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发热门诊:有人排队6小时,医生配了感冒药…急救中心:无症状、轻症患者勿打120

 源源不断 2022-12-11 发布于宁夏

北京发热门诊排队数小时
专家呼吁非必要不去医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9日晚8点,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已有不少排队等待就诊的市民。其中有人从当日下午两点开始排队,等候时间已超6小时。

一位等候队伍中较为靠前的女孩手握着一杯热饮取暖,此时队伍前列的排队时间已超过5小时。一次性热饮杯在等候区随处可见,当晚北京市区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最低达零下6摄氏度。

还有一位走出诊室的女士向等候的人群讲述就诊经历:她当日下午来到医院,此前自行做了核酸检测,还花费187元购买了抗原自测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等候近6个小时后她顺利就诊,自述发热等症状后,医生没有安排更多检查,给她开了3天的口服药,分别是一盒连花清瘟颗粒和一盒洛索洛芬钠片。其中连花清瘟颗粒当日下午在发热门诊一度断货,晚上才恢复供应。

有医疗专家呼吁公众:发热门诊门口大排长队,如果只是轻微不适就不要给自己增大感染风险,衷心希望大家非必要不来医院,减轻发热门诊的压力,既是保护医务人员,也是保护自己。

北京急救中心提醒:
新冠无症状、轻症患者勿拨打120,
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通道

近期,北京市120急救热线呼叫量激增。12月10日,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呼吁,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请勿拨打120热线,请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
图片
陈志介绍,本市120急救热线的呼叫量近日急剧增加,日常呼叫量约为五千,高峰时段不超过一万,而近期120每日的呼叫量已高达三万多,远远超出了本市120急救热线接呼叫的承接能力。“伴随着呼叫量的大量增加,当前,急救电话的接听资源和急救车调派资源都十分紧张,导致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在呼叫120寻求紧急帮助时,遇到困难。”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每年冬季是呼叫高峰外,目前120急救热线还收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关于发热等症状的咨询,以及提出使用急救车的需求,这些非紧急的电话,挤占了120的急救资源。陈志表示,为使急救热线保持畅通,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请勿拨打120热线。新冠肺炎无症状患者应自行居家健康监测,轻症患者应自行到附近医院就诊。但是,包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内的,所有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如在医院外出现紧急情况时,都可直接拨打120求助。

“120是受理紧急医疗救助的专线电话,受理能力是有限的,不当拨打急救电话会占用急救资源,使需要紧急救助的求救电话不能及时受理,间接地造成他人生命权益受到侵害。”陈志说,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的药物调整、日常门诊就医指导以及新冠疫情政策解读等,均不属于120急救热线的业务范围,120调度人员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应咨询相关医疗机构或部门。

陈志提醒,拨打120急救热线时,应依从120调度员的询问程序回答问题,不要随意打断调度员的询问工作。语言要简短、清晰、明确。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等危重情况,在等待急救车期间,120调度会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判断和心肺复苏的操作。挂断电话后,一定保持电话畅通。在急救车赶往急救现场时,最好约定在有明显地理标志的位置接车,如公交车站、小区大门口等,可以极大地缩短医疗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如果患者有新冠疫情相关情况,务必如实告知120调度人员和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隐瞒疫情信息会给后续的诊疗工作带来干扰,不利于患者自身健康,也易导致疫情传播风险。“每一个公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120生命热线畅通最重要的维护者。只有共同珍惜急救资源,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健康。”陈志说。


其实,不仅不需要打120
轻微的症状或发热都无需去医院
甚至不用吃药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何判断自己正从轻症转为重症?

小观采访重症专家钟鸣

图片

“三年前就像在黑夜中迎击一场大浪,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浪就出现,将你淹没;而现在是白天,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浪,它很小,从远方缓缓朝前涌,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坐在办公室回想近三年的抗疫时光,钟鸣这样总结。

44岁的钟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2020年1月23日,他曾赴武汉支援75天。此后近3年里,他辗转吉林、江苏、海南、河南等地,与病毒多次交手,可以说是中国最了解新冠重症患者的专家之一。

钟鸣详细介绍了自己对重症风险人群的认知、从轻症转向重症的征兆,并为患者分流提出了建议。他强调,近三年的努力至关重要,为我们应对病毒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新十条”出台后,预计全国多地都将出现感染高峰。面对可能存在的就诊高峰,钟鸣坦言,“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去医院”。采访期间,钟鸣接到一位亲友的咨询电话,他建议对方放平心态、接受现实,“不用急着吃药”。挂电话后他笑了笑,“最近都是这样,让我指导用药。”

以下是我们与钟鸣的谈话:

一、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

上观新闻:目前的流行株是什么?之后还会不会变异?这一波重症和武汉时期的重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钟鸣:从1月份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就是奥密克戎。病毒肯定是在不断变异的。从它的传播优势来讲,传染性越来越强,毒力越来越弱。如果毒性太强,宿主都不能出去活动蹦达了,它就没有传播途径了。

武汉时期的重症,主要是病毒会在肺里引起炎症反应,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导致肺纤维化和血栓性事件。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新冠病”而不仅是新冠肺炎,肺炎是它的主要表现,但它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别的器官。

而现在的病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症状,影响到肺部的比例很低。这一波的重症患者大多是自身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感染之后加重了原来的疾病,或者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呼吸衰竭,极少部分是发展为肺炎。

上观新闻:有人说感染新冠就相当于得一次流感,你认同吗?

钟鸣: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认同。奥密克戎产生的上呼吸道症状跟流感相似,它导致肺炎的比例甚至还比流感低一些。可问题在于,它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太多,导致的同时发病人数和流感不是一个量级的。

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治疗一个新冠病人游刃有余,比治疗流感和肺炎还容易,但如果我们要面临100个、1000个这样的病人,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当下我们要努力的主要方向,是保护好医疗秩序,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治疗。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来医院。大多数人居家是没问题的,上呼吸道症状其实不需要什么治疗,到医院来也没什么特殊治疗给你,完全没有必要。

上观新闻:可能还是有少部分人担心自己从轻症转为重症。根据您救治的经验,重症患者主要是哪些人群?

钟鸣:高龄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人群;患有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肿瘤晚期病人,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人群(其中血液系统肿瘤最需要注意);BMI大于35、患有肥胖症的人群;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年轻的重症患者,是HIV病人。

注意,不是说高龄老人一定会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病例,我碰到的很多高龄老人,甚至百岁老人都没有事,还成功救治过一起107岁的病例。只要有家人的细心呵护,其实大多数老年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一个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还叠加了一些基础疾病,那绝对要重点关注。

有时候,老年人的代谢率低,发热症状不如年轻人强烈,但疾病仍可能进展成为重症。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差,器官的储备功能少,一旦感染如果病情进展,很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

上观新闻:怎么判断自己可能正在从轻症转向重症?

钟鸣:首先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我刚刚提到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你是,那居家的时候就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一是依靠自己的感受。奥密克戎进入肺部的主要表现,就是感到胸闷气急,明显的体力下降,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倘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感觉以往的症状加重,也要及时就医。

二是利用仪器监测。高风险人群有条件的话建议购买一个指夹式血氧仪,价格很便宜。你的血氧浓度一旦低于95,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

上观新闻:据说有感染者因为吃了多种药物造成肝损伤的案例,您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钟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用药不当造成肝损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谨慎用药,不要超过说明书上的最大剂量,不要叠加多种药物,否则很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另外,适当的发热症状是正常现象,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击退病毒的表现,不一定要急着服药。只有发热到一定程度或者连续长时间发热再考虑合理用退热药。

上观新闻:很多专家提到疫情下更应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对此你怎么看?

钟鸣: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第一,让大部分人知道,其实他们不需要来医院。一方面轻症、无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另一方面,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把重要的医疗资源腾出来。我身边很多人,一旦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感染,就坐不住了,非要往医院跑,怕小孩脑子烧坏了,怕老人扛不住。其实大部分老人和孩子感染后都没有太大问题。

第二,要发挥基层医疗的前哨作用,基层发热门诊要解决大量的轻症患者,社区医院要及时监测高危人群的情况,为医院分流。此外我建议可以建立一些临时发热门诊,就像核酸亭一样,下沉到小区、街边,对病人进行初筛,让多数人能放心去居家隔离,把少数特殊人群筛出来及早就医。

第三,医疗机构要建立好正常的医疗秩序,既为非新冠病人的治疗保证足够的资源,又为患有新冠的重症病人提供支持。

二、疫情三年: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上观新闻:与病毒打交道这么久,您自己感染过吗?

钟鸣:这个问题最近很多人问我。我还没有,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按理说我去过这么多地方(支援),早就应该感染了。在福建抗疫时有一次我是真的重感冒,痛得不得了,当时一位同行感冒了,我帮他看了下咽喉壁,确实充血很厉害,当时戴的外科口罩,还是扛不住,第二天我就感觉喉咙痛、鼻子塞,但我知道肯定不是新冠,因为我们每天做核酸的。

我一般对周遭的环境有一个判断。在定点医院时,我会下意识划分“红区”“缓冲区”“放心区”,在红区里你就严格n95洗手就可以了。按照不同的标准去防护。但现在,我们都不用害怕,病毒的毒力已经很低,再不用纠结,我也做好了感染的准备。

上观新闻:很多人担心是否会有后遗症?

钟鸣:目前奥密克戎出现的时间太短,才一年不到,对其后遗症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但即使是武汉时期的后遗症,也大多是心理层面的后遗症,患者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表现。这个大家应该非常好理解,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创伤,对于我们医务人员也一样。反而在身体机能层面上,这些患者几乎完全康复了,有些病人肺纤维化也恢复得很好,顶多就是有一些患者味觉、嗅觉丧失的时间较长。这是我们的观察。

上观新闻:感染后是否存在重复感染的风险?

钟鸣:多次感染的情况是存在的。一方面,暴露在不同的毒株下,可能会重复感染;另一方面,同一毒株上一次感染形成的抗体浓度降低之后,也可能重复感染。这和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有些人产生的抗体浓度很高,有些人则不行,因人而异。

上观新闻:回望这两年多,您有什么感触?

钟鸣:和最初相比,我们面对的病毒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2020年在武汉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对手,完全预料不到这个病毒的发展,你以为这个病人要好了,他却突然就急转直下。那是我第一次和它交手,回来之后做了大半年的思想准备,看文献,不断地分析、复盘,第二次我出发去吉林长春支援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看清它了,虽然不一定能打败它,但它接下来要出哪一招,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很清楚。

所以那次回来我虽然还是很累,又在隔离酒店过了一次年,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心里这个包袱终于放下了,好轻松。再到后面就越来越清晰了,我们能够直奔主题去治疗,办法越来越多。从未知转到已知,我们对它的了解是与日俱增。

我们即将迎来一段非常忙碌的日子,这没有悬念,要早做准备。现在这个事情已经不复杂了,都是普通医疗行为,就是量大。

不用担心太多,你会发现,最终我们还是会过了这一关的,上海上半年的形势也很严峻,但我们还是过来了。那时候我支援过的地方,他们的队伍都来支援上海,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贵州的医院,很多很多人都来了。他们一到上海就会跟我说,“我们来了,我们跟你一起战斗”,我看到后唏嘘不已。还是挺感动的。相信人的韧性,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事情。

上观新闻:这一波疫情克服后,您觉得我们的社会生活能恢复到三年前吗?

钟鸣:大部分人的生活会,我们(医护人员)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即使这波高峰过去了,病毒还是可能不断变异,在小范围的反复流行,产生一波一波的小高峰,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持续繁忙,医疗系统也会持续承受压力。

但在大多数人心中,只要不去医院看病,疫情就算是过去了。这也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让少数人的付出来换取大多数人恢复正常。

钟南山最新判断:
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

12月9日,钟南山及团队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九个判断。其中,钟南山团队成员杨子峰表示,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特点以及我国疫苗接种现状,并参考香港地区与日本等地的情况综合研判,广州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随着我们采取一系列非药物干预等压峰措施,预计在3月中上旬会进入一个平稳阶段。”

“刚刚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我的看法是在明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不敢保证,但看趋势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钟南山说。

此前有人以香港疫情的死亡率推算全国或有几十万人死亡,钟南山认为这一假设不恰当,“不相信会出现这种情况。”钟南山分析,今年香港疫情暴发时,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疫苗接种率不超过20%,但现在内陆的疫苗接种情况比香港5月前好多了。截至12月8日,60岁以上老人的加强针接种率已经到了68.86%,“虽然还不够,但比香港当时好很多。”

最近,各地主动打疫苗的人群显著增多

“穿上一件无形防护服!”
上海社区,主动接种疫苗的老人明显增多

“一开始心里是忐忑的,但社区宣传到位,又有人全程陪护,送服务上门,让我非常安心!”日前中午,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的91岁康阿婆,在家里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希望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再加一层保障!”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近在上海城乡社区,像康阿婆一样主动接种疫苗的老人不少。当前全国多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对于老年群体,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是必要的预防手段,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重症发生概率。面对老年人与日俱增的疫苗接种需求,本市各区街镇、村居积极响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供“送苗进社区”乃至“送苗入户”式精细精准服务等举措,为更多老年人提供疫苗接种便利。

图片

宣传力度提升,接种主动性增强

最近,前往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多了起来。日前上午,78岁的沈老伯特意带着他和老伴的体检报告,到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新冠疫苗接种事宜。“之前听说了各种'传言’,心里有点怕,还是觉得找医生咨询比较放心。”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医生陈燕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跟之前的原始株相比,传播力明显增强、毒力明显减弱,重症病例多表现为基础病加重。“对无特殊情况的老年人,我们还是建议接种,这对于预防重症有好处。”目前,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近1.5万针。

比如,家住耀江花园的73岁崔老伯曾患多种疾病:心脏装过支架,有高血压,背上生过脂肪肉瘤。经过专业人员再三评估确认,他最近还是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打了疫苗以后 ,老人就像穿了一件无形的防护衣,对自己、对身边人都更安全。”耀江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龙全表示。

图片

日前,长宁区新泾镇虹康居民区的7位老人结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首针、第二针疫苗接种,其中84岁的倪阿婆在儿子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接种了第二针。“我年纪这么大了,接种疫苗是十分必要的!”倪阿婆笑着说。

图片

据悉,新泾镇虹康居民区近五千居民中,目前已有近千位6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新冠疫苗,近日主动要求打疫苗的老年居民明显增多。“这和我们宣传力度增大分不开,通过我们的主动科普、答疑解惑,越来越多老人认识到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对疫苗接受程度普遍提高。”虹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棋楠说。目前,新泾镇每天14时至16时在33个居民区循环开设多个流动接种站,并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等形式发布点位信息。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171个微网格、1371个楼组由机关联络员、居民区块长、家庭医生、下沉干部包联入块,推进疫苗接种宣传动员,社区、街道干部带头深入社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讲等工作,收效显著。

“家里儿子和媳妇都打了疫苗,我也不能落后,今天是来给自己加一道'健康防线’的!”日前下午,在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慧芝湖卫生服务站,85岁的汤阿婆在志愿者陪同下完成了第二针新冠疫苗接种。“第一针早就打过了,这次正好工作人员来上门宣传,听了很放心,加上子女都赞成,所以我想主动接种,不给家人添负担。”

图片

“送苗入户”提供贴心精准服务

在广泛深入宣传、提升老年人接种意愿的基础上,本市城乡社区还针对老年人群的特殊情况,提供“送苗入户”等贴心服务,将疫苗接种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做细、做深、做实。

“侯伯伯,我是居委会小陶,我们上门来给您打疫苗啦!”日前,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一同来到居民侯老伯家中。今年74岁的侯老伯很早就完成了第一针、第二针疫苗接种。然而去年底,侯老伯入院动了个手术,打第三针的事就搁置了下来。眼下侯老伯身体已经逐渐恢复,可接种第三针。了解到老人需求后,街道随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第一时间为侯老伯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已顺利帮老人完成第三针疫苗接种。

图片

闵行区浦锦街道世博家园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星波告诉记者,如果老年居民有卧床不起、腿脚不方便等特殊情况,社区干部会和相关部门协调,提供上门打疫苗的服务。

即便不是“送苗入户”,考虑到最近天寒、有雨等情况,社区干部也会为一些高龄老人接种疫苗提供全程接送服务。日前,在蒙蒙细雨中,闵行区颛桥镇银都苑居民徐文榜和老伴在居委干部陪伴下,在新冠疫苗流动接种点顺利接种了第三针新冠疫苗。“徐老伯今年89岁了,他老伴88岁,俩人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雨天路滑,自己过来容易摔倒。于是我就到他家里去接他,打完针后再把他俩送回家。”银都苑第一居民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王丽芳说。

图片

图片

在宝山区高境镇,相关工作人员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增加了疫苗接种进社区的场次,不断优化服务保障。在逸仙四村居委会疫苗接种现场,预检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等区域按规范设置。“在小区里就能完成疫苗接种,稍微走几步就到了,很方便!”一位参加疫苗接种的老年居民说。在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苗接种小分队来到了中环花苑小区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接种服务。“最近我们每天都进社区为居民接种,来咨询、接种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此外,我们每天下午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辟两个半小时的疫苗接种专场,为居民提供便利。”接种医生表示。

图片

在沪郊乡村,“送苗入户”服务也不打折扣。家住崇明区港沿镇同滧村的王阿婆今年86岁,由于脑梗后腿脚不便,所以迟迟未接种新冠疫苗。最近,收到村居上报情况后,港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在确认其符合新冠疫苗接种要求后,为其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记者了解到,港沿镇前期排摸出了26名符合“送苗入户”条件的老人,目前已对其中的20人完成“送苗入户”服务。

图片

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南方+、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相关作者:夏杰艺、王潇、上观区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