成熟进入收取阶段。气候转为清凉,树凋叶落,自然界出现一片收敛现象。

(6)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

“太阳”,指终之气。“藏”,指闭藏。“周密”,指密闭于内。高士宗注g“周

密,周致深密也。”此句意即在终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天气严寒,一般植物停止生长,有些小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过冬,整个自然界处于闭藏状态。

(7)气化之常也

“气”,指气候。“化”,指化生。“常”,指正常。张介宾注:“六气各有所

化,亦正化之常也。”张隐庵注:“生长化收藏,五时之气也,风摇形见,气之化也,故为气化之常。”此句意即风火热湿燥寒六气与生长化收藏密切相关,“生”因风;“长”因热;因火;“化”因湿,“收”因燥“藏”因寒。这是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对物化现象的影响

四、六气在各个季节中的特点及变化是自然气候变化之常

【原文】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1),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2),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8),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4),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5),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6)。德化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

“厥阴”,指初之气。“风生”,指气候多风而温暖。“终”,此处同“中”字,

与后文“中为寒”,“中为温”中之“中”字义同,指这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气候变化之义。“肃”,指肃杀。此句历代注解不同。王冰注:“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静也。”含糊其词,等于不解。《新校正》注:“按《六微旨大论》云,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为风生而终为肃也。”张介宾注同《新校正》,仍然没有把原文解释清楚。张隐庵注:“肃,肃杀也,风能生万物,而终为肃杀之气,盖四时皆有风气,故能生长万物而亦能收杀也。”张氏从风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角度来解释此句,以此说明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虽然风气偏胜,万物始生,但有时亦有可能出现万物收杀的反常现象。窃以为张氏注解比较符合实际,故从张注。这也就是说,每年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一般说来,气候温和,风气偏胜,春风带来了各种植物的萌芽生长,但是在异常情况下,例如木运不及之年,也可以出现应温反凉,应生反杀,燥乃大行的反常变化。

(2)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少阴”,指二之气。“热生”,指气候转向温热。“中为寒”,指可能出现寒冷,也可以解释为外热内寒。此句意即在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热,但也可能出现外热内寒或应热反寒的气候变化。

(3)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太阴”,指四之气。“湿生”,指气候偏湿。“终为注雨”,“终”字,此处作发展或结果解。“注雨”,指大雨或暴雨。张隐庵注:“太阴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为雨,故终为注雨。”此句意即在四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暴雨或大雨。

(4)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少阳”,指三之气。“火生”,指气候炎热。“蒸溽”,以火烧水化气熟物日

蒸,以水润物日溽。这里是指热而且湿。全句意即在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天气炎热。由于气候炎热,降雨增多,所以气候可以由炎热而发展为潮湿,形成湿热交争。湿可以因寒而生,也可以因热而生。这里是指因热而生湿而言。

(5)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阳明”,指五之气。“燥生”,指气候干燥。“凉”,指清凉。此句意即在五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干燥,降雨减少,天气逐渐转为清凉。“燥”,可以因热而燥,也可以因凉而燥。前者叫做燥热,后者叫做凉燥。前者属热,后者属寒。前者属阳,后者属阴。应加以区别。

(6)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

太阳”,指终之气。“寒生”,指气候寒冷。“中为温”,指可能出现温热,也可以解释成外寒内热,外阴内阳。王冰注“阳在内,故中为温”即属此义。此句意即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寒冷,但也可能出现外寒内热或应寒反热的气候变化。应该指出,“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这两句意义很深,它是后世“夏月伏阴”、“冬月伏阳”论的理论基础,所谓“夏月伏阴”,即夏天炎热,但在炎热中却潜伏着一种阴寒现象,因而自然界中也存在着一个外热内寒的现象。例如在夏季里,天气十分炎热,但天气越热,下雨也越多,气候也越潮湿,山洞里或地下水也愈清凉。在人体也常常表现为表热里寒或表热里虚的夏令体质特点,因而对于夏令疾病的治疗方面,不但要清热、养阴,而且也一定要注意到益气、利湿。所谓“冬月伏阳”,即冬天寒冷,但在寒冷中却潜伏着一种阳热现象,因而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一个外寒内热的现象。例如冬天越冷,气候也越干燥,山涧中或地下泉水也越温暖。在人体中也常常表现为表寒里热或阴虚内热的冬令体质特点,因而在对冬季疾病的治疗方面,不但要解表散寒,而且也一定要注意到养阴、清热。临床上这些法则的提出,是根据“夏月伏阴”、“冬月伏阳”的理论,而“夏月伏阴”、“冬月伏阳”理论,此处所提出的“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又是其主要根据之一,因此对这两句原文应加以深入理解。

(7)德化之常也

“德”,指季节气候上的正常变化规律。“化”,指化生或变化。此句意即前述六气在各个季节中的特点及变化是自然气候变化之常

五、各种毛虫动物的生化

【原文】

厥阴所至为毛化(1),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保化(3),少阳所至为羽化(2),阳明所至为介化〔4),太阳所至为鳞化(5)德化之常也。

【讲解】

(1)厥阴所至为毛化

“毛”,即毛虫,泛指多毛的动物。“化”,指化生。此句意即每年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比较适合毛虫的胎孕生长。

(2)少阴所至为羽化……少阳所至为羽化

“羽”即羽虫,泛指禽类鸟类动物。“化”,指化生。此句意即在每年二之气、三

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比较适合羽虫的胎孕生长。

(3)太阴所至为倮化

“倮”,即倮虫,泛指无毛、无羽、无介、无鳞的动物。“化”,指化生。此句意

即在每年四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比较适合倮虫的胎孕生长。

(4)阳明所至为介化

“介”,指介虫,泛指带有甲壳的动物。“化”,指化生。此句意即在每年五之气

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比较适合介虫的胎孕生长。

(5)太阳所至为鳞化

“鳞”,即鳞虫,泛指带有鳞甲的水生动物。“化”,指化生。此句意即在每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比较适合鳞虫的胎孕生长。

六、六气作用于四时的正常表现

【原文】

厥阴所至为生化(1),少阴所至为荣化(2),太阴所至为濡化(8),少阳所至为茂化(4),阳明所至为坚化(5),太阳所至为藏化(6)布政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生化

意即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向温暖,所以物候上表现为萌芽生长,

故王冰注“温化也”。

(2)少阴所至为荣化

意即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逐渐转热,所以物候上表现为生长逐渐茂

盛,故王冰注“暄化也”。“碹”,即热,意即生长茂盛的原因是由于天气转热。

(3)太阴所至为濡化

意即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所以物候上表现为滋润,

故王冰注“湿化也”,意即万物之所以能表现为滋润的原因是因为这一段时间中降雨量多,气候偏湿。

4)少阳所至为茂化

意即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所以物候上,植物长势良好,欣欣向荣,故王冰注“热化也”,意即万物之所以生长十分茂盛的原因是由于天气炎热。

(5)阳明所至为坚化

意即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逐渐转向清凉,所以物候上表现为生长

成熟长势停止,处于收敛状态,故王冰注“凉化也”,意即万物之所以呈收敛状态,停止生长的原因是由于气候转凉。

(6)太阳所至为藏化

意即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严寒,所以物候上表现为生长停止,蛰

虫匿伏,自然界呈现一片闭藏状态,故王冰注“寒化也”。意即万物之所以呈闭藏状态的原因是由于气候严寒。

(7)布政之常也

“布”分布、宣布之义。“政”,指作用或职能。此句意即春温、春生,夏热、

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这是。张隐庵注“生茂坚藏,乃六气之政,而宣布于四时”,即属此义。

七、有胜有复的自调现象是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原文】

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1),少阴所至为大暄寒(2),太阴所至为雷建骤注烈风(8)少阳所至为飘风潘燎霜凝(4),阳明所至为散落温(5),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6),气变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

“厥阴”,指初之气。“飘怒”,指风气太盛。“太凉”,即大凉,指气候清凉。

此句意即如果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风气太盛,气候过于温热时,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变为清凉,出现春行秋气的反常变化。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木气太过,风气偏胜时,金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

(2)少阴所至为大暄寒

“少阴”,指二之气。“大暄”,即大热。“寒”,即寒冷。此句意即如果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热气太盛,气候过于炎热时,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变为寒冷,出现夏行冬令、六月飞霜的反常变化。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气太过,热气偏胜时,水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少阴所至为大暄寒”。

(3)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

太阴”,指四之气。“雷霆”,即打雷。“骤注”,即暴雨。“雷霆骤注”,即大雷雨。“烈风”,即大风。此句意即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如果湿气太过,雷雨太多,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发生大风,云散雨收,偏胜的湿因此得到矫正。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土气太过,湿气偏胜,木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

(4)少阳所至为飄风燔燎霜凝

“少阳”,指三之气。“飘风燔燎”,指气候十分炎热。“霜凝”,指寒凉。此句意即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如果火气太过,气候过于炎热,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出现寒凉的反常变化。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气太过,热气偏胜时,水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少阳所至为飘风燎霜凝”。此与前文所述“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基本一样。

(5)阳明所至为散落温

“阳明”,指五之气。“散落”,指气候转凉时树凋叶落的自然景象。“温”,指温热。此句意即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凉气太过,树木凋落过甚,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出现温热的反常变化。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金气太过,凉气偏胜时,火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阳明所至为散落温”。

(6)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太阳”,指终之气。“寒”,指天气寒冷。“雪”、“冰雹”,指天气严寒时的自然景象。“白埃”,指湿气偏胜时烟雨迷濛的景象。此句意即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寒气太盛时,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气候由寒转温,由雪地冰天转为烟雨迷濛,不下雪而下雨。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水气太过,寒气偏胜时,土气就要来复,所以原文谓“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7)气变之常也

气”,指气候。“变”,指变化。本节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六气各有主时,初之气为风,二之气、三之气为火,四之气为湿,五之气为燥,终之气为寒。如果出现了太过现象,由于气候自调的原因,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有胜则复,使气候能维持基本稳定状态,以利万物的生存。这种有胜有复的自调现象应该看做是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所以原文谓“气变之常也”

八、每年时令之常

【原文】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1),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2),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8),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嚼(4),阳明所至为烟埃,为,为劲切,为悽鸣(5),大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6)。令行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

“挠”,同扰,“挠动”,即扰动。“迎”,指来,“随”,指去,“迎随η,即来去。全句意即在每年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风气偏胜,草木随风来回飘荡,自然界出现一派扰动之象。张介宾注谓;“挠动,风之性,迎随,木之性”。

(2)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

“高明焰”,即十分明亮。“曛”,即炎热。王冰注:“焰,阳焰也。曛,赤黄色也。”张介宾注:“高明焰,阳光也。嘌,热气也。”全句意即在每年二之气所属这段时间中,阳气逐渐转盛,气候逐渐转热。

(3)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

“沉阴”,指阴云密布。“白埃”,指烟雾迷濛。“晦暝”,王冰注:“暗蔽不明

也。”张介宾注;“晦暝,昏黑色也。”此句意即在每年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天气阴雨连绵,烟雾迷潦,湿气偏胜。

(4)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

“光显”,指十分明亮。“彤云”,即红云。“曛”,指炎热。王冰注:“光显,电也,流光也,明也。彤,赤色也。”张介宾注:“光显,虹电火光之属也,彤云,赤云也。”此句意即在每年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阳光充足,天气明亮气候炎热,与二之气所属时间中的气候情况相似,所以王冰注,与“少阴气同”。

(5)阳明所至为烟埃,为箱,为劲切,为悽鸣

“烟埃”,即烟雾。“霜”,即寒霜。“劲切”,指秋风急劲。“悽鸣”,张隐庵注:“金有声也。”指秋风怒号,呼呼有声,亦即前文所述之秋声。此句意即在每年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凉,自然界呈现西风劲急,树凋叶落、雾露迷濛、秋意萧索的自然景象。

(6)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

“刚固”,即坚固。“坚芒”,形容冰雪凝结坚硬锐利的样子。“立”,即站立,此处形容静止不动。此句王冰注:“寒化也”。张介宾注:“皆水气寒凝之令。”张隐庵注“刚固坚芒,乃寒凝冰坚之象。”全句意即在每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严寒,流水成冰,自然界呈现一派静止闭藏的自然景象。

(7)令行之常也

“令”,指时令或季节。“令行之常”,意即前述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各与其所属的时令完全相应,因而各个时令也就各有其相应的气候变化。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每年时令之常

九、各个季节相应多发的疾病和临床表现

【原文】

厥阴所至为里急(1),少阴所至为疡疹身热(2),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8),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4),阳明所至为浮虚(5),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6),病之常也(7)

【讲解】

(1)厥阴所至为里急

“里急”指紧张或痉挛拘急等症状。“厥阴所至为里急”,意即在每年初之气所

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自然气候为风气偏胜,人体容易出现痉挛拘急或紧张等症状,例如出现眩晕、腹痛、惊痫抽搐等等,因而上述这些症状也就可以定性为风症。少阴所至为疡疹身热“疡”指疮疡。“胗”同疹,即皮疹。“身热”即全身发热。“少阴所至为疡疹身热”,意即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自然界气候转热,人体容易出现疮疡、皮疹、发热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炎热有关,所以上述这些症状也就可以定性为热症或火症。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积”,即停积。“饮”即水饮。“积饮”,即水饮緒留。“否”同痞。“膈”同隔,“否膈”,即胃脘闷满堵塞不通。“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意即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自然界气候潮湿所以人体容易发生皮肤浮肿、胃脘闷堵等水湿停聚症状。张介宾注:“湿土用事则脾多湿滞,故为积饮否膈”。也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潮湿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也就可以定性为湿症。

(4)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

“嚏”,即喷嚏。“呕”,即呕吐。“疮疡,即皮肤生疮。“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意即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十分炎热,人体容易发生嚏呕疮疡等症状。张介宾注:“相火炎上,故为嚏呕,热伤皮媵,故为疮疡。”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炎热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也就可以定性为热症或火症。

(5)阳明所至为浮虚

“浮虚”王冰注:“浮虚,薄舯,按之复起也。”认为“浮虚”就是浮肿。其它注家解释则比较含糊。如张介宾注:“阳明用事而浮虚,皮毛为金之合也”。对于“浮虚”究竟是指什么,并没有作出确切解释。张隐庵注:“阳明主秋,秋气始于上,故为浮虚”也是含混其词。高士宗注:“浮虚,阳明金气不固,外浮内虚也”对什么是“外浮内虚”,未作进一步解释,仍令人难解。我们的意见,认为“阳明所至为浮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王冰注,认为“浮虚”是指面目浮肿而言。阳明燥金主五之气,其气候特点为清凉干燥,其病则多表现为咳喘、气逆、气虚,甚则少气不能平卧,面目浮肿。如本篇前文述;“凡此阳明司天之政……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qiú

nǜ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素问·咳论》在列举五脏六腑之咳的临床表现之后指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睡而面浮肿气逆也。…浮肿者治其经”。均说明咳喘气逆气虚可使人出现面目浮肿。第二种理解认为“浮虚”可以指脉象,即浮而无力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谓:“秋胃微毛曰平”即秋之平脉可以微浮,但浮而虚则为病脉,即表示肺气虚。以上两种理解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认为凡在阳明所主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亦即在秋分之后至小雪之前,农历约在八月中旬至十月中旬前后,气候清凉干燥,人体受病常表现为咳喘、气逆、气虚、面目浮肿脉虚无力等证候,因此便认为上述证候与气候凉燥有关,与肺有关,而把上述证候定性为燥,定位在肺。

(6)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即肢体活动障碍。张介宾注:“寒水用事则病在骨,故为屈伸不利” 。“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意即在终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天气寒冷,所以人体容易因受寒而发生肢体运动障碍、屈伸不利等症状。也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寒冷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也可以定性为寒症。

(7)病之常也

“病”,即人体疾病。“病之常也”,意即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因而各个季节也就有相应多发的疾病和临床表现

十、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

【原文】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谵妄(2),太阴所至为稿满(3),少阳所至为惊躁,瞀mào味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踹骺足病(5),太阳所至为腰痛(6),病之常也。

【讲解】

(1)厥阴所至为支痛

“支痛”即两胁肋处疼痛。张介宾注:“厥阴主肝,故两胁肋支为痛” 。“厥阴所至为支痛”,意即在每年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温,风气偏胜,因而容易出现两胁肋部位疼痛。也正因为两胁肋部疼痛与风气偏胜有关,而风又与人体中的肝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又都可以定位在肝,定性为风症。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谵妄。“惊惑”,指惊怕、迷惑,此处指神志不清。“谵妄”,即谵语、狂妄。“惊惑谵妄”,都属于人体精神神志上的反常。“恶寒”,即怕冷。“战慄”,即全身寒战。张介宾注:“少阴主心,故为惊惑,热极反兼寒化,故恶寒战慄,阳亢伤阴,心神迷乱,故谵妄。”全句意即在每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热,人体除了容易发生前述“疡胗”、“身热”等症状以外,还可以出现精神神志方面的障碍及恶寒、战慄等热病前期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炎热有关,而热又与人体的心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又都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热症。

(3)太阴所至为满

“檳”(音序),同蕃,“满”,即胀满。“穡满”,与前述之“积饮”义相近

似,即水饮蓄积而出现胀满。“太阴所至为穡满”,意即在每年四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偏湿,人体可以出现水饮潴留或胃脘胀满症状。张介宾注:“太阴主脾,病在中焦,故畜满。”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潮湿有关,而湿又与人体中的脾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又都可以定位在脾,定性为混。

(4)少阳所至为惊躁,瞀mào味暴病

“惊躁”,即惊怕躁动不安。“瞀mào”,即晕闷烦乱。“味”,它本多作“昧”,指不清楚。“暴病”,即突然发病。此句意即在每年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人体除了容易发生前述“嚏呕疮疡”一类火热症状以外,也容易发生上述精神神志失常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炎热有关,而热又与人体的心有关,因而上述这些症状也都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火为热。

(5)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足病,

“鼽qiú”此指鼻。“尻kāo”即尾骶dǐ骨。“阴”即外阴。“股”即大腿部。“膝”即膝关节部。“髀bì”即大腿上段。“shuàn”即小腿部。“胻héng”即小腿前胫骨腓骨部位。“足”即足掌。此句意即在每年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凉,转干燥,人体上述部位容易发生疾病。也正由于这些部位受病与气候清凉有关,与气候干燥有关,而凉和燥又与人体的肺有关,因而上述部位发生疾病也就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燥。但是,应该指出,这一句所述疾病部位与阳明的关系不好解释,王冰、张隐庵均回避不解。张介宾用经络来解释,他说:“阳明胃经起于鼻,故为鼽qiú,会于气街,总于宗筋,以下于足,故为尻阴膝足等病”高士宗也以经络来解释,他说:“阳明大肠主津液所生病,津液虚寒则为鼻鼽,阳明胃脉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故鼽尻阴股膝髀腨足皆病。”这样解释,一方面不符合本节体例及主要精神,因为本节主要是讲“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不是讲经络;另方面,用经络循行部位也不能完全解释上述疾病部位,例如“鼽qiú”、“尻”“髀bì”、“胻héng”等部位用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来解释就嫌太牵强。由于如此,所以我们认为仍根据原文体例和精神来作解释为好,即这些部位受病在定位上主要考虑在肺,在定性上主要考虑为凉为燥。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某些关节疼痛疾病,例如“尻”、“股”、“膝”、“髀bì”、“腨shuàn”、“胻héng”、“足”等部位疼痛久冶不愈者,常常采用宜肺散寒法,选用麻黄、桂枝、细辛等类药物;合用养血润燥法,选用生地、当归、白芍、麦冬之类药物,效果甚好。说明上述认识可以用于临床,提出供读者参考。

(6)太阳所至为腰痛

此句意即在每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严寒,所以人体容易发生腰

痛。也正由于腰痛的发生与气候严寒有关,而寒又与人体的肾有关,因此腰痛可以定位在肾,定性为寒。

十一、一年中常见的病症

【原文】

厥阴所至为戾(1),少阴所至为悲妄衄mie (2),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3),少阳所至为喉痹(4),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皴揭(5),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讲解】

(1)厥阴所至为緛戾

“緛ruǎn”,指无力,此处指肢体瘫痪。“戾”,通“捩”,有扭转之义,此处指肢体拘急。“厥阴所至为緛戾”,意即在每年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温风气偏盛,人体容易发生肢体瘫或拘急等运动障碍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风有关,而风又与人体的肝有关,因而人体肢体运动障碍的疾病,都可以定位在肝,定性为风。

(2)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

“悲”即悲哀。“妄”指乱说乱动,言行反常。“衄”即鼻出血。“蠛”即“蔑”的繁体字。本意为血污,后人引申为诬或毁,此处指鼻出血甚多之意。此句意即在每年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热,人体容易出现精神失常及鼻出血等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炎热有关,而热又与人体的心有关,因此“悲妄衄衊”等症状,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火、为热。

(3)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中满”,即胃脘胀满。“霍乱”,即上吐下泄。张仲景谓:“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日:呕吐而利,此名霍乱。”此句意即在每年四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因此人体容易发生胃脘胀满、上吐下泄等消化道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炎热潮湿有关,而湿热又与人体的脾胃有关,因此“中满霍乱吐下”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湿热。

(4)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喉痹”,中医病名。其临床特点为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诸病源候论·喉痹候》谓:“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耳鸣,即两耳轰鸣或蝉鸣。“呕涌也是指呕吐不能进食。王冰注:“涌,谓溢食不下也。”此句意即在每年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所以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而在临床上发生咽喉肿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炎热有关,而热除了与人体的心有关以外,还与人体的肝胆有关,因此“喉痹,耳鸣,呕涌”等症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火、为热。

(5)阳明所至为皴揭

“皴”(jun音俊),指皮肤干裂。“揭”,指皮肤揭起。“阳明所至为皴揭”意即在每年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凉,转干燥,人体皮肤及口唇容易

出现干裂或表皮揭起现象。高士宗注:“皴揭者,阳明燥胜,皮皴而掀揭也”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干燥,气候清凉有关,而凉和燥又与人体的肺有关,因此上述症状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燥。此句原文,张介宾、张隐庵、高士宗注本均作“阳明所至为皴揭”,王冰注本为“阳明所至为皴揭”,我们系从王冰注本。

(6)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寝汗”睡中出汗,亦名盗汗。王冰注:“寝汗,谓睡中汗发予胸嗌颈掖之间也。俗误呼为盗汗。”“痉”即颈项强急,角弓反张。《金匮要略》谓:“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蚧齿” 。此句意即在每年终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严寒,人体容易出现盗汗,也容易发生痉病。也正由于这些病症与气候寒冷有关,而寒又与人体之肾与膀胱有关,因此这些症状可以定位在肾和膀胱,定性为寒。

十二、气候变化与人体常见疾病

【原文】

厥阴所至为脉痛呕泄(1),少阴所至为语笑(2),太阴所至为重胕肿(3),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4),阳明所至为鼽嚏(5),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6),病之常也。

【讲解】

〔1)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

“胁痛”,即胁肋部痛。“呕”,即呕吐。“泄”,即泄下。此句意即在每年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温,风气偏胜,因此人体容易出现胁肋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风气偏胜有关,而风又与人体的肝有关,因此这些症状也都可以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少阴所至为语笑“语”,即言语,此处指言语障碍或反常。“笑”,指发笑,此处指反常发笑。“少阴所至为语笑”,意即在每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热,火气偏胜,因此人体在疾病上容易表现为言语障碍或者精神反常变化表现为以笑为特点。张介宾注:“少阴主心,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火气偏胜有关而火又与人体的心有关,因此这些症状也都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热,为火。

(3)太阴所至为重,胕肿

“重”即自感身体沉重。“胕肿”,即足肿。“太阴所至为重,肿”,意即每年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偏湿,人体容易出现身体沉重、下肢浮舯等症状。张介宾注:“土气湿滞,则身重由浮而肿,谓之肿。”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湿气偏胜有关,而湿又与人体的脾有关。因此这些症状可以定位在脾,定性为湿。

(4)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

“暴注”,即急性腹泻或急性痢疾。“瞤”,指肌肉抽动。“瞤瘛”,指肢体抽搐。“暴死”,指晕厥、卒倒眩仆。“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意即在每年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发生急性腹泻或中暑晕厥等症状。张介宾注“相火乘金,大肠受之,则为暴注而下,乘脾则肌肉崩动,乘肝则肢体筋脉抽瘦,相火急暴,故为暴死。”也正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炎热有关,而温和热又与人体的肝或心有关,因此上述这些症状又都可以定位在心或肝,定性为火或热。

(5)阳明所至为鼽嚏

“鼽qiú”即鼻流清涕。“嚏”,即喷嚏。“阳明所至为鼽嚏”,意即在每年五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转凉,人体容易发生鼻流清涕或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候清凉及干燥有关,而凉和燥又与人体的肺有关,因此上述症状也就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凉或燥。

(6)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流泄禁止”,历代注家解释不一。“流泄”,张介宾解释为泻利,其注云;“寒气下行,能为泻利,故日流泄。”高士宗解释为出汗,其注云:“流泄者,汗流外泄。”“禁止”,张介宾解释为无汗,便闭,其注云:“阴寒凝结,阳气不化,能使二便不通,汗窍不解,故日禁止。”高士宗解释为小便不利,其注云;“禁止者,小便不利。”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太阳所至”,是指每年终之气所属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正值严冬,气候寒冷,张注谓之“无汗”固然常见;谓之“泻利”“二便不通”者则并不多。而且,在同一时令中,既以“流泄”解释“泻利”,又以“禁止”解释为二便不通,未免前后矛盾。高注谓冬令“汗流”为“流泄”,恐怕并不多见,谓“禁止”为“小便不行”,也不符合冬令实际情况。一般说来,冬令中人体小便不是减少而是增多。《灵枢·五癃津液别》明确指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腦胱,则为溺与气。”因此对上述解释感到不甚妥当。窃以为,“流泄”,可作腹泻或小便多来理解。“禁止”,可以作为关节活动障碍、运动不能来理解。因为在冬令气候严寒的情况下,人体可以因感寒邪而出现泻利或经络气血凝滞而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运动不能。如果这一注解可以成立的话,“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一句,意即在每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侯寒冷,人体容易出现腹泻、多尿或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也正由于这些症状与气候寒冷有关,而寒冷又与人体的肾有关,因此这些症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定位在肾,定性为寒。

十三、气候及物候特点与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密切关系

【原文】

凡此十二变者(1),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2),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3)。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千,寒胜则浮,湿胜则瀋泄,甚则水闭跗肿(4),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5)

【讲解】

(1)凡此十二变者

“十二变”,即指前述之十二条经文是:“时化之常”一条,“司化之常”一条,

“气化之常”一条;“德化之常”二条“布政之常”一条,“气变之常”一条,“令行之常”一条,“病之常”四条,共十二条。由于这十二条经文都是讲的气候变化或疾病变化,所以称“十二变“。兹将此“十二变”分类列表如下:

(2)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

“报”指报复或反应。“德”指季节气候的特性和对生物的好处。“政”指季节气候的作用或职能。“化”,指季节气候对生物生长变化的影响及物候现象。“令”指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报德以德”,意即季节气候在正常时,各个季节有其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有利于生物的正常生长。在偏胜时,亦即反常时,就会产生复气,而产生复气的原因,则正是为了恢复其正常的季节气候特性及其对生物的正洋作用这就叫作“报德以德”。这里的“报”,就是指复气。前一个“德”字是指季节气候失德,亦即季节气候偏胜;后一个“德”字,则是指正常的季节气候特性。“报德以德”,亦即在季节气候偏胜失德时予以报复,其目的正是为了恢复季节气候正常的德,以便有利于生物的正常生长。其它“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的涵义,可依此类推。总起来说,六气有常有变,前表所列时化之常,司化之常,气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令行之常是指它的“常”,前表所列气变之常,则是指它的“变”,但这个“变”则又是为了复其“常”。正如张介宾所注;“此总结上文胜复变病之候,各因其所至之气而为之报也,故气至有德化政令之异,则所报者亦以德化政令。”

(3)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此段经文,注家解释不一。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指人体在气候变化中的相应部位,持此见者以王冰为代表,张介宾从之。王注云:“高下前后中外,谓生病所也,手之阴阳其气高,足之阴阳其气下,足太阳气在身后,足阳明气在身前,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在身中,足少阳气在身侧,各随所在言之,气变生病象也。”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这是指四时六气的定位,也就是在四时六气的所属时间中,其相应的气候变化居于主导地位。持此论者以张隐庵为代表,高士宗注与其大致相同张氏注云:“气高则高,气下则下者。谓春气始于下,则五运六气,皆主厥阴风木。秋气始于上,则五运六气,皆属阳明之燥金。夏气始于前,则五运六气,皆主少阳之炎暑。冬气始于后,则五运六气,皆属太阳之凝寒。此四时六气,皆有定位之常,非若客气之环转也。此总结上文之义。”窃以为张隐庵注比较合理。因为这一段经文是总结前述十二条经文,而前述十二条经文则是总结四时六气的正常变化规律及其所属时间。本条最后也明确指出:“位之常也。”因此我们认为张注以“四时六气,皆有定位之常”来解释此段经文比较符合经文原意及上下文精神。综上所述,这段经文意译之就是:四时六气各有其所属位置,初之气厥阴风,其位置在下,因此在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温和,风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气下则下”。二之气少阴君火,其位置在上,因此在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热,热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气高则高”。三之气少阳租火,其位置在上在前,因此在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火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气前则前”。四之气太阴湿土,其位置在上在中,因此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而潮湿,湿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气中则中”。五之气阳明燥金,其位置在下在外,因此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清凉而干燥,凉气、燥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气外则外”。终之气太阳寒水,其位置在下在后,因此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寒冷,寒气偏胜。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气后则后”。总的来说,这里所谓的“高下”、“前后”、“中外”,均是指它的固定位置而言,把六气分为“高下”、“前后”、“中外”,这只是根据运气习惯示意图解人为命定的。因此读者理解其精神即可,不要机铖对待。兹将六气六步位置高下、前后、内外情况作图示意,以助理解。

(4)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

“风胜则动”,指自然界风气偏胜时,狂风怒号,云物飞动,扰动不宁的自然景象。

同时也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痉挛拘急、肌肉晌动、惊痫抽搐等临床表现。根据前文所述,这些临床表现常多发生在春季风气偏胜之时,所以便可以认为这些临床表现与风气密切相关,这些临床表现也就可以用“风”名之。也正因为这些临床表现与风气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其是否发生在春季或者是否与外感风邪相关,只要临床上有了这些风病的表现,也就可以定性为风,所以原文谓“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红胂热疼现象。王冰注:“热胜

刘阳气内郁,故洪(红)肿暴作,甚则荣气逆于肉理,聚为痈脓之肿。”(《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热胜气则为丹熛,胜血则为痈脓,胜骨肉则为跗肿,按之不起。”根据前文所述,这些临床表现常多发生在每年夏季火气、热气偏胜之时,所以便可以认为这些临床表现与火气密切相关,因此这些临床表现也就可以用“火”名之。也正因为这些临床表现与火热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其是否发生在夏季或者是否与外感热邪相关,只要临床上有了这些火病的表现,也就可以定性为“火”、为“热”,所以原文谓“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指自然界燥气偏胜时,气候干燥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指人体在致

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各种干燥现象。王冰注:“燥胜则津液竭涸,故皮肤干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根据前文所述,这些临床表现常多发生在每年秋季气候转凉转燥之时,所以便可以认为这些临床表现与燥气密切相关,因此这些临床表现也就可以用“燥”名之。也正因为这些临床表现与燥气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其是否发生在秋季或者是否与外感燥邪相关,只要临床上有了这些燥病的表现,也就可以定性为“燥”,所以原文谓“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浮”指什么?王冰解释为“阳气内浮”其注云:“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为什么会出现“浮”?王注:“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根据王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脉。张介宾则认为“浮”指“腹满身浮”。张注云:“腹满身浮,阳不足而寒为病也。”根据张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肿。上述两种解释,窃以为王注比较符合原著精神。这就是说,人体在外感寒邪的情况下,由于寒邪束闭肌表,阳气被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浮脉。脉浮也就成为伤寒的主要体征。根据前文所述,每年冬令,气候严寒,人体容易在冬令伤寒而出现浮脉,因而浮脉也就可以用“寒”名之。也正因为浮脉与寒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浮脉的出现是否发生在冬季,或者是否与外感寒邪相关,只要临床上出现浮脉,都要首先考虑寒的问题,所以原文谓“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濡泄”,即水泄。“水闭”,即尿少。“跗肿”,指皮肤浮肿。此句是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浮肿、尿少、便溏等症状。王冰注:“濡泄,水利也。附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闭,则逸于皮中也。”根据前文所述,这些临床表现常多发生在每年长夏季节气候偏湿之时,所以便可以认为这些临床表现与湿气密切相关,因此这些临床表现也就可以用“湿”名之。也正因为这些临床表现与湿气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其是否发生在长夏季节或者是否与外感混邪有无关系,只要临床上有了这些湿的表现,也就可以定性为湿,所以原文谓:“湿胜刎濡泄,甚则水闭附肿”。

(5)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气”,指气候。“所在”,指季节。“变”,指病变。“随气所在以言其变”意即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在一年中各有其所属的季节及一定位置,因而也就各有其不同属性的疾病。张隐庵注此云:“随气所在者,随四时之气而言五运之胜耳,在者,言风气在春,热气在夏,燥气在秋,寒气在冬,湿气在于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由于各个季节各有其不同属性的疾病,因而也就各有其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也就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特点以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加以命名和定性。这就是中医审证求因,以六淫对疾病命名和定性的理论依据。

十五、【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一年各个季节中的气候及物候特点及其与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密切关系。全文从“时化之常”、“司化之常”、“气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气变之常”、“令行之常”、“病之常”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叙述,最后以风、热、湿、燥、寒为纲把病因和病证统一起来,总结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随气所在以言其变”的临床辨证规律。这是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指导思想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来源于古人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