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勾起我浓浓的乡愁

 余一梦2005 2022-12-11 发布于湖北

文心雕龙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中国诗歌网中国当代诗歌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全国、省级台、报、刊和市、县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新闻作品920多篇累计140万多字;还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20多篇文章获全国和省级奖励。


这本书勾起我浓浓的乡愁

——读刘远芳《楚尾拾遗》感思

◎杨国庆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苏轼的句诗 ,以雪喻镜来观察、感慨人生。很巧合的是,2022年12月7日是“大雪”节令,天气非常寒冷。然而就在第二天即12月8日,我的内心却暖和了起来,因为我收到了故乡黄石的作家刘远芳先生赠寄的新著《楚尾遗拾》。读着该书,我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尽力将来路“看得几分明”,这也就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该书也使如今很少回故乡的我了解、知晓了故乡许多有趣的往事、故事和趣事,使我的乡愁得到极大的慰藉,我如同回到了那熟悉而又陌生,远隔而又牵挂的黄石故乡一样……

《楚尾拾遗》洋洋50余万字,分为“人物风流”“家族秘史”“往事沧桑”“胜迹寻幽”“时代风云”等六辑80篇文章。全书古意浓厚而蕴含时代气息,呈现出历史隐秘精彩再现人物传记生动如画趣事掌故令人开怀现代信息舒卷锦绣的恢宏格局,展现了作家呕心沥血铺排文字的艰辛求索

该书由著名书法家陈新亚题写书名,知名教授陈春生博士作序。书一出版,有多位名家撰写评论,予以褒赞。黄石日报社和黄石作协还专门召开新书发布会研讨会,足见该书的份量和影响。我前不久已给作者的散文集《梦影心痕录》写了一万余字的评论,这里我想就阅读《楚尾拾遗》的关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思。

明代诗人王拯诗云:“客从故乡来,道我故乡事。”而我要说:君寄新著来,娓说故乡事;读文勾乡愁,心潮追往时。二十世纪前期我出生在大冶市(当时为大冶县),是年发大洪水,父亲是大冶县看守所首任所长,全所搬到地势高的龙王庙里面办公我便在那里来到人间。书中有篇《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我的家就在东方山下新下陆杨亦主村。“东方山”和“陆”姓都与我有着紧密缠绕的解不开的情缘、乡愁。这其中的“陆”姓有一个大村子,叫“陆家柏林”,我的姨妈嫁到该村,今年85岁,身体仍很康健。小时过年我要去给她拜年。后来我二舅的大女儿也嫁到该村一户人家,我与他们经常走动。1965年我在原黄石八中读书时,同班有个同学就是该村人,我很合得来。一次我到东方山砍柴,挑一担柴草下山时,碰到该村一个巡山的社员,说这是他们的山,要我将柴草挑到他们生产队去。我想,费好大的劲岂不白砍了柴,就急中生智说出该同学的姓名,他一听就笑了,立马放我下山。这就是我与东方山和“陆”姓的缘啊。

我五、六岁时就知道东方山,山上有座庙,香火很兴盛。因为我奶奶吃斋信佛,每年都要几次去山上进香拜佛。她还对我说,当年修庙时缺少木材,住持就在一旁挖了一口水井,大船将木材运到离山上四十多里远的长江边,住持在水井边拍一下手,大吼一声,井里就浮起一根木材来,这是东海龙王给连着长江的水井送木材。当时听奶奶说这事感到很神奇,长大就不相信这事了,晓得这是民间传说。但可以想象,当年修建庙宇是非常艰难的,建筑材料都要人工搬上山,而当时根本没有上山公路全是羊肠小道,即使运一块砖上去都很费力。可见当年修庙的人们与和尚为之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啊。从中也见出先民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可贵意志与精神,还有认定的事要始作善成一定成功的铁血性格。这也成了我的故乡当今黄石人民的宝贵个性,也就使得黄石在改革开放中不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内在精神动力。


东方山还与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当时农村每家无煤炭更无煤气烧,要将生米煮成熟饭,唯一的燃料就是各种柴草、枯树枝。而东方山草木茂盛,每年10月份以后,各种柴草都干枯了,正是筹集饮食柴火的好日子。家乡叫砍柴为“捉柴”,这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十来岁就在村子附近的小山丘山沟两边“捉柴”,将干枯的野草、枯树枝用镰刀割倒、砍,再捆成两捆,用冲担挑回家。那时只有12岁,一次只能挑70到80斤柴草。挑回的柴草,奶奶用稻草挽成一个个柴草把子,这就成了一日三餐的“燃料”了。我14岁时就上东方山“捉柴”。先要提前将镰刀磨得快快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我十多岁就早早领教和践行了。并且还要挽捆柴草的“草䌁子”,对于干农活的大人们来说这是一碟小菜,可对我却是天大的难事。奶奶就手把手教我挽“草䌁子”:先将右手从稻草堆里抓些稻草一边旋转一边往外拉扯;左手将这些稻草握住、理顺,在不停的旋转、拉扯和理顺的同时,右手还要将挽成的草䌁子旋成一圈圈的,如一截弹簧样,一般挽成二十来圈就行了。左手就将稻草扯断,重新挽另一个。我看奶奶挽的时候很轻松、轻巧,就像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似的。而当我挽时,这些稻草好像存心要与我作对,不是扯不出来就是旋转不成草䌁子,再不就是转不成一圈一圈的。经过多次练习,我才学会。

将草䌁子套在冲担上,还要将镰刀绑在上面。第二天凌晨4点多钟奶奶就起来煮早饭,5点来钟吃了饭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摸黑上山。走5里来路才到山脚,而上山路有十来里,到山顶时天才大亮。各人就分别找一块茅草多的山坡像割麦子一样“捉柴”起来。有时看到成熟的山楂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样的,大家就笑着、叫着摘下来分享。山楂又酸又甜又解渴,有的小伙伴笑,这是山神给我们赐福。我们每次都将山楂树下的茅草割干净,第二年它又长满果子,照例是我们的好“饮料”。

等到太阳快升到山顶时,一担柴草就“捉”得差不多了,我们放下镰刀,一块跑到山上的庙里玩。那大雄宝殿我去了多次,看到面目狰狞又高大威武的金刚们,大家心生敬畏,有的说,这都是神灵,大家要做好事啊,不然这些金刚要惩罚你的!大伙儿哄然一笑,但也认识到人还是要做好事、善事为好。到庙里来还有个重要事情,就是到我奶奶曾经说过的那口水井边去喝水解渴。她说修庙时木材是井里浮起来的,我们当然不信,可清冽甘甜的井水一定是要喝个够的。好在和尚们善解人意,已在井边放了一个系着绳子的小水桶,旁边一个石台上还有一个安上一截竹子的小竹筒。因为时常有许多进香的香客也来喝水。我将小水桶倒着丢进井里很快提起一桶水来,大伙儿轮流拿着那小竹筒舀水滋滋有味地喝着,有的喝着还打起了饱嗝,笑着说,这井水真甜。大家还很讲卫生,在喝之前还要倒点井水把小竹筒涮一涮。

喝足井水,大家的精气神就鼓起来了,一路小跑回到山坡处,先把茅草收拢,再把草䌁子拉开放在地上,将茅草一层层地往上铺压,最后捆成扁扁长长的两大捆;接着用冲担尖用力插进柴捆,这时冲担尖先要压在草䌁子的上边,插出另一面时冲担尖要压在草䌁子下边,这样挑起来才稳当,不然冲担全在草䌁子下边,挑起来柴草就会散的;然后将这一捆柴连冲担扛在肩上用另一头插入另一捆柴草,这很要气力,我年纪小只能用这种办法。年纪大几岁的伙伴直接用冲担将柴草举起来,再插进另捆茅草里。我这担柴草有100到120斤。然后挑着沿着狭窄、陡峭的山路下山,每一步都得踏稳踩实,步步惊心。右边就是大斜坡,有时有的伙伴不小心脚踩空了,连人带柴草滚下去三十多米,只得又爬起来挑着柴捆很吃力地慢慢走上来。可受罪了。下到山脚都要歇会儿。然后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大伙都咬着牙齿再挑起柴草回到家里。第二天又照样上东方山继续“捉柴”。

1966年6月到1968年9月,学校在“文革”中“停课闹革命”,我就经常到东方山“捉柴”。虽说这事很累很苦,可也磨炼了我的吃苦精神,培养了我顽强、坚韧的个性,这为我后来的人生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我在《楚尾拾遗》中看到《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里的“东方山”三个字时,感到格外亲切和激动,一下就唤醒起我久远的记忆,勾起我魂牵梦萦的乡愁。东方山是我永远的记忆,是我永远的乡愁。

感谢刘远芳先生的《楚尾拾遗》一书,作家洗沙淘金般考察、探访、采撷、撰写故乡的厚重历史,又慧眼识珠地描画当今黄石的改革风云,使我看到了悠久深远的故乡风韵,又极目“楚尾”看到了黄石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向前进的铿锵步伐。抚今追昔,我对故乡感慨万千;放眼未来,我对黄石充满憧憬:我的故乡人民一定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交出优秀的时代答卷。

文天祥有诗曰:“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我在黄州与故乡长江而引颈相望;我在东坡赤壁,眺望东方山而绵情遥思:我的乡愁,如一条长长的飘带,将我与故乡日夜连接在一起;我的乡愁,如一杯醇酽的美酒,时常滋润我思乡的心灵;我的乡愁,如一泓纯净的流泉,常年洗涤我想家的灵魂;我的乡愁,如一朵洁白的云朵,时时在黄州、黄石之间来回传递我的眷恋;我的乡愁,如一根血浓于水的脐带,将我与故乡永远捆绑在一起;我的乡愁,如一团熊熊的火焰,长年温暖着我疲倦的心境;我的乡愁,如一块晶莹的白玉,映射出我对故乡不竭的思念;我的乡愁,如一块磁力超强的磁铁,将我的思乡与家乡牢牢吸附在一起;我的乡愁,如一首绵绵不断的小夜曲,吹奏出我对故去的亲人永恒的怀缅。正是刘远芳先生的《楚尾拾遗》——这本书再一次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   

》》》图书推介

《楚尾拾遗》是刘远芳新近出版的一部研究鄂东地区历史文化的专著,约50万字,选录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与黄石、鄂州、咸宁等地有关的文史研究文章约八十篇,分为“人物风流”“家族秘史”“往事沧桑”“胜迹寻幽”“时代风云”等六辑,钩沉稽古,索隐抉微,考文献之得失,补史志之阙漏。

》》富池“三月三”庙会为何与甘宁祭祀合而为一?

》》阳新“天下第一望夫石”有何传奇故事?

》》“大冶第一人家”余国柱家族为何旋兴旋覆?

》》大王殿、太子庙、吴王坛、圣水泉古刹有何来历?

》》朱熹弟子万止斋为何被尊为大冶“千年第一贤”?

》》西塞山古钱窖与南宋名将吕文德家族有何关联?

》》大冶人华衮为何成了楚剧《荞麦馍赶寿》的主角?

》》谁是大冶最“牛”的科举家族?

》》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是谁?

》》大冶人周弃子为何被称为“首席诗人”?……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还刊发了宗谱、碑版、祠堂、古树、古村等各类珍贵图片195幅,均为作者亲自拍摄,堪称图文并茂,可谓藏读两宜。

著者通启

《楚尾拾遗》,20229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定价165元。自费出版,欢迎订购。优惠价每册120元(含快递),可按读者意愿题字。

欢迎扫码订购,并同时留言写清题字内容、快递地址和手机号。切记,切记!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序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目录

在这里,读懂黄石|胡光波评《楚尾拾遗》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后记

在这里,读懂黄石|稗史觅遗踪,乡土见真情

在这里,读懂黄石|一部厚重的家族文化史

文讯 | 黄石日报社、黄石市作协联合举办刘远芳新书《楚尾拾遗》首发式暨研讨会

揭秘:他是如何由人变神的?

千万不要招惹乌鸦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简史》前言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简史》目录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大事记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进士录

在这里,读懂大冶|后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