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艺术美及其传播现状初探——以《兰亭集序》为例

 一言之美 2022-12-11 发布于北京

文◎顾陶淘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美于笔若游龙、落笔惊云的书法形式,也美于俯仰天地、情随事迁的落拓潇洒。该文通过探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美,阐明当前书法艺术传播与艺术审美欣赏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美、书法传播

正文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的代表虽然并不全面,但已可见一斑。

《兰亭集序》局部(一)

一、从《兰亭集序》探书法艺术之美

艺术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以《兰亭集序》为例,王羲之通过行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寄托着他的审美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达,书写的是会稽山阴兰亭集会的放浪形骸和拒绝平庸、死生虚妄的精神境界。

1、客体形式之美

诗仙李白赞道:“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王羲之的行书仅一个字就有千万种变化,《兰亭集序》的全稿共有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一个个“之”字潦草风流,似断似连,勾连不断,参差错落,顾盼有情,除了笔力炉火纯青的精彩,更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意外。

王羲之的用笔笔锋遒劲有力,行字间如江水浩浩汤汤一笔而就,神笔融畅。线条横折撇捺勾转自如,曲中有直,章法自然,流畅雄健,力度收放自如,徐疾、浓淡,起止波折。众字成章,错落有致,纵横有度。

书法不仅仅只是墨色的字,字的灵动固然重要,无字之处也不可忽视。留白与笔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若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棋盘,墨字为黑子,留白即为白子,落子之人便是艺术家,只有黑白对垒、旗鼓相当,才能称得上是一局好棋。同理,只有疾徐有致、张弛有度,才能够完整地展示书法的艺术魅力,无笔墨之处与落笔之处虚实有序,才能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灵气。

2、精神世界之美

书法艺术美除形式外,书家的精神世界更值得品味。王羲之便是字如其人的典型。在他作品谨严的法度中,可见其人风骨,从容肆意,字如其心。一笔一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的处世思想。《兰亭集序》书不尽生死之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魏晋风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之美使人心驰神往,曲水流觞、赋诗会贤的自在畅快表达了魏晋贤士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世动荡的暂避。以世外人的眼光谈入世,《兰亭集序》正是这样哲意盎然的艺术作品。

《兰亭集序》局部(二)

二、书法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往往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这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包含、促进共融的一种境界。同时,书法艺术美拥有了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内容是核心,形式是展现内容的辅助,内容决定形式。“意在笔先”表达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无论哪一种创作,脱离内容只有形式的创作是缺乏灵魂的,单靠形式没有深入探究的意义,缺乏内涵,显得枯燥乏味。

书法是在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基础之上诞生的。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相契合,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通过加工,将生活变成艺术。观者在欣赏书法艺术作品时,往往是先直观感受字本身的形式美,再关注其内容,以此与其他作品区分开。具有良好形式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往往更容易吸引人体味个中滋味。如果不屑于形式而徒于输出内容,往往会使艺术变得生涩。因此,艺术家要使美的形式与核心内容相适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兰亭集序》局部(三)

三、书法艺术传播现状

1、书法大众化

(1)传播媒介的大众化

古代书法的艺术传播受到地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书法并非是寻常人家所习之物。同时,书法作品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也难以长时间保存。在现代社会,互联网使信息交流的空间变得宽阔,数字化的传播渠道使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使书法艺术变成人人都能接触到的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播范围变得更为广泛。

(2)受众群体的大众化

古代文人士子崇尚书法,追求书写的意趣,科考等都要求写一手风骨俱佳的好字,而寻常百姓甚至连字都不认识,纸帛、墨水、毛笔等都是稀贵之物,更别谈写出旷古的书法。如今,读书识字的门槛降低,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在学习书法艺术时的地位更为平等。同时,网络媒体改变了书法艺术的贵族化倾向,实现了低成本的大众传播。无论是创作书法还是欣赏书法,书法艺术的受众群体都不断扩大,其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在大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书法多元化

(1)传播媒介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各种媒介不断更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书法艺术在古代只能通过纸帛、碑文等实物载体传播,具有保存难度大、传播范围小等局限性。新媒体的发展让书法能够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传播,克服了以往的种种局限,增强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人们用手机、电脑就能欣赏到古今书法作品,查阅相关信息,这拓展了书法艺术的传播面。视频影像的留存也便于大众学习书法,从而使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书法形式和书法作品。

(2)艺术内涵多元化

书法在现代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元化的内涵。由于书法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书法创作,新的书法创作形式和艺术的表现形态不断涌现,不同书体、风格共同发展 [4] 。书法的多元化发展意味着个性化书法体系的突出发展,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创作者出现,对以往的书法艺术体系产生了一定冲击。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部分书法创作者抛开毛笔,选择了其他媒介开展书法创作,如用电脑设计笔触、用触屏笔开展AI设计等。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交错融合,形成了多元的创作现象。

《兰亭集序》局部(四)

四、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困境与可行策略

1、机械替代品的出现

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数字化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逐渐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一些人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现如今,人们已经可以用电脑上的各种程序“写”出“书法作品”,机械的复制对于书法原先的审美意义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信息时代,书法艺术需要面对潜在受众和传播主体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证传统书法的地位不受数字化发展的冲击,各书法协会或爱好者团体需要通过举办各种相关的活动、比赛或展会,重燃书法受众的热情。相关部门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将书法艺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

2、书法欣赏表面化

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部分受众难以接受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只满足于表层的视觉感受,难以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当受众群体的要求变得简单时,可能会导致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下降。

基于此,书法艺术需要积极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潮流,衍生出新的形态和欣赏形式。如,上海博物馆通过开发App,将馆藏书法作品以电子的形式留存并加以展示,在展示书法作品的同时为用户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可让用户更容易接触书法艺术,也更容易理解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

3、艺术美的流俗和流失

如今的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书法艺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书法不仅是书写的形式,而且包含富有情感和文化底蕴的内容,内容、形式密不可分。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表现的统一,书法艺术就是书法形式和书法家思想的统一。如今,部分书法作品偏向“纯书法”式的审美,将书法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摒弃了情感的书法,并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书法。书法不仅要“书”字而且要“书”情,艺术美不仅美于形式,而且美于形神统一。

社会需要为书法创作者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不能让模板式的作品在网络上泛滥。观者要努力维护版权,杜绝抄袭,理性讨论和欣赏,不盲目维护,也不盲目批判;书法创作者要秉持艺术精神,保持纯粹的创作理念,为观者提供形神统一的作品。创作者与观者双向互动,才能实现书法创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赵孟頫跋《兰亭序》

结语

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抒情的过程,艺术家通过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反映现实。书法反映的是历史文化,是厚重的、具有开拓性的,需要传承。书法创作应用笔“书”情,而非受利益驱动,这需要创作者与观者双向努力。艺术美不应流失,书法创作者应与时俱进,让书法艺术在时代长河之中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